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通過好友驗證後,第一件事是什麼?”

“翻朋友圈。”

瞭解那個人的“性格,個人的過往、三觀、脾氣、愛好,都想窺出一點痕跡。

朋友圈就好像一張名片,經營得好,就容易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就像顏值高的人總能讓人如沐春風一樣。

我們都在各自的圈子裡扮演者各種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別人眼中的那個人,把僅有的也拿出來炫耀的人,每個人都在印象管理。而朋友圈這個舞臺,讓人們盡了表演慾。


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有人喜歡隔著屏幕瞭解羨慕的人,看看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人偷偷還關注著前任的朋友圈,不放過對方每一條動態。

“如果不是我在意的人,我哪有空去看呢?”

有個姑娘等大家講完後,很認真地說:

“我在等一個人,會很用心把我朋友圈從頭翻到尾。”

這些年,越來越覺得,能懂自己的人越來越少,願意體諒自己的人也漸漸消失……

有時候累了想停一停,卻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

人總是這樣:

聽過很多動人的情話,收到過無數精緻的禮物,卻總會在深夜時分,或因孤獨、或因痛苦、或因無奈而淚流滿面,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會真的愛你。
他是公司的一位高層,為了升職,他拼命陪客戶喝酒,本以為搞定了客戶。

可事與願違,他付出了時間、心血和健康,卻沒能換來升職的機會,也沒能得到老闆的真心賞識。

老婆又打電話問他,什麼時候回家,平時好脾氣的他因為升職的事,衝在電話那頭的老婆發了火,還說:


別來煩我。


本想叫自己最好的哥們兒出來喝頓酒,可打電話發信息,一個小時過去了,都沒人回覆……

只能獨自坐在車裡,默默點燃第8根菸,沒想到車裡的孤獨被母親的一通電話打破。

“媽~”



“兒子,你怎麼了?”



“我沒事啊,怎麼這麼問?”



“沒事就好,每天看你到這個點都會在朋友圈發……”


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個人

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一直以為是自己揹負著一切,拖著一身疲憊獨自前行,卻忘了回頭看看,那些在身後默默支持和關心自己的人。

生活就是這樣:

每一天,都有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發生。

每一天,都有一些意外,比希望更早到來。

《請回答1988》裡的每個片段、每個故事都有著令人感動的含義。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寶拉和爸爸之間“沉默”的深情。

不同於其他父女間溫情的交流,寶拉和爸爸之間始終橫亙著一道鴻溝。

在最後一集中,寶拉結婚後,在出發度蜜月之前家人來送行。

臨走前,寶拉和媽媽擁抱:

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到了爸爸卻成了無言的握手。

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寶拉沒辦法在父親面前告白,只是把心裡話都提前寫進了信裡,交給了爸爸。

等女兒離開後,爸爸一個人躲進了禮堂讀信。

看到寶拉說:下輩子我也要做爸爸的女兒,對不起,我愛你。

爸爸忍不住哭了出來。

而在車上,寶拉發現自己的包包裡也藏著一封爸爸的信。


總有人在偷看你的朋友圈


爸爸說:

你就是爸爸最珍貴的寶石,無比感謝你成為我的女兒。

父親感謝著這輩子,女兒還希望下輩子。

他們都是把感情憋在心裡的人,雖然不善於表達,但處處是真情。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寫: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當你發朋友圈時,請記得把屏蔽關掉吧。

也許,他們依舊不懂你的梗,還是會在評論中說些“莫名其妙”的大道理。

但是別再把他們唯一能跟你互動的方式切斷了。

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給他們一個心安。

從小到大我們好像一直在羨慕別人:

小時候羨慕別人的爸媽,長大後羨慕別人的工作,做父母又開始羨慕別人的孩子更優秀。

就像錢鍾書《圍城》裡說的: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我們總是偷偷看著別人的朋友圈,來比較自己的生活,然後懊惱地說一句:

“早知道我就去做這個工作了......”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後視偏差”,簡單來說就是“事後諸葛亮”——

我們總在做出選擇後悔意滿滿。

然而事實上,無論我們做出何種選擇,都有可能後悔。

因為從一些角度來說,每個選擇都不完美。

大家只是選擇不同,每一種選擇也都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只是你在羨慕的同時可曾想過,對方承受的代價又比你現在輕鬆嗎?

雷抒雁在《星星》中這樣寫道:

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飛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一樣複雜。

所以,與其對著別的星星羨慕不已,還不如站在自己的星球上默默耕耘。

等你哪天再看,也許會發現,腳下這顆星的面目不知何時早已煥然一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