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松嫁接樟子鬆 科技成就“搖錢樹”

紅松嫁接樟子松 科技成就“搖錢樹”

2013-05-14 央視網

紅松嫁接樟子松 科技成就“搖錢樹”


紅松嫁接樟子松 科技成就“搖錢樹”

松木河林場場長張金山暢談致富經

要讓結實期30年的紅松只用7年結出松塔有可能實現嗎?筆者在佳木斯郊區松木河林場採訪時就得到了答案——“這個可以有”。

“正常情況下一棵紅松要生長30年才能結出松塔。而經嫁接的紅松7年就可以結出松塔。到那時松木河林場這片林棵棵都是‘搖錢樹'。”說話的是佳木斯郊區松木河林場場長張金山,他可是紅松嫁接技術成功引進的關鍵人物。

一次同學聚會上,張金山在和同學閒聊時第一次聽說紅松嫁接技術。張金山回來後就開始盤算把這項新技術引進到林場。

“我在齊齊哈爾龍江縣魯河鄉實地考察時看到,人家那紅松接穗都是從紅松母樹剪下來的,母樹產穗多少都得天天記錄,你說這穗金貴不。”張金山和筆者說起考察的情景還很是興奮。

第一年,以樟子松做砧木,紅松為接穗,松木河林場引進50畝,3500棵優質穗,並從齊齊哈爾請來兩名技術人員專門進行嫁接。

“很多紅松嫁接的知識我們都是‘偷'學來的,在與外請技術人員交流時邊聊邊學。我記得技術人員第一次來的時候,開工之前朝我們要苞米麵,這讓我們一頭霧水。等實際操作起來才知道,技術人員將苞米麵和綁接穗的塑料條混在一起,這樣做塑料條就不會粘在一起。你看,就這麼一個小細節就得省了多少時間,要掌握技術需要勞動時多總結經驗。經過兩年的時間,我們林場嫁接的紅松成活率達85%。”張金山的言語中流露出這項技術應用初期的艱難。

從選擇嫁接穗到地塊選擇,從異地“取經”到鼓勵林場職工親自動手,張金山越說越起勁,很多專業術語一個一個拋給筆者,讓採訪現場成了生動的技術演示和講解的課堂。

現在還不是紅松嫁接的時候,為了讓筆者更深的瞭解究竟怎樣操作嫁接,張金山拿著兩支鉛筆比劃著給筆者講解起來,“我們採用的嫁接技術主要採用髓心形成層嫁接的方法,把接穗削成楔形,將削好的楔形接穗插入砧木切面處,做到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的形成層結合。然後用塑料條進行綁紮,露出飽滿頂芽,要保證不透水、不透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紅松果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豐產和穩產的目的。”

筆者還沒來得及消化張金山一大段的專業講解,他又強調起來,“嫁接時側枝頂芽不能剪,因為如果嫁接後接穗損壞、枯萎、死掉的,第二年可利用長勢良好、生命力強的側枝再進行嫁接。”對嫁接技術完全空白的筆者在聽了講解後頭腦中對這項技術的理解更立體。

完成了嫁接,在管理方面還需要做些什麼?張金山明白筆者提問的目的,略帶驕傲地說:“每年春天進行1次修剪,剪除影響接穗主枝生長的側枝頂芽。結果實時給樹做支架預防風害。其餘就沒有別的需要操心的事了,可以說我們這是一次投入坐等果實。”

從買穗、運輸、保存、請技術人員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張金山有自己的打算,等技術成熟了他要讓自己的職工用自己林場的接穗實際應用嫁接技術,提前紅松果林結果期,職工也因此可以提前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實惠。

張金山給筆者算了一筆賬,7年後,紅松果林平均每株樹結塔5個以上,按每畝保留73棵樹計算,每畝收入達到400元。每個塔最少賣1元錢,目前1個松塔賣到3元。如果按結實量每年20%比例遞增,那麼,松木河林場的這片紅松果林將成為一代人植樹,幾代人受益的“搖錢林”。王冬 劉億服

紅松嫁接樟子松 科技成就“搖錢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