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小武媽媽因為孩子沉迷手機,就把他手機收繳了。有次陪孩子出門,他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但媽媽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裡一個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機。他一看見媽媽進來,就趕緊收起手機。

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問他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之前因為母子之間為手機多次發生衝突,所以,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就跟他說——儘快還給同學吧,今後不許找同學借。

從這件事家長髮現一個事實:家長不給孩子買手機,或者孩子沒有手機玩,遲早有一天,孩子一定會從別的地方,用他的方式獲得手機來玩。

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強硬的家長。將手機沒收,或將遊戲卸載。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罵一通。軟弱的家長。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只好舉白旗投降,聽之任之。

家長看似贏了,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首先,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其次,孩子沒有發展出自律精神的機會,他很可能會偷偷借同學的手機玩遊戲,不會從根本上對自己負責任。再次,家長監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機、平板電腦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學會欺騙父母。

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會讓孩子為所欲為,並學會怎樣用發脾氣來控制父母,怎樣讓父母感到內疚,怎樣對父母表示抗議。這些孩子常常衝動、任性,無法控制,無法管教,併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家長通常所說的“被寵壞的孩子”。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通過孩子就能折射出來。很多孩子沉迷手機,更大的原因是家長沒有做好榜樣。

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我想起了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越能激起人們的窺探欲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同時呢,這種壓制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玩,我偏要玩,想盡一切辦法去玩,哪怕去偷!

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嗎?

相反,我另外幾個朋友的做法和想法,卻讓我忍不住贊同。週末去她家吃飯,她的孩子七歲,週末休息,拿著IPAD在玩,很有禮貌,會主動問好,也會幫媽媽忙,拿拿筷子什麼的。但是,似乎固定的某個時間,他就捧著IPAD玩,她媽媽也不阻止他。

當然家長還是要控制孩子玩手機的,在學習上讓孩子提起興趣,這樣孩子既能保護視力,也可以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