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好友曉麗昨天跟我聊天時,說她家孩子快滿3歲了,明年就要上幼兒園了,可現在特別糾結,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一家合適的幼兒園。

說實話,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用盡了心思,不惜花重金,託關係,就是為了其能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否是越貴的幼兒園,就一定越好?孩子入園前,家長要做什麼準備?

記得自己孩子入園前,我就曾經”拜訪”過近10家正規的幼兒園,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我的本意是想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到底牛在哪裡,對於自己教育孩子有什麼幫助等等。

通過走訪他們,我發現拜訪的這些幼兒園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位園長都會強調3件事。這3件事,他們認為比孩子學會認識幾個字,背出幾個單詞更為重要,這是家長和幼兒園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孩子上幼兒園,家長必須要知道的3件事


下面,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這3件事。

01 入園前,先要充分準備好兩個部分

記得有一位幼兒園園長說,現在沒有哪位家長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天才”的,恨不得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教他認字、數數,但是,我們卻忘記了一件事,想讓孩子學習,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硬件”基礎弄紮實。如果這些準備工作沒做好,上學後,即使你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他也不可能學好。

這裡所說的硬件基礎,,應該包括如下兩個部分:

第一, 準備好身體,能夠保持坐姿正確;

第二, 準備好頭腦,不僅能夠積極參與活動,遇到困難時,還會自己思考或尋求幫助,服從並遵守遊戲規則。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孩子的坐姿很重要


關於坐姿這一項,我倒是在孩子14個月大的時候,就給孩子買了一套小桌子和小椅子。主要是想讓他能多看看書。

孩子之前都已經”自由”慣了,剛開始坐上去就顯得”坐沒坐相”,就坐了一會,便想下來。

因此,每次當我和孩子在桌子上做遊戲時,只要他一坐上去,我就會提醒他:”坐直了嗎?腳往哪裡放?手呢,放桌子上了嗎?” 當他一切都”端正”後,我便開始與他遊戲了。

剛坐上去那會,孩子有點牴觸,但幾次下來後,坐姿明顯好了很多。而且,隨著他的坐姿越變越好,他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很多,居然還可以坐在那專心玩一些玩具了。

之後,我在網上看了一個視頻,說的是當孩子在桌上玩的時候,家長要檢查下他的姿勢對不對。視頻中介紹了5個方面,我決定試試,於是,孩子每次坐在桌子旁開始玩遊戲時,我就開始檢查以上提到的5個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 1) 身體是否坐直了

( 2) 眼睛是否在看了

( 3) 耳朵是否在聽了

( 4) 嘴巴是否不說了

( 5) 腦子是否思考了

一開始,孩子對這些要求根本不明白,自然也不會按我的要求去做,但這沒關係,堅持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似乎已經有點”開竅”了。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孩子開始有點走神


比如,我在桌前和他讀繪本時,讀著讀著,他便就走神了,我就開始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嗎?當孩子回過神來,繼續看繪本時,此時,我便會再補充一句:”亮亮的眼睛在看了哦。”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提醒,卻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我沒想到的是,不過是一個無心之舉,沒想到在未來入園時,居然還被作為一件重要的被看待。

其實,仔細想想,一個“散養”了6年的孩子,當他進入小學時,你能指望他一下子就懂得自控? 一些好的習慣,都是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養成的。

一句“你都準備好了嗎?”的善意提醒,如果能讓孩子改變姿勢,保持好的專注力和自控力,我會覺得這便是好的方法。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孩子要學會負責


02 要學會負責

你看現在不少孩子上學後,沒家長監督,基本上就不寫作業,因為做事磨蹭,上學老是遲到,上課也不專心聽講。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簡單,根本原因是孩子根本不明白要對自己負責,他們所有的起居安排安全都是父母負責的,吃飯有人追著喂,家務一點兒都不用做,玩具玩完了到處亂扔,家長則在後面跟著收拾。

從小到大,孩子從來都沒把自己當成是獨立的人,也沒有想過,凡事都要為自己負責。

這種思維模式,從幼兒園開始,會一直追隨著著孩子到小學。媽媽,早已不是當年總追著他餵飯的媽媽了,此刻,變成了專盯著他寫作業的媽媽。

當這種親子關係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時,家長此時越幫忙,孩子就會越認為“我其實做不做都沒關係,反正有人會催著我做,幫我做。如果我犯了錯,那也是他的錯,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此,我想說的第二件事,必須讓學齡前的孩子學會的,便是對自己負責。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最關鍵的,是每位父母要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到底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凡事不越界,不包辦


必須要遵循一個原則:凡事要不越界,不包辦,除非孩子主動找你尋求幫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家長就應該尊重他的選擇。也許你擔心他待會兒會餓,有點於心不忍。但你不讓他體會到餓的感受,他永遠都不會明白到了飯點就應該要吃飯。

再比如,孩子玩過玩具後,扔得到處都是,家長此時應該告訴他,這是你的玩具,玩好後需要把它們歸位。

也許你帶著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會很慢,但只有這樣,他才能意識到,原來自己才是玩具的主人。之後,他才會對玩具負責。

再比如,你讓孩子參與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要告訴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付出勞動,而不僅僅只是一味地索取。

這些事看起來很小,卻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今後才能對學習產生自發性。因為他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師的事。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孩子要學會尊重他人


03 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第三件學齡前孩子要學會的事情,是要尊重現有的人或環境。換句話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從“個人” 角色逐步過渡到“社會人”角色。

啥意思呢?

你看,現在不少家庭,其基本模式都是“4+2+1”模式,也就是夫妻二人需要贍養四個老人加一個孩子。很多孩子在家基本上是”老大”,或是”小皇帝”,可以隨意使喚爺爺奶奶做事,而且從不說”謝謝”;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或水果,就佔為己有,家裡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他的,他一不開心就會發脾氣……

孩子的這些表現,可能在家人的眼裡,並不值得一提,但在他人看來,這是沒教養且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是他們真正接觸真實”社會”的開始。在那裡,他們需要明白: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玩玩具要輪流玩,上洗手間要排隊等待,各種禮貌用語,比如 ”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都要會說。

以上這些社交禮儀看似簡單,但卻是孩子未來想要融入社會的基礎。



孩子入園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教他識字,算術,而是這3件事

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環境等等


與其等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才正式開始教這些社交禮儀,不如從學齡前開始,就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動植物,尊重環境等等。

以上提到的學齡前孩子要學會的這3件事,看似特別簡單,但其實是每一位家長要引起注意的核心問題。

我問過幾位園長為什麼要看重這些,其中有一位是這樣說的:

家長要把教養孩子的過程看成一個連續的座標軸,而不是多個零散的點,不然,家長會認為一旦達到那個點,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但其實,家庭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步持續影響孩子的。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且有擔當的個體。

成績,我們不要過多去看重,這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當孩子變得獨立而又有但當時,取得好成績,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已。

我很贊同這種說法,可實際上,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徹底想明白這件事,並能把它落實到位呢?

孩子的教育是永久的教育,是需要父母花時間、花精力去探索、去思考的。我們只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著手幫助並引導好孩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讓孩子成為有擔當而又獨立的“社會人”並不是件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