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葉天士 《溫熱論》


前天期推送了《古代傳染病學先驅吳又可和他的「溫疫論」》,今天介紹吳又可的老鄉,又一位治溫病的大醫家,葉桂葉天士。


1

葉桂,字天士,蘇州吳縣人,有清一代大醫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廣負盛名,“大江南北,言醫者轍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被稱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當時的禮部尚書、文學家、學者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桂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


葉天士醫術高明,聲望頗隆,卻也為此所累,一生忙於診病、出行,活了80歲,竟無暇著書立說,“記”在他名下的《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都非其親自所寫,而是由他的學生、門人和後人蒐集整理而成。既是遺憾,也是幸運。


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2

葉天士醫學上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在吳又可《瘟疫論》基礎上進一步闡明溫病的病因、感染途徑和傳變規律,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舊有“伏寒化溫”的傳統認識,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


葉天士所主張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論點,直接指出溫病的主因,即外邪;入侵途徑為“上受”,即指溫邪從口鼻而入;首犯部位為肺等理念,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


他還根據施治經驗開創性地將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


衛,是指陽氣的一部分,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彪悍,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邢的作用為特點,所以叫做衛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營,乃水谷化生的精微之物,因其富有營養,在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以脈,化以為血”,意即營是血的基礎和前身。


“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是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

從部位、活動範圍、及生成過程來看,衛氣營血有淺深先後的區別,引用到辯證上是衛—氣—營—血,標誌著病位由表入裡,病情由輕到重的演變過程,是葉天士主張的溫病辯證綱領。


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葉天士關於溫病的分證治法,也以此為基礎。提出“在衛,汗之可也”(這裡的汗之,為辛涼透解之意, );“到氣才可清氣”(清氣是指清氣洩熱法);“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癥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耗血是指耗傷營陰和血液,可導致血液粘稠,運行障礙;動血是指血熱迫血妄行,而產生的出血和瘀血)。


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3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裡,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溼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溼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


葉天士認為,傳統的傷寒傳變是傷寒初起——寒邪留戀在表——衛陽被抑——表寒證——傳變慢——裡熱症;而溫病的傳變則是溫病初起——素體內熱偏盛——兩陽相遇——表熱證——無化熱過程——裡熱症。為後世眾多醫家所推崇。另外,葉天士還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用以診斷及預判溫病的病情,都很有獨到之處。


除了溫病領域外,葉天士在兒科、婦科、內科也都很擅長,被稱為“貫徹古今醫術”。川貝枇杷膏相傳也是他研發出來的。


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葉天士臨終前曾給兒子們留下遺言:“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足以反映葉氏對醫者能力、責任、道德各方面的要求和態度。


一代名醫葉天士和他的《溫熱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