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盤尼西林(俗稱青黴素),今天人人是皆知的一種常用抗菌藥品 ,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它的使用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直接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歲。在中國盤尼西林為什麼叫青黴素 ? 中國早期研製青黴素又是誰?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樊慶笙


他就是中國青黴素之父——江蘇常熟人樊慶笙,是他研製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製劑,參與創建了中國的第一座血庫,開創了中國農業微生物學。他還是南京農業大學的老校長、中國的農業微生物學開創者。

01小城常熟走出的優秀學子

樊慶笙,1911年生於江蘇省常熟滸浦鎮野貓口,父親是個收入微薄的職員,家庭貧寒。在這座有著“學道名邦”著稱的江南名城,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年少的慶笙。憑著自己的聰慧和努力 , 樊慶笙先是在家鄉讀完初小,後至蘇州姑母處繼續就讀於萃英中學。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金陵大學北大樓

1929年,樊慶笙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至金陵大學。在金大,他學習刻苦,年年都能拿到獎學金,畢業的時候,他更是拿到了金陵大學的最高獎項——“金鑰匙獎”,留在了金大任教。

1940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給金陵大學農學院一個留學美國名額。院裡將一份獎學金分給三人。樊慶笙作為院方首選的二人之一,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細菌學。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1943年5月樊慶笙(右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一年之後,導師欣賞他的才華和勤奮,願意資助他攻讀博士學位。靠著每月60美元的資助,用了兩年的時間,1943年5月, 樊慶笙獲得博士學位,並再次獲得金鑰匙獎學金。

留學三年中 ,他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度過 ,在實驗室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 , 在圖書館如飢似渴地閱讀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科技資料, 使他視野開闊,積累厚實,同時練就了精湛的實驗技術, 為日後的厚積薄發打下堅實基礎。

02結識“神藥”盤尼西林

1943年,拿到博士學位的樊慶笙在路易斯維爾西格蘭姆釀造研究所得到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但此時祖國還在日軍的鐵蹄下遭受著蹂躪,國家需要他;更不要提已經有4年未曾相見的妻兒,臨出國前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如今女兒已經三歲多。樊慶笙一心回國。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佛萊明

然而彼時,太平洋戰爭爆發,航路受阻,回鄉困難,讓歸心似箭的他一籌莫展。這時候微生物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就是盤尼西林的研製成功。1929年,英國科學家佛萊明就已經發現了盤尼西林,但是並沒有提純出來投入生產和使用。

二戰爆發後,加速了研製,盤尼西林的研究中心轉到美國。樊慶笙在威斯康辛大學的導師,植物學家John Stauffer是美國研究盤尼西林的佼佼者。Stauffer教授當時與同事合作,提純出了戰時產量最高的菌株Q—176。到1943年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提純製出藥品後投入到戰場,治療受傷感染的士兵,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為盟軍戰鬥力提升發揮了巨大作用。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留美期間,樊慶笙在實驗室做實驗

此時的中國戰火連綿,半壁江山淪陷在日軍腳下,前方將士每天都有人受傷和犧牲。樊慶笙看到盤尼西林的最新技術以及帶來的良好成效,立即產生了把盤尼西林技術帶回國去的想法。

於是,他一邊到處打聽回國的途徑,一邊細心收集相關資料,學習盤尼西林分離提純技術,為歸國研製盤尼西林作準備。在西格蘭姆釀造研究所學習的釀造和酒精發酵的技術對他以後研究盤尼西林的發酵生產大有裨益。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03擔任“華人血庫”檢驗主任

1943年秋,正當樊慶笙為回國焦急不已時,事情出現轉機。美國組建了一個援華機構——美國醫藥助華會,該機構決定在中國援建一個血庫,用以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該會邀請他擔任血庫的檢驗科主任。樊慶笙欣然接受了血庫的工作,一則可以隨醫療隊回國參加抗日工作,同時又能把盤尼西林技術帶回中國。在血庫工作期間,樊慶笙向美國醫藥助華會會長VanSlyke博士表達了想要繼續進行盤尼西林的研製,並且把盤尼西林的生產技術帶到中國去的願望。Van Slyke博士給予了大力支持。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醫藥助華會和華人血庫部分成員合影,後排左一為樊慶笙

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工業基礎,加上戰爭的破壞,物資極度缺乏,國內的設施設備等各方面條件簡陋,所以不能照搬美國的生產方式。樊慶笙研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製備方式,能在較為簡陋的條件下,不違背盤尼西林的製備原理和工藝流程,製造出盤尼西林。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美國醫藥助華會幫助樊慶笙備齊了研製盤尼西林所需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而且幫他搞到兩支極其珍貴的盤尼西林菌種,加上威斯康辛大學贈送給樊慶笙的一支菌種,一共有三支菌種。

04歷盡艱辛返回祖國

1944年1月20日,樊慶笙等人乘美軍軍艦啟程回國。當時帶了將近67噸的物資、大概200多箱的儀器設備、以及所製備的乾血漿,當然還包括樊慶笙申請的研究盤尼西林的設備儀器,然後從紐約港啟程。

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交通斷絕,唯一可行的就是乘坐美軍運輸艦,先到印度。這一路非常艱險,走走停停,軍艦到了太平洋以後經常會遭到日軍的圍追堵截,有時候炸彈就是在船舷邊爆炸。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駝峰航線

運輸艦沒有戰艦護航,為了躲避日軍潛艇襲擊,不得不迂迴航行,繞道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珀斯等地,進入印度洋。到了印度後運輸船停靠印度孟買。到了孟買以後,再轉往印度東北,只能從那裡乘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才能到達昆明,這就是當時著名的駝峰航線。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中國最後一條陸上聯外交通的公路被切斷,二戰中同盟國對中國的支援就只能靠印度東北到中國雲南昆明的駝峰航線完成運輸。駝峰航線沿途高山林立,氣流強烈,是當時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被稱為死亡航線。在駝峰航線上共有超過500架飛機墜毀,犧牲了超過1500人。飛越喜馬拉雅山,樊慶笙等人終於在 1944 年 6 月到達昆明。從1944年1月20號出發到6月,這一程走了將近5個月,在炮火紛飛中穿越了半個地球,歷盡艱辛,終於回到祖國。

05研製出中國第一批青黴素

血庫到了昆明以後很快投用,這也是中國第一座血庫,後被稱為華人血庫。樊慶笙繼續擔任血庫的檢驗主任。血庫的製成品後來運到滇西前線,救治中國遠征軍傷員,發揮了重大作用。

與此同時樊慶笙一頭扎進實驗室,不分晝夜地試製盤尼西林。血庫不遠就是當時的中央衛生署防疫處的所在地。防疫處處長湯飛凡是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樊慶笙被介紹中央防疫處參與盤尼西林的研製。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1944年,位於昆明昆華醫院的軍政部軍醫署血庫

中央防疫處幾年前就研討分離盤尼西林,由於戰時條件限制,一直在探索階段。樊慶笙帶回去的不僅有研製盤尼西林所需的儀器、設備、試劑和溶劑,更重要的是帶回去了新的提取技術和優良菌種。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在樊慶笙指導下,用他帶回國的菌種製成了盤尼西林。

1944年 9月5日,中國首批盤尼西林在昆明問世。第一批出品僅有5 瓶。其中一瓶被寄回樊慶笙先生的母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送檢,檢定結果與送檢英國的一瓶大致相同,得到美國專家的肯定和鼓勵。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1945年,樊慶笙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的論文(盤尼西林在中國的研製)

戰亂中的中國成為率先製成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之一。這七個國家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瑞典和中國。然而在戰亂時期 ,條件艱難,工業化生產盤尼西林的夢想終未能實現。當時進口盤尼西林價格非常昂貴,有一支盤尼西林一兩黃金的說法。

抗戰勝利之後,樊慶笙回到南京,每週往返滬寧兩地,忙於青黴素菌種的篩選和培育,為青黴素的批量生產打好基礎。1948 年,樊慶笙在上海生化試驗處籌建盤尼西林廠,實現工業化生產。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上海第三製藥廠

盤尼西林研製成功並大規模生產之後,樊慶笙考慮應該定箇中文名字,便於中國廣大百姓能夠接受,於是,他取名青黴素。為何會取這個名字呢?樊慶笙在晚年曾向外孫女楊帆說起過起名依據:一是形態上,這種黴株泛青黃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詞尾“-in”生物學上常翻譯為“素”,如“vitamin”翻譯成維生素。兩者合一,定名為“青黴素”。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國家建立了南北兩個青黴素的生產基地(上海第三製藥廠和華北製藥廠),青黴素的工業化生產走上了正軌。

06中國農業微生物學開創者 南京農大的老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樊慶笙回到了他的母校——金陵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不久,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農學院併入了南京農學院。樊慶笙在那裡成立了國內最早的土壤微生物學教研組,開始自生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形態、生理、生態研究。1960年代,他先後編寫了《微生物生理學》、《土壤微生物學》等多種教材,填補了中國農業院校教材的空白。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為推廣紫雲英種植經驗,樊慶笙(左)走遍大江南北

在那個並不發達的年代裡,樊慶笙多次親臨蘇北裡下河和淮陰地區農科所示範指導接種方法,提出了接種根瘤菌的方法,推翻了紫雲英不能過長江的理論。漫山遍野的美麗紅花草越過了長江,跨過了黃河,一直挺進到關中地區,直達西安。紫雲英北移成功,是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一項突破性成果。這為中國廣大地區提供了優質的無公害綠肥,也讓糧食的產量有了很大提高。此項成果在1978年,獲得了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獎。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1981年樊慶笙出任南京農學院恢復後第一任院長

1978年,年近古稀的他重新回到了講臺,回到了科研崗位上,成了南京農學院覆校後的第一任校長。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樊慶笙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s分校R•H•亨格特(Hungate)等人來華舉辦厭氧微生物學講習班,隨後就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厭氧微生物實驗室。

該實驗室先後接受農業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和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委託研究項目,為提高中國厭氧微生物研究的總體水平和研究厭氧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及環境微生物服務。同時,他加緊了師資隊伍的建設,舉辦了“全國農業院校微生物學講師以上師資講習班”,“全國第一期厭氧微生物學講習班”,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扶植中青年教師,送他們出國進修,孜孜不倦地為自己的研究推敲和修改論文。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樊慶笙指導學生實驗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樊慶笙在工作

已然七八十歲高齡的他每年早出晚歸,東奔西走,工作10多個小時,甚至為了不耽誤博士生的論文答辯,患闌尾炎的他強忍著疼痛不肯去醫院。1993年,樊慶笙被查出患上了腸癌。年事已高加上重病纏身,他不得已住進了醫院。病榻之上,他卻還在工作,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學》一書35萬字的書稿和126幅插圖的審閱。1998年的五一節,病重的樊慶笙被送到了監護室搶救。7月5日,樊慶笙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疾病的魔爪,離開了人世,享年87歲。

━ ━ ━ ━ ━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南京農大博物館收藏的樊慶笙當年帶回祖國的菌種瓶

從江蘇走出的一代科學家樊慶笙,離開我們已經20多年了,但他當年帶回祖國裝著盤尼西林珍貴菌種的三支小小的玻璃砂瓶,分別靜靜的躺在樊慶笙前半生工作的地方——原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校史館;他後半生工作的地方——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面對著世人,述說著科學家用它造福人類的歷史,敘述著中國“ 青黴素”的故事,也敘述著樊慶笙的故事。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穿越炮火帶回“青黴素”,他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