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作者:八段錦,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這些天不斷刷屏的消息,是今日肺炎又新增確診多少例,死亡多少例,武漢人又跑到哪裡哪裡了……

焦慮至極,是恐慌。那恐慌至極呢?

前天晚上,我達到了這段日子的恐慌頂點。

小男人過節前吃壞了肚子,持續腹痛腹瀉,平時一吃就好的藥都用上了,不管事;連因副作用被下架的黃連素,也不管不顧地吃了,還是不行。

本來不算事,去趟醫院就解決了,關鍵現在不敢去。

家門口的醫院剛被定性為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雖然好像並沒有真實的患者,可光是門口的紅色大旗寫著“戰區”、“發熱門診”也夠嚇人了。

我一會盯著老太太教她用洗手液洗手,一會要預防小男人饞嘴吃東西,一會看到不戴口罩咳嗽的人又要連忙閃避……直忙得是心力交瘁。

想起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說的,危險的時候,身邊有愛的人是雙倍的麻煩,一個炮彈扔過來,你不僅要擔心炸到自己,還要擔心炸到他。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慌慌張張中,我砸碎了一個碗,扔垃圾的時候竟然被碎碗邊隔著垃圾袋割破了右手無名指,只停了半秒血就嘩地一下流出來,嚇得我驚叫起來。

不知道是割到了毛細血管還是什麼地方,止過血以後,過了一段時間稍微一動血又流出來,而且疼得不行,我只是勉強消消毒,沒敢把皮剪掉徹底處理。

越是擔心,就越有令人擔心的事情出現。

隔了一天去超市,竟然鬼使神差又被魚刺扎到左手,我這是非要搞出點什麼問題不可嗎?

而小男人在完全不符合科學地胡吃了六天藥都不見好後,拒絕再嘗試一種新的“虎狼藥”,問我是不是去醫院就一定會被感染?

那也,不一定吧。

再這麼下去的確不是辦法,於是抱著不怕死的決心,準備闖一次龍潭虎穴。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可千萬要回來啊!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都戴上兩個口罩,長衣長褲假裝防護服,口袋裡裝著好不容易搶到的酒精噴霧,去了一個不怎麼熱門的醫院。

只有零零星星幾個病人,但是這裡也被當做定點醫院了,排隊的時候前面的人咳嗽掛呼吸科,嚇得我花容失色。

我問大廳裡轉悠的大夫,這裡有肺炎患者嗎?

他說只要疑似就會轉到專門治療的中心醫院去,我突然發現他竟然連口罩都沒戴,像什麼話,這可是醫院!

氣得我叫過來訓斥,啊不,提醒,快把口罩戴上!

說句老實話,這裡鬆散的氣氛,讓我有點懷念起大北京總是嚴陣以待的樣子,雖然大夫護士很少有笑臉,誰讓病人多呢,他們的專業素質還是更讓人踏實的。

化驗的時候,單子裡多一項“輪狀病毒”幾個字,直接被我誤讀成“冠狀病毒”,瞬間進入一級戰備。

我這才知道之前各種擔心都沒落實。受了這幾個字的刺激,我第一次認真想預案了。如果,萬一,真有事,醫院把我們扣住怎麼辦?

一想到“扣住”這個詞,本能就想逃跑,家裡還有個糊里糊塗的老太太啊。不過再想下去,還是不能逃跑,相信醫院吧。

我們連腸炎都治不好,瞎跑什麼呢?如果真病了,所有人都跑不了。越想越怕。

抽血查便之後,大夫判斷還是腸炎。回家吃了藥見好轉,看來是虛驚。

姥姥說小男人明顯心情變好,竟然坐在桌前畫畫。我湊過去一看,他在畫大漢堡,炸雞腿……

佩服佩服,餓成這樣還敢看這些。

恐慌地極點,去了趟醫院,竟然讓我們暫時不焦慮了。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3、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有害

焦慮實際上是一種進化上的原始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讓受驚嚇者將生存需要放在最高等級。換句話說,對危險不當回事的人才是危險的。

昨天我忍不住在一個既不戴口罩還隨地吐痰地大爺身後發聲阻止,但他完全不為所動,慢悠悠地,邊走邊又吐了兩次。

Nnd,害群之馬!

就像那些在SARS之後還吃野味的人,他們既缺少公德心又缺乏必要的“焦慮”,完全意識不到這些“大剌剌”的行為到底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禍事往往就是這些人引發的。

在當前這種情況下,焦慮才是正常的、相對安全的,那些適度焦慮的人會趕緊買口罩戴上,消毒清理,減少出門,聽從勸告不再聚會。

有益的焦慮是一種遠見。

我在家裡常年預備口罩,這次出門還順手往箱子裡放了幾個口罩,現在我就在想,當時要能再焦慮點放上N95就更好了~

但是最高等級的防衛不可能長時間使用,不斷地暴露在極度的恐懼之中,會讓人失去正常的行為能力。

我們有80%的時間都花在有害的焦慮上。有害焦慮的特點,就是讓你停滯不前在負面思想上,只會對過去耿耿於懷和對未來惴惴不安,阻止你採取有利的行動。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4、我們能做什麼

避免恐慌,我們可以做以下這幾件事:

  • 儘可能瞭解全面的信息

積極心理學家埃倫·蘭格的母親56歲死於乳腺癌,她認為母親不應該那麼早死,她懷疑比起疾病,母親更有可能是在被宣佈絕症之後提早放棄了生的希望,也就是說,“嚇”死的。

她因此進行了長時間研究,提出了“可能心理學”的概念。

她認為,我們對一件事可能性的判斷常常很狹隘,而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和論斷,對人的心情和之後的結果影響很大。

有一個住在三樓的病人,因為醫院裝修搬到了一樓,結果病情大為好轉。

因為醫院平時安排三樓住的是那些“晚期”的病人;而一樓臨近大門,都是馬上要出院的。住一樓,讓這個本來住三樓的病人覺得自己快好了。

後來裝修完畢,這個病人又被搬回三樓,結果呢?

一週後她就死了。

很多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疾病對心靈的摧殘,導致信心的崩塌。

最讓人焦慮的兩件事,就是“不確定性”和“無掌控感”,這次突然其來的肺炎就是這兩者放大的極端情況。

而加重不確定性和無掌控感的一個因素,是人類的負面偏好。負面偏好本意是讓人更機警,保護生命安全。

但是持續看不到事實的另一面,也會讓人陷入絕望,恐慌,做出錯誤的決定。

想要客觀和全面,就要

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以迅速確立唯一真相作為最大的智慧。

相信大家都在定期跟蹤權威機構對於肺炎的防治要點,破除謠言,不斷更新認知;在此八段錦也提醒大家,為了防止過度恐慌和焦慮,還要看看事情的另一方面。

以下是我認為目前比較積極的一面:

1、截止到2020年1月27日24時,治癒出院病例60例。

2、目前家中水電煤氣都沒停,超市吃的用的都有,節前定的東西,今天京東快遞竟然送來了!

3、感染肺炎的大夫,在家自行隔離治療,採用目前已經存在的藥物,自己治癒了自己(不建議沒有專業背景的人照方抓藥)。

4、醫療措施正在積極跟進,疫情公佈後,各方的行動一直在跟進,專家、醫護人員深入疫區;有人提出治療艾滋病藥物有可能對肺炎有效;抗病毒噴劑也很快研製出來了。

5、延期上學上班以及隔離的政策出臺,可以減少因人流大量回潮造成的新感染。

個人感覺,這次的肺炎病毒本身並不比非典更難應對,治療難度比非典小,但是因為傳染得比非典快,反而感覺更可怕,今天官方信息也驗證了我的部分猜測。

既然肺炎是可治的,大量的醫療力量投入進來,而且已經有了成功經驗,那麼我們只需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讓家人和自己不要暴露在危險中,不要過度擔心我們鞭長莫及的事情。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 關注長久的健康

此外,肺炎死亡案例中,很多是平時就有基礎病的,比如腦梗的80歲老太太等。

疫情早晚都能過去的,怎麼維持身體健康、提升免疫力,應對以後還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困難,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頭等大事。

小男人爺爺提醒我不要再熬夜了,這幾天我都沒寫東西,手機也減量了,每天陪老太太早早睡覺。

做好打長久戰的準備,身體是第一本錢。

憋在家裡很多人說要瘋了,但這也是陪伴家人,修身養性的好機會。如果不是疫情,誰敢停下來喘口氣,特別是身心疲憊的中年人。

和孩子交流不暢的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修復一下關係,暫時放下能引發戰爭的焦慮,說說心裡話。

還有什麼能比生死更難解決的呢?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 學會質疑

這次肺炎讓人赤裸裸地暴露在終極焦慮死亡面前,可作為焦慮老司機,八段錦並未感到比平時的症狀嚴重太多。

這讓我更認清一個事實,平日裡煩亂的聲音,其實歸根結底也是死亡焦慮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是沒那麼明顯罷了。

因為怕死,我們總想活得好一點,安全一點,完美一點,但也因為想活得好,卻把我們的生命徹底禁錮住了,對自己百般挑剔和不滿,這才真是讓人死不瞑目的事。

“你不夠好,你永遠做不好事!”

“看看其他人,都比你快,都比你強!”

“你教育不好孩子了!”

……

這些煩亂的聲音,就像一道閘門,既讓我們不能專心投入到現在該做的事中去;又阻擋我們去改變,探索僵化思維之外的事。

唯一的辦法,也許就是在這些聲音出現時,引入“質疑”:

你說的是真的嗎?

當你總是焦慮自己不行、不好、不對的時候,多質疑一下,你說的是真的嗎?

你可以經常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擔心的事情真的可能發生嗎?

我可以採取什麼有效的行動?

當“焦慮”說,“我難過,我沒辦法渡過這個難關了。”

“質疑”要蹦出來說,“你又在自我否定,我看到你了!我正在進行一場重要的戰鬥,不能讓你來領導!”

只有讓焦慮和質疑同時存在,才能更客觀地認清所處的環境。

  • 理清焦慮。

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晨記法”可以幫你預防焦慮帶來的恐慌。

早晨抽出20分鐘,在日記本上進行意識流寫作,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不控制,把你所有的擔憂、恐懼和疑慮都寫在紙上。

讓內心的想法變成眼前的文字,可以讓你和你的焦慮拉開一段距離,方便你看清它,也不會堆積到超出你能承受的限度。

哪怕是最困擾你的問題,也會慢慢顯露出答案。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寫在最後

去醫院之前,小男人一早醒來聽說科比飛機失事,連著喊了好幾個靠。等信了之後又說,世事難料啊。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你我又能如何?

我問醫院窗口收費的小女孩,你不怕嗎?她說怕有用嗎,你還不是該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你要相信,不該你得你就不會得。

好吧,我堅信,看此文章的人,都不會得什麼肺炎,都能好好地活著。

科比有句名言,I do what I do.我只做我該做的事。

恐慌至極,我去了趟醫院,然後就不焦慮了

送給大家,共勉。

.END.

這裡是八段錦的原創文章,更多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療愈的內容,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