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並非風險資產,它比大多資產更安全

人們以為我買入比特幣是因為我有很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實際上,我買入比特幣是因為我對於最壞情況的風險承受力很低。

比特幣經常被說成是風險資產。它還是新興事物,只有十年的歷史。大眾市場對它知之甚少。比特幣是一場實驗,依然存在失敗的可能。所有這些說法都沒錯。從多個方面來看,比特幣的風險狀況就類似於早期創業公司。比特幣似乎一直在幻滅和崛起之間徘徊。

這就意味著,大多數人都覺得加密貨幣很荒謬。這是一場賭博。這種情況意味著,投資者通常將比特幣視為一種風險資產,與高成長性股票、高收益債券、高風險 ETF、風險投資和新興市場同屬一類。

市場大體分為兩種模式:追逐風險模式和規避風險模式。在前一種模式下,市場充滿信心,行情走高,風險資產的表現會比避險資產好。當市場的避險情緒上升時,黃金、國債和普通票據等避險資產的表現會更好,通常也只有這類資產的價格會上漲,因為投資者在拋售風險較高的資產。

辨別一種金融產品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取決於幾個屬性。在某些情況下,這取決於該資產的基本要素。股價反映了對企業的未來現金流的預期,而現金流又取決於客戶需求等情況。這些情況會讓公司或多或少地受到市場動態的影響。在另一些情況下,該資產的分類取決於供需情況。黃金的發行量是相對固定的,央行等實體對它的需求量也是穩定的,因此更能抵抗週期和下行風險的影響。但是,無論是哪種情況,我都認為市場預期是理解資產相關性和行為的關鍵。在市場發生動盪之時,交易者和投資者是否看好該資產?或者說,市場參與者認為該資產難以對抗下行風險,但是在市場繁榮之時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當然了,市場依舊將比特幣視為後者。就比特幣的價格以及市場相關性而言,這一觀點至關重要。

比特幣並非風險資產,它比大多資產更安全 | CoinDesk 專欄

但是,這一觀點忽略了比特幣最重要的屬性。就許多方面而言,比特幣根本上還是避險資產。比特幣可由持有者自行保管,即使信任系統和法治遭到破壞,比特幣依然可以保留下來。比特幣是開放且無邊界的,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相對具有流動性的市場。比特幣具有抗審查性,這就意味著沒有哪個政府和機構可以從實際意義上阻止比特幣相關的投資和交易。比特幣的發行量是固定的,這點跟黃金很像。比特幣是數字化的,便於存儲、持有和轉移。對於那些末日生存者、反烏托邦科幻小說迷和世界末日預言者來說,比特幣很對他們的胃口。

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過去幾周來比特幣的價格走勢,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巨大恐慌,比特幣的表現顯然更像是一種風險資產,而非人們所期望的避險資產。

是市場出錯了嗎?比特幣應該與黃金而非蘋果公司股票更具關聯性嗎?或許是這樣。但是,正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說,“在市場迴歸理性之前,你可能已經破產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消除人們對比特幣的誤解,將其視為一種避險資產,這需要大量的教育投資。關於比特幣的敘事很重要。目前,這一敘事依舊將比特幣視為一種處於發展初期的風險資產。就市場情況而言,這一看法很符合現實。


CoinDesk 的專欄作家吉爾·卡爾森(Jill Carlson)是開放貨幣計劃(Open Money Initiative)的聯合創始人,以及早期創業公司 Slow Ventures 的投資者。開放貨幣計劃是一家致力於維護自由開放型金融系統的非營利性研究組織。


本文系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 CoinDesk 中文版立場。


翻譯:閔敏


本文版權屬於 CoinDesk 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