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你不得進入教堂、市場、磨坊、麵包店,亦不得出席任何會議。無論你去何地,都要穿上麻風病人的外套,這樣其他人就可以認出你,你不得赤腳走到你的房子外面去 ...."

這是西方歷史上關於禁止麻風病人出沒場所的法律規定。而如果年代越久遠,人們處理方式就越殘忍。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在古代,歐洲人會將麻風病人直接用火燒死、活埋。

而到了近代,歐洲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文明”,出臺上了一系列的限制麻風病人活動的法律。

後來還是覺得不放心,就直接將這些病人”安置“在某些孤島上面。

比如,在歐洲東南部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有個名為斯皮納隆加的孤島。

1903年,麻風病在歐洲大爆發,當地人就將麻風病人全部關押在這座孤島上。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斯皮納隆加島也被稱為麻風島

1909年,日本政府也這麼做過!他們將日本麻風病人關押在很多隔離島上。

當時,一些日本麻風病人會被告知只是“簡單”的一趟旅行,很快就能出來。

但是,這一去卻足足等了一輩子。

被安置在島上的病人會根據病情分居,症狀較輕者要承受體力勞作。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日本隔離院裡的麻風病人

島上的女性會被強制結紮,而如果這樣還是生下了孩子,他們則會強制要求打胎,被打掉的孩子則會被製成標本放在裝滿福爾馬林的玻璃瓶子裡。

他們根本不是來簡單隔離的,彼時的日本政府實質上是期待他們乾淨、徹底地“滅絕”。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在抗生素還沒有發明之前,麻風病是絕症,而且還是傳染病。

麻風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上呼吸道傳染,但是,在很長時間裡人們卻堅信這種病菌可以通過接觸感染。

現代醫學表明,即使人暴露在感染源之中,95%的人也不會真正發展成麻風病。

而與麻風病人握手、並排坐著而被感染的幾率可以忽略不計。

性行為也不會導致麻風病傳染,而麻風桿菌並不能透過胎盤屏障,傳染給後代。

也就是說,麻風病人的子女並不會得麻風病。但是,在很長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該病是可遺傳的。

只有長期親密接觸麻風病人的人才有可能感染上麻風病。

歷史上人們害怕麻風病,是因為這種疾病可以嚴重的導致人“面目恐怖”。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麻風桿菌可導致病人“面目全非”(輕度)

麻風桿菌可造成皮膚和周圍神經元損傷,是一種慢性消耗性肉芽腫病。

所謂肉芽腫,指的是由病原體感染之後,人體的巨噬細胞及其衍生細胞對病原體進行免疫反應時,生成的一個個結節狀的病灶。

肉芽腫的本質是遲發超敏反應所致的炎症。

而正是這種炎症,破壞了人的周圍神經元和皮膚。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麻風桿菌可侵犯人體的周圍神經元及周邊組織。該病菌可導致局部感覺神經出現炎症,最終周圍神經、毛髮等結構相繼被破壞。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可導致局部皮膚感覺喪失,無法感知疼痛和溫度刺激;此外,汗腺功能也喪失,無法正常出汗。

而晚期麻風病人,終因長期的肉芽腫破壞,導致手指、腳趾等組織退化,出現畸形變短。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晚期麻風病人可導致手指畸形變短

更有嚴重者因周圍神經元破壞,而變成癱瘓。

其破壞周圍神經元的機制,與其破壞神經元的髓鞘有關。

神經元有長長的軸突,軸突上包裹著髓鞘,這種髓鞘結構並不是“花瓶”,它們不只是簡單的“保護鞘”,它們還可以使得軸突上的電信號傳遞速率得到本質上的提升。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神經元髓鞘及斯旺細胞

而髓鞘結構由斯旺細胞組成,而麻風桿菌就喜好侵害斯旺細胞,如此,就造成了周圍神經受損。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目前找到的最早關於麻風病的證據距今有4000多年,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內。

而2005年的一份人類基因學的分析研究表明,麻風桿菌最早起源地可能位於非洲東部。

換言之,麻風桿菌的存在很可能是在人類走出非洲之前就有了。

1891年,人們畫出了當時世界上麻風病分佈的大致區域。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1891年麻風病在全球的分佈情況

大致可以劃分為5個地區,印度次大陸、東亞及南亞、非洲東海岸、非洲西海岸以及拉美地區。

當時的中國地區還有很多人慘遭麻風病的侵害,主要地區位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而到了2016年底,麻風病在全球的分佈早已沒有當年那麼氾濫了。

而且2019年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麻風病患者一共3000多人。

2016年底,全球報道的麻風病病例一共有17.3萬人,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該數字卻是520萬!

印度是全球遭受麻風病毒害最嚴重的國家,全球超過一半的麻風病來自於印度。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麻風病為什麼能被如此快速的控制住。

說到底還是要多虧抗生素的發明。

1874年,挪威醫生格哈德·阿默厄爾·漢森(Gerhard Armauer Hansen)從麻風病人的小結節中分離出麻風桿菌,因此麻風病也叫Hansen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格哈德·阿默厄爾·漢森

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雷明機緣巧合下發現了青黴素(盤尼西林)。

自此,人類在應對細菌等引起的疾病時,開始真正意義上掌握了主動權。

上世紀40年代,第一種有效藥普羅明被應用在治療麻風病上。而到了50年代,更加高效的氨苯礬(DDS)被研發出來。

而到了70年代,印度醫生Shantaram Yawalkar發現,運用3種抗生素聯合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該療法被稱為MDT方案。

自此,MDT方案被公認為是治療麻風病的首選權威方法。

目前,全世界的麻風病主要還集中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在致力於消滅麻風病。

只要是全球任何地區的麻風病患者,WHO都願意免費為其提供相應治療的費用和藥物。

我們也堅信,麻風病會和天花一樣成為歷史!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感染所致,嚴重者可使人毀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