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反反覆覆的腹瀉、便血,該怎麼辦?學習一下朱良春先生的自制方

朱建平 馬旋卿 等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朱良春先生治療慢性結腸炎的自制方。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中醫專業知識,切勿以身試藥)


朱良春先生善用“仙桔湯”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1

“仙桔湯”的組成

“仙桔湯”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8克,烏梅炭4.5克,白槿花(即木槿花)、炒白朮各9克,廣木香5克,炒白芍9克,秦艽10克,炒檳榔1.2克,甘草4.5克

有失禁不固者,加訶子肉12克,或石榴皮10克;腹痛甚,倍白芍;氣虛甚,加參芪、升麻;無木槿花,可代以藿香、紫蘇各6克,地錦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升清降濁,補脾斂陰,清化止瀉。

主治:慢性痢疾,結腸炎,屬脾虛夾溼熱者之慢性洩瀉。症見久瀉、便溏,夾有黏凍,納呆腸鳴,腹脹乏力。舌尖紅,苔白膩,脈濡細。

注意事項:對久瀉久痢,證屬脾腎陽虛或腎陽不振者,或大寒凝內,多年不愈者,仙桔湯當不適用。


2

“仙桔湯”怎麼解?

本方選仙鶴草為主藥,乃因仙鶴草澀中有補,輕靈止瀉,止中寓通,強壯強心,補脾健胃,對慢性瀉痢虛實夾雜者有標本同治之功。

如臨床廣用於治勞傷脫力、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瀉、眩暈、赤白帶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即是明證。

亦以其味辛而澀,微溫無毒,伍桔梗辛苦甘平,以其辛制其肝,開其肺,以其澀,去其脫,除其滑。蓋肺氣開則腑氣通,故能治腹痛、下痢、久瀉。

古有《藥性論》、《本草經疏》、《重慶堂隨筆》等均載桔梗治下痢。

清代溫病家柳寶詒最喜用桔梗伍枳殼,治瀉痢而多方不離,以其疏暢氣機,斡旋氣化之用;更重用桔梗,升挺肺氣和排膿排痰之功。

朱師妙伍少量檳榔。一升一降,清升濁降則樞機運轉如常,深得王孟英調正氣、化樞機之旨。

久洩或久痢多清氣下流,清濁相混,運傳失常,檳榔本散結破滯、下洩殺蟲之藥,但檳榔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枳殼、青皮尤甚,故朱師用量為1.2克,有久病用小方、以少勝多,事半功倍之用藥特色,對久瀉久痢腹痛較甚者亦有著效。

白槿花輕清滑利,能利能闢,撥動氣機,上清肺熱,下利水道,消積導滯,涼血和營,消腫排膿,止瀉止痢,對清化下焦溼熱頗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熱,抗菌、通淋、止瀉、止痢等功。

朱師歷年用白槿花治腎盂腎炎、菌痢,每每應手,是一明證。

白朮、木香健脾調氣;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且洩木製肝,緩急止痛,固脫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鎮痛和類激素之作用,能斡旋脾胃,撥動氣機,助桔梗升提,大有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乃與敗毒散用防風、羌、獨等異曲同工耳。

且能祛風、通絡、理溼、清熱、利尿,宣通諸府,引導溼熱,直走二陰而出。

一藥多功,頗合慢性腸炎脾虛溼熱型之病機,諸藥共奏升清降濁,通塞互用,氣營兼調,補脾斂陰,清化止瀉之功。

既無參芪之峻補,亦無芩連之苦降,更無硝黃之攻伐,對久病正虛,攻不勝攻,清不耐清,補不能補之久瀉、便溏,夾有黏凍,納呆腸鳴,腹脹乏力,舌尖紅,苔白膩,脈濡細之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及慢性痢疾,療效確切。


3

病案舉隅

病案一

郭某,男,38歲。

起病2年。洩瀉1天多達20餘次,少則10餘次,腸鳴不停,做乙狀鏡檢,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次住院,中西藥治療罔效。

診見面色蒼黃,神疲乏力,形體消瘦,納呆腸鳴,腹瀉有黏凍,無裡急後重,時有失禁不固,舌尖紅苔膩,脈細,證屬脾虛溼熱,投仙桔湯加減。

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白槿花、炒白朮各12克,烏梅炭5克,訶子肉12克,炙黃芪15克,黨參10克,升麻、柴胡各5克。

4劑藥後,大便好轉,日1~2次,黏凍消失,精神明顯好轉,原方再進10劑,諸症全除,守原方14劑善後。

囑愈後用參苓白朮丸、香砂六君丸各500克守服,以復脾胃功能。


病案二

許某,男,52歲。

大便溏洩4個月,日2~3次,雜有黏凍,臍左攻痛,疊進中西藥物無效,舌中膩,尖紅,右關脈弦按之弱,經乙狀結腸鏡確診為慢性結腸炎、腸痙攣,證屬肝鬱脾滯,予仙桔湯加減。

仙鶴草15克,桔梗8克,白槿花12克,炒白朮15克,炒白芍18克,烏梅炭5克,秦艽10克,萆薢15克,廣木香6克,柴胡5克,甘草3克。

藥服10劑,諸證悉除。

體會:

久瀉大便雜有黏凍,當有溼熱留著。脾運失常,氣機阻滯,則納呆腸鳴。脾胃虛弱,氣化失常,清濁不分。水谷不化,則便次增多。如洩瀉不爽,則內有積滯阻礙氣機。

肝強脾弱,則弦脈獨見於右關,按之細弱。

朱師臨證,除注重詳察明辨外,並根據患者體質、嗜好、宿疾兼夾,以及飲食居住情況等,結合病程遠暫,症情輕重,強調因人制宜,且抓住辨證要點。

素體豐腴者,多見氣弱溼滯,須注重氣機的疏暢;形體瘦削者,常伴陰液暗耗,當顧及氣陰的生化。

凡久瀉者,不可概以脾虛溼熱或脾腎虛寒論治。

臨證中因虛致瀉的還有情志不遂,肝木乘土的洩瀉;水土不合,腸胃功能紊亂的洩瀉;食物或藥物異體蛋白過敏的瀉洩等,均不能忽視。


病案三

管某,女,25歲。

主訴年前便血,曾經治療血止,腸鏡檢查確診為結腸潰瘍。

2個月前大便每2~3天出血1次,近1個月,每天便血,呈血絲狀,色鮮紅與暗紅雜見,大便中夾黏液。

刻下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納少洩瀉,服前醫中藥後,即唇腫腹痛,舌胖大有齒痕,脈細弦。

證屬脾虛溼熱誤治,傷及腸絡出血。治以益氣和血,佐運脾固攝。

藥用:仙鶴草30克,煅花蕊石20克,白槿花12克,徐長卿15克,地榆炭,血餘炭、訶子肉、炒白朮各10克,淮山藥30克,甘草6克。

藥服2周,諸證好轉,便血減少,唯面色無華,脈細無力。

原方加人參、黃芪各15克,又服2周,大便成形,症情穩定。

但大便仍夾有黏液和血絲,予原方加桔梗10克,再服2周,藥後仍偶有黏液和血絲。

又予原方加雲南白藥4盒,每服2粒,每日3次,空腹服。加雲南白藥後,囑守服20餘劑,便血黏液消失,唯納谷欠香,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脈如前。再原方出入。

處方:淮山藥、仙鶴草各30克,炒白朮、谷麥芽、黨參各15克,白槿花、補骨脂、烏梅炭各10克,廣木香6克,甘草4克

守服2個月,因諸證消失,病情穩定而停藥。但停藥一段時間又復發,此例便血頑固纏綿,若非真知灼見者早已改弦異轍,只朱師仍守原法,用健脾止血方加石榴皮10克,生白及15克。

再配合外治灌腸方:白頭翁、秦皮、地榆炭、槐花炭、生白芍各15克,地錦草30克,川黃柏、炒烏梅各10克,煎取200ml,加錫類散1支,保留灌腑。

每日1次,每次1小時。配合灌腸方1個月餘,諸證又消失,囑去灌腸方,繼守服原方3個月。停藥至今隨訪未復發。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朱良春精方治驗實錄》,朱建平、馬旋卿、強剛、王惟恆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