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戎馬征戰更有歷史擔當,鄧小平在廣東力推改革開放

今天,深圳國貿大廈樓上旋轉餐廳的“鄧公廳”內,還懸掛著鄧小平視察國貿大廈的照片。

1992年1月,鄧小平視察國貿大廈,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並作重要指示。

既有戎马征战更有历史担当,邓小平在广东力推改革开放

血戰梅花鎮

89年前,時任紅七軍政委的鄧小平從韶關樂昌市西北部的梅花鎮第一次進入廣東。1931年1月下旬,紅七軍從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出發,經長途行軍,抵達梅花鎮一帶。

一天,鄧小平召開前委會議,決定將紅七軍3000多人縮編為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恰逢此時,偵察員來報,國民黨粵軍的一個團正追蹤而來。前委決定迎頭痛擊,打開被動局面。

1931年2月3日正午剛過,戰鬥首先在五十五團陣地打響。幾個小時後,敵軍援部越來越多。紅七軍領導這時才得知,敵軍不是一個團,而是三個團,人數有近萬人。

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紅七軍與敵軍激戰五個多小時,鄧小平也加入了五十八團在右翼的戰鬥。最終,紅軍為保存實力而撤出戰鬥。

是夜,鄧小平召開前委會議,決定放棄在小北江建立根據地的計劃,部隊迅速離開粵北,前往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

2月5日上午,紅七軍向東轉移,但在渡武江時遭遇國民黨粵軍的阻擊。五十五團以及部分五十八團部隊先行渡江,在敵軍的阻擊下,紅七軍餘部渡江困難。鄧小平果斷要求餘部停止渡江、伺機前進。經過艱難跋涉,兩團最終於三四月間在江西省永新縣重新會合。

梅花一戰,共消滅敵軍1000餘人,紅軍共損失700多人,其中2/3是幹部。鄧小平在《七軍工作報告》中寫道:“此次作戰的損失為向來未有……全軍幹部損失過半,真令人痛哭。”

復出視察廣東

1977年11月11日,鄧小平抵達廣州。17日下午及18日上午,鄧小平聽取廣東省負責同志的工作彙報。

當年,愈演愈烈的逃港問題令邊防部隊防不勝防,被視為惡性政治事件。鄧小平聽了逃港問題嚴重的彙報後指出,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不是部隊所能管得了的。

在談到外匯問題時,鄧小平說:“我們搞外匯有很多門路,多搞點外匯,爭取進口些大設備。要找幾個省來共同出力解決香港供應的問題,光靠廣東一個省解決不了。”

他還建議,搞幾個現代化養豬場、養雞場,寧可進口一些糧食養豬養雞,以進養出,賺回錢來。生產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決逃港問題。“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

鄧小平在談話中還多次提到“三農”問題,涉及了農業生產方式、分配製度、農民負擔等,這為以後農村率先改革及鼓勵農民的首創精神提供了思想支撐。

鄧小平在聽取彙報時談得最多的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也是個全國性的問題。”“過去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恢復的就恢復。”

隨後,在研究一個會議文件以什麼為綱的問題時,鄧小平明確地說,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再不能提“以階級鬥爭為綱”了。

在這次視察中,鄧小平提出了許多前瞻性觀點,為後來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許多思想發動工作。

定調創建特區

1979年1月,一份關於香港廠商要求在廣州開設工廠的來信,引起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利用外資的一個很好時機,當即在這份來信摘報上批示:“這種事,我看廣東可以放手幹。”

同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和交通部的報告,決定在蛇口創辦出口工業區,在這裡“參照香港特點”創辦中國內地第一個出口加工區。

利用廣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也是廣東省委的大膽設想。省委常委會討論提出:發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將深圳、珠海、汕頭劃為對外加工貿易區。

這一大膽設想被習仲勳帶到當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聽後表示贊成: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利用華僑資金、技術,包括設廠,這樣搞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如果廣東、福建8000萬人先富起來,沒什麼壞處。他還親自為特區定名: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並且進一步指出: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3月,根據廣東的意見,“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通過,特區建設得到了國家法律的確認和保護。

既有戎马征战更有历史担当,邓小平在广东力推改革开放

題詞首肯特區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面對著一窮二白的基礎,決定引進外資,走以土地換資金、滾動開發的新路子。一時間,出現了不少如“三來一補”“外引內聯”等新鮮詞彙。

與此同時,非議也隨之而來:“深圳除了五星紅旗還在飄揚外,已與資本主義‘沒什麼區別’”……

在歷史的緊要關頭,鄧小平再次來到廣東。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乘專列抵達廣州。下火車後,鄧小平要求先去深圳。他說,“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

在深圳,鄧小平聽取了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梁湘的彙報。彙報結束後,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到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

26日下午,鄧小平結束對深圳的視察,前往中山溫泉酒店。此後三天,鄧小平每天在住處散步、休息,反覆思考這幾日來的所見所聞。

28日,鄧小平登上賓館附近的羅三妹山,下山時他選擇了另一條陡峭的路返回,並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從來不走回頭路。”

一邊聽一邊看,走一路想一路,鄧小平心中有了答案。在珠海,他欣然題下“珠海經濟特區好”七個大字;返回廣州後,又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這次廣東之行,堅定了鄧小平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根據他的意見,同年,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廣州、湛江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翌年,又決定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廈漳泉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既有戎马征战更有历史担当,邓小平在广东力推改革开放

發表南方談話

1992年1月,鄧小平帶著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深切關注,時隔八年再次來到深圳。

看到八年來深圳的變化,鄧小平說:“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

當聽說外資在經濟總量中約佔25%時,鄧小平頻頻點頭。他指出,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

“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鄧小平聽完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的彙報後,再次強調:“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從生化製藥廠走到高新技術企業,從“兩彈一星”談到科技創新,鄧小平得出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順德,鄧小平驚喜地發現鄉鎮企業也能達到“兵團級”的經濟效益,欣慰地笑了。

2月28日,中共中央將鄧小平這次南方視察期間的談話要點作為中央1992年第二號文件下發全黨。

南方談話,不僅對隨後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鼓舞下,廣東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

既有戎马征战更有历史担当,邓小平在广东力推改革开放

【欄目指導】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

【內容整理】汪祥波 朱詠玲

【黨史精讀欄目主持人】李強 張麗紅

【作者】 汪祥波

【來源】 黨史精讀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