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堡村東湖為什麼叫馬踏湖

五里堡村位於梁山東南,汶上西南,距離南旺分水龍王廟八里地,村民沿京杭大運河南北而居,耕地大都在村東和村西,當地人又喜歡稱東湖、西湖。

西湖一般指的是南旺湖,而東湖指的是馬踏湖。

南旺湖、馬踏湖加上小汶河以南的蜀山湖,在歷史上稱為茂都澱。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汶水又西合為一水,西南入茂都澱。澱,陂水之異名也。澱水西南出,謂之鉅野溝。又西南徑緻密城南。”

《郡國志》曰:“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男女之禮,路不拾遺,器不雕偽矣。”

緻密城又稱“闞城”或“殷密城”,即村民所謂的“陷皇城”,孔子曾在此做過中都宰。“闞城”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上古城池之一,約有五千年的歷史,北宋晚期毀陷於地震和黃濫。

因該城位於茂都澱之中,“晨起者常於煙霧交加之會,見城堞宮室之狀”(此即海市蜃樓景象。)

宋天禧三年,黃河第三次決入大野澤,茂都澱與大野澤連為一起,稱為了梁山泊的一部分,後經黃河多次決口淤積,梁山泊的面積逐漸縮小。到了元朝初年,梁山泊便分成南北兩個湖,因北湖靠安民山,故稱為安山湖,南湖在南旺,便叫做南旺湖。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因開挖由任城(今濟寧市)至安山入濟水的濟州河以通漕運。濟州河南北穿南旺湖而過,將湖一分為二:運西部分稱南旺湖,周九十里,運東部分稱南旺東湖,周近一百里。

五里堡村東湖為什麼叫馬踏湖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疏浚會通河築戴村壩引汶水經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濟運,小汶河穿南旺東湖入運,又將南旺東湖一分為二,小汶河以北因形如馬蹄印,稱為馬踏湖,週三十四里;小汶河以南因湖中有一小山名蜀山,謂蜀山湖,週六十五里;運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則獨享南旺湖之名。

三湖總名南旺湖,周圍有堤,並設閘壩多處,旱則洩湖入運,潦則減運入湖,與東平州安山湖、濟寧州馬場湖、沛縣昭陽湖(今屬山東微山)合稱漕渠四水櫃。

在宋禮治理運河前,南旺湖只是一天然瀦水窪地,既無岸壩,又無界堤,明永樂以後,由於南旺湖被用作水櫃,為貢道之要會處,便使南旺湖升格為官湖,並在湖周圍樹立界石,築起界堤或栽種封界高柳,且立有禁碑,設有管湖和治湖的湖官及湖夫。

清康熙年間蜀山湖“週六十五里,民國初湖面縮小近一半;南旺湖至康熙間”湖身日淤,彌望民田“,民國初湖猶殘存,建國後亦盡為農田;馬踏湖較小,上世紀五十年代尚有湖面,但隨著興修水利建設,湖面完全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五里堡村東湖為什麼叫馬踏湖


參閱:

1、郭永盛《歷史上山東湖泊的變遷》

2、王懷瑞《南旺湖考略》

3、趙國樹《運河之都與運河文化》

4、古中都邑——闞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