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影片女主角何小萍身世可憐,在她還是個孩子時,父親因為文革被打倒送去勞改,母親改嫁,不僅繼父不喜歡她,兄弟姐妹也合夥欺負她。正如影片中的這句話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那麼電影是如何刻畫人性的呢?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一、電影是如何詮釋人性的?

1、電影語言表達方式對人性刻畫的作用

小說作者的敘述方式很獨特,每個人的故事並不是集中在某個段落講完的,而是通過敘述人“我”和其他人的視角在不同地方分別講述,讀者只能根據這些類似碎片化的情節,在大腦中拼湊起每個人物的完整形象。跟文字相比,電影的敘述語言明顯受限,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電影語言像文學語言那樣頻繁地轉化敘事角度,會讓觀眾不知所措,因此它必須有一條清晰的敘述線,這也就導致了電影無法將小說中多個主要人物的複雜人性以及他們組成的多條故事線,用兩個小時以內的時間清晰地呈現出來,於是電影選擇將劉峰和何小萍作為主線人物,敘述他們的人生命運,其餘人都是擔任他們命運的助推器。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2、導演對人性的獨特詮釋

馮小剛當年在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是畫布景的,相對自由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女兵成為他揮之不去的記憶,當時每個男兵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文工團女兵,女兵在他眼裡象徵著美好。馮小剛自述,在自己拍第一步電影時就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把當年在文工團美好的這段記憶拍成電影,以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節。導演拍攝《芳華》的目的是追憶曾經的美好,所以電影最終為我們呈現的必然是向善、美好、懷念的畫面,因此對於人物惡的一面,馮小剛有所弱化,同時把複雜的人性也簡單化了。

影片《芳華》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來的,嚴歌苓的作品重在對複雜人性的折射和對女性體驗的反映,她善於挖掘人性的美好與偉大又善於揭露和批判人性的黑暗。所以她筆下人性的展現往往是複雜、深刻、厚重與豐腴的。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原著小說何小蔓(何小萍)、林丁丁、郝淑文、蕭穗子都是女主角,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各自不同的命運,而且都是不幸的。小說中,林丁丁離了兩次婚,最終以給別人看房子為生。蕭穗子因為和男兵談戀愛激起了郝淑文的嫉妒心,郝淑文慫恿男兵將蕭穗子的情書上交領導,後來蕭穗子被批判。郝淑文後來和這個男兵在一起了,但她最終拋棄了男兵嫁給了一個二流子,二流子下海經商賺了錢,不過兩人關係並不好。

電影中,何小曼的身世是可憐的,但小說更不幸,她的父親自殺了,丈夫死在了戰場上。小說中男主人公劉峰,最後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何小曼陪她走過了最後一段日子。小說以“觸摸事件”為核心,來反思當時環境對人性的壓抑,反思集體主義中對個體的傷害,對情感的壓抑。

相比於小說對人物命運的設置,電影雖然也在揭露人性的複雜、黑暗,但因為導演對文工團特殊的感情,因此電影更多的是在抒發對集體主義的懷念情緒,追憶那一代的芳華,因而選擇性地過濾了一些黑暗冷冰冰的故事,放大了溫暖的色澤。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二、電影人性刻畫的現實意義

1.善良的人終將會被溫柔以待

電影《芳華》塑造了兩個特別善良的人物形象,劉峰和何小萍,我們同情他們的命運,哀嘆善良的兩個人被文工團這個集體拋棄、放逐,透過他們我們開始懷疑做一個善良的人是否值得。令人欣慰的是馮小剛導演給他們安排了好的結局,何小萍的精神病康復了,最後她和劉峰相依為命,把彼此當做自己唯一的親人,儘管沒有優渥的物質生活,但他們卻擁有一份內心的知足。

電影《芳華》講的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文工團裡發生的故事,但是類似的事,每個年代、每一個群體都會上演,可能具體情節不一樣,但背後折射出的人性卻是相似。

如今,生活在市場經濟下的我們,追求財富,致力於實現個人價值,儘管生活在一個集體裡,但心往往是封閉的,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冷漠、自私,而善良卻顯得既寶貴又稀缺。許多人認為,這是社會造成的,因為越是善良,越容易變成被欺壓的對象。“幫扶老人,反被訛詐”,“見義勇為被索賠”、“樂善好施,卻被看成理所應當或假公濟私”,類似的事屢見不鮮,以至於我們連舉手之勞的小事都不願意做了。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那麼,善良是不值得的嗎?善良的人是不是沒有好報?

首先,善良是一種選擇,外界如何評價不重要,內心的富足是最好的收穫。劉峰經歷滄桑,受盡委屈,他的人生在別人影響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從頭到尾沒有變的是他的善良、正義。何小萍受盡別人的不友好,蔑視,但她依舊倔強,滿懷善意地活著。在他們心裡,正義、善良是一種信念,所以不管外界怎麼變化,人心多麼複雜,命運待他們多麼不公平,在他們心裡,堅持本心就是一種幸福。

影片結尾,儘管劉峰和何小萍物質條件不如昔日的戰友,但內心的平靜、知足是命運給他們最好的饋贈,他們最終被溫柔以待。

以物質、表面條件去衡量一個善良的人是否得到命運的厚待,這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堅守自己信念,遵循自己的選擇,不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會收穫心靈的安慰,都會被溫柔以待。

此外,現在整個社會都在為好人發聲,釋放的正能量迅速形成了幾何效應,全社會形成對社會正能量的保護屏障,不讓壞人得逞,不讓好人寒心,社會公平正義正在得以匡扶。這是法律給予好人的保護,讓善良的人被溫柔對待。

電影《芳華》何小萍悲劇源於童年,電影如何詮釋人性?

2.在關係中活出自我

電影中,好人劉峰的善良不但沒有拉近他與別人的關係,反而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劉峰除了何小萍,沒有朋友,而何小萍和他本質上是一類人,他們都很難與外界建立關係。劉峰對誰都好,這種好是道德層面的,沒有心與心的交流碰撞,而何小萍徹底把心靈封閉起來,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與其說是別人冷漠,不如說是他們斬斷了與別人共情的可能,他們被別人拋棄,更是自己拋棄自己。

人是感情動物,需要交流,需要抒發彼此的情感,這樣關係才能流動,否則心再善良,也只能停留表面。

劉峰的形象映照了當今社會的“老好人”群體,他們無私奉獻,而結果是善良遭人濫用,他們渴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別人會對他們敬而遠之。沒有人是完美的,善加惡才是正常的人,單一的人性,只會讓別人產生恐懼感。何小萍的形象就像“自閉症患者”,把自己的情感埋藏起來,與外界屏蔽,也不可能與人建立關係。作為電影的男女主角,他們詮釋了善良,但是更應該從他們身上明白,善良需要在關係中流動,學會融入關係中,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或善或惡,這樣才能與自己,與他人和諧共處,善、惡共存,才是真實的人性表現。

結語:

影片《芳華》通過塑造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為我們講述了中國鉅變中失落者的故事,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表達了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相比於原著小說,電影對人性的刻畫顯得更溫和,讓我們在懷疑、悲憤中領略人情冷暖,在人性的差異中,感受人性向善的強大力量,也越發堅信,人性向善的人終將會被溫柔以待。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人性是需要在關係中展現的,只有真誠的抒發自己的感情,才能與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