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心中真的有桿秤嗎?——美國頂級期刊發文結果令人震撼

就在最近美國最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雜誌影響因子高達70+分,同類期刊中位於前列)刊發了一篇名為《Behavioral Heuristics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的文章。其結果令人瞋目,文章的核心內容是:簡化決策的心理捷徑在臨床醫學中非常常見,它是一種認知偏倚,甚至影響到醫生的臨床決策!這樣振聾發聵的結果讓我們心中不斷思考——醫生心中真的有桿秤嗎?

醫生心中真的有桿秤嗎?——美國頂級期刊發文結果令人震撼

圖:頂級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雜誌


文中提到了一個所謂的左位偏倚(left digit bias,約等同於認知偏離真相),屬於經濟學中非理性行為的一種,指更關注數字的左位而非右位。這種情況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常常見到,比如零售商家更願意標註一個產品為4.99美元,而非5美元,因為前者在消費者人群心中會感覺到更便宜,這就是所謂的一個左位偏移。這類偏倚如果發生在醫學臨床工作中則類似與有把連續變量轉化為分類變量(是或者否)的趨勢,再直白一點就是將五顏六色籠統分為深、淺兩色(非黑即白)的趨勢。

文中所舉出的實際案例是針對兩組人群,這兩組患者均為突發的急性心梗的人群,但其中一組是79歲加50周(可以認為差一點80歲),而另一組患者則是80歲加兩週(可以認為是80歲多一點)的兩組人群,儘管兩組人群在其實在年齡上並無本質區別,但醫生存在上述偏倚後則會認為前者組患者為70+歲人群,而後者則為80+歲人群,相應的也就認為前者更年輕、診療風險更小,更願意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案,而後者則恰恰相反,患者高齡、面臨診療風險更高,並且更願意採取保守的治療方案。

這樣真實的結果讓我們廣大醫生陷入深深的思考和自責當中,究竟這樣的一個結果是偏倚還是疏忽呢?


醫生心中真的有桿秤嗎?——美國頂級期刊發文結果令人震撼

圖:微創小切口冠脈搭橋術( MIDCAB)

目前而言大多數的手術和治療均有明確的指南或專家共識,也就是說究竟選取何種方案在客觀理性的角度都有建議,但客觀不能替代主觀感情,畢竟醫生無法替患者家屬做出決定,並且必然會有一個灰區(也即是既可以選擇A方案,也可以選擇B方案的情形)存在,此時醫生的傾向便可能顯得更為重要,此時也是這種偏倚產生偏離作用的時刻。


醫生心中真的有桿秤嗎?——美國頂級期刊發文結果令人震撼

圖:92歲無所畏懼,勇敢向前

所以我們更希望告誡醫生朋友,依據病情,嚴把指徵,慎重決策,敬畏生命!當然文中所提及的高齡患者在當下也並非不能接受手術,畢竟高齡並非手術禁忌,在我們中心有一位92歲高齡患者接受微創搭橋手術(The 92 year-old girl enjoyed a MIDCAB surgery)。隨著未來科技的進步,人類在醫學領域仍會有不斷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