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01

聽不見,聽不見,就是聽不見,你家的娃也經常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嗎?

前幾天和朋友李姐聊天,一聊到孩子,她就滔滔不絕:“你知道嗎?原本生個小棉襖孩子會乖巧聽話懂事兒,可是自從娃會走路開始,女兒就變得愛哭愛鬧,亂扔玩具、撕東西、在牆上亂塗亂畫,關鍵是怎麼說都不聽,無論說多少遍孩子像沒聽見一樣,吃飯得喊個五六遍;寫個作業講七八遍依然照舊;關個電視得磨蹭半小時······” 朋友向我發來求救信號:“現在孩子一點點都不聽話,都快愁死了,你是做教育的,來快給我支支招,到底該怎麼辦呢?”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朋友火山噴發似的說個不停,看來是壓抑壞了,其實這種狀況非常普遍,因為工作的原因,見識了太多太多,先不要著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原因:


02

孩子為啥“聽不到”?父母頻繁的提醒,當心“超限效應”!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講了朋友間發生的一個故事:一天,熱情好客的傑米揚精心熬製了一鍋魚湯,請好朋友福卡前來品嚐。魚湯確實很鮮美,福卡一邊稱道一邊吃,很快就吃得很飽了。

可是傑米揚明顯受到了稱讚的鼓勵,依然一個勁地勸福卡繼續吃,還不停地給他碗裡裝湯。可憐的福卡也不好意思拒絕,就這樣不停地喝湯,到後來跟受罪一樣。這次喝魚湯事件以後,他再也不來傑米揚家了。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什麼是“超限效應”?

當人體受到過多的刺激,這種刺激強度很大,持續時間又很長的話,就會引發不耐煩或逆反心理,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馴服,揪著孩子一點兒小錯不依不饒,不厭其煩地在孩子耳旁嘮叨,弄得孩子疲勞厭倦,就會引發超限反應,輕則表現出不耐煩,重則產生逆反心理。兒童由於身體機能不成熟,更容易產生這種反應,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怎麼老不耐煩老不聽話啊。其實父母不知道,當孩子不耐煩的時候,這是因為孩子開啟了“

自動忽略模式”,假裝聽不見。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大抵就是如此。


03

經常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怎麼辦?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第一:巧用“非語言信號”告別“對牛彈琴”!

美國有關兒科神經專家認為,給孩子一個視覺的信號,能幫助他加強對正在說話的父母的關注度。使用手勢或動作,有時也能起到強調的作用。

為什麼可以用“非語言信號”代替“語言”?

  • 對於低齡兒童來說,媽媽的“大道理”簡直可以說是“對牛彈琴”,孩子在聽完道理以後停止之前的行為,不一定是因為聽懂了道理,而是被媽媽講道理時的態度、語氣給嚇住了。
  •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來說,媽媽的“大道理”一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我們大腦聽到一個命令時,本能的選擇“反抗”、“逃離”,而不是遵守。

非語言信號,可以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一個有趣的約定,以此來提示孩子應該遵守約定,遵守規則,相比說教、懲罰,非語言信號更能發揮孩子的主動性。

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非語言信號,可以讓我們和孩子之間避免陷入權力之爭。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孩子喜歡吵鬧,家長訓斥孩子讓孩子安靜點,孩子依舊是我行我素;孩子傷心難過,家長在一旁好言相勸,孩子還是走不出失落,語言可以充分表達家長的情緒,卻無法讓孩子感知到。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語言”“人生道理”:不許動,不許哭,不要跑來跑去,不要在上課的時候講話……我們覺得這是為孩子好,可是孩子卻覺得生氣、煩躁、莫名其妙。

非語言信號,不說一個字,反而比語言更“響亮”。


在孩子吵鬧的時候,將手指豎在嘴唇上,示意孩子“噓”,孩子見狀就安靜下來;孩子傷心難過,家長的一個擁抱,孩子可能就安靜下來了;孩子一進門把鞋子亂甩在門口。你不用說話,微笑地指著需要被撿起的鞋子,孩子就會知道你是什麼意思。

這兩種情況,都運用了“非語言信號”。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第二:小心你的過度關心,頻繁打斷,讓孩子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遊戲中的孩子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在高度地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上,不會注意到遊戲之外的世界。所以如果寶寶正集中精力在他感興趣的遊戲上,對他提出要求時,他不可能一下子脫離出來是很正常的狀況。

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看書或者玩耍,父母可能一會兒忍不住提醒他要注意保護眼睛,一會兒又提醒他要多喝水。頻繁的打斷,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還會讓孩子心生抗拒,從而“忽略性”地聽不見。所以,孩子在專心做事的時候,父母儘量不要隨便打斷。


如果事情真的很重要很緊急,不如站到孩子身邊,看著他說話,而不是站在遠處一遍一遍地催促大吼。當孩子專注時,除非有重要的事情,否則父母儘量不打攪孩子。因為當孩子從小能養成專注的習慣,未來他們更容易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這也是專注力研究專家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人生總結。所以,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好好保護和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很重要。


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孩子總把話當耳旁風?小心“超限效應”


父母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在專注?還是故意把父母當“耳邊風”?

有媽媽說很多時候完全不知道孩子是否在專注,還是故意聽不見。怎麼辦?的確,父母有時難以判斷孩子的行為。並且,有一些事情是不容拖延的,比如孩子到了睡覺時間就要睡,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睡眠。所以父母不能任由孩子一直把父母當“耳邊風”。

在這些時候,建議父母們可以提前提醒孩子,允許孩子有準備的時間,還可以設置鬧鐘提醒孩子。比如,當晚上9點需要刷牙了,那麼爸媽可以在8:50時提醒一下——“還有10分鐘就要刷牙了,現在你只有10分鐘的玩耍時間了。”父母提前提醒,而不是立即執行,能幫助事情進展得更順利。


寫在最後:

周國平曾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適當放手,詢問孩子的意見,允許家裡有不同的聲音,養育健康聰明孩子,做智慧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