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赵中田的文化苦旅----为了母亲的微笑

出生在琴鹤堂文化世家的赵中田 ,是在父亲教育下背诵着《三字经》、《钢鉴》,听母亲传唱着民歌民谣长大的,这注定了他与传统文化结缘的命运。赵中田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不甘心无为的他,搞起了文学创作。后来母亲看他经常挑灯夜战地写作,对他说:我会唱很多民歌民谣、会讲很多故事,说出来足够你出一本书的,比你编的新诗有意思。母亲的言行提醒了赵中田,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开始了四十年如一日的“文化苦旅”。

为了挖掘、收集民间传统文化,赵中田几十年从未进城打过工,也没做过生意,家庭的主要来 源就是5亩农田,每年也只有5千斤粮食的收入。外出采风时赵中田总是自带干粮,卖点粮食当路费,夏天睡在人家的大门口,冬天住一块钱一夜的马车店。不仅如此,他还曾经在阳谷县七级镇遭到狗咬,在梁山县大路口被当成乞丐驱赶。这还不算是让赵中田最伤心的事,最让他心痛的是,民间老艺人的大量去世,如响钗行的李衍九老人,花子行的伍子灵老人等,这些老人的去逝,永远带走了大量的民间文化遗产。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赵中田说,从1980年到2005年,仅母亲传承给他的民间歌谣、民间游戏等,能够出版多部图书。2005年2月,赵中田的母亲已经患病卧床多年,但她又想起了一首歌谣,就艰难的下了床,拄着双拐一步四指四指地往前移动,20米的距离,她休息了四五次才迈进了儿子的屋。母亲最后一次传承给赵中田的歌谣,是她去世的前一个月。那一次赵中田的母亲又想起了一首歌谣,但她已经不能下床,只好把赵中田叫到床前,这位贤惠、善良、多难的母亲,向儿子传承了最后一首歌谣:

小瓷缸腌咸菜,

从小吃的娘家饭

长大不是娘家人

人家洗脸咱端盆

人家坐着咱站着

人家吃饭咱看着

人家的母亲咱叫娘

咱的母亲叫大娘

人家的锅碗咱叮当

人家的屋地咱扫光

还有个憋羔要衣裳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2005年4月6日,赵中田的母亲去世后,他曾写过一篇纪念文章《母亲的牙齿》,文章中写道:父亲是位饱读“四书”、“五经”的穷秀才,一生不善稼穑,抚养我们姐弟六人的重任多由母亲承担,在我记忆中,劳苦的母亲几乎没有过笑脸。母亲生前经常对我说,人要咬着牙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我知道了母亲的牙齿为什么早早脱落,因为母亲一生都在咬着牙做事。在母亲一周年纪念日来临前,我怀揣着母亲的遗像,在济宁运河两岸采风。一个春寒尚浓的傍晚,我投宿一个农家大门洞的草窝里,那一夜我睡得很香,一会儿即进入了梦乡:娘在抚摸着我的头掉泪,我劝娘不要悲伤,儿虽然身卧异乡的草窝里,衣被单薄,但寒风吹不冻儿的热血,因为儿心中有娘,您是儿身上的热量,您是儿的精神脊梁,儿的生命是娘生命的延续,儿的事业是娘事业的传承。娘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事业。

赵中田的文化事业里因为有母亲的心血、有母亲的牵挂、有母亲的微笑,所以说赵中田的文化事业才有了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四十年抢救、收集的文化成果。目前,赵中田独自在京杭大运河两岸采风,收集民间文化遗产400多万字,已整理成图书手稿40多部,主要有夯歌、童谣、红色歌谣、爱情歌谣、生活歌谣、行业歌谣、游戏歌谣等10部,民俗系列7部,阿胶史话、阿胶老堂号、阿胶传说等7部,民国大员张怀芝、漕运总督周天爵、孙膑的传说、子路的传说等7部,海会寺传奇、鲁西土语、民间游艺等10多部。目前,赵中田的文化成果在聊城市文联、阳谷县政府、人大,阿城镇、张秋镇、七级镇党委政府的资助下,已出版《运河歌谣》、《红色歌谣》、《神枪英雄李衍荣》、《阿城文化》、《运河三镇--金七级银阿城古张秋》、《生活歌谣》六部。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在赵中田抢救的文化成果中,有传统的体育游艺项目200多个,其中有多个文化项目为中华文化绝学,能填补中华文化空白。

据笔者了解,1984年5月28日,中国文化部、民委、民协联合下发通知,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歌谣、中国谚语“三套集成”工作。1984年11月10日,山东省“三部委”也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市、县成立“三套集成”办公室,展开“三套集成”工作,1985年11月27日,中宣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市、县做好“三套集成”工作。1989年前后,全国各省、市县相继出版了本辖区的“三套集成”作品。遗憾的是,聊城市及其各县当年多没有出版完整的“三套集成”,后来只有个别县出了故事集或谚语集。

1980年,赵中田即开始在运河两岸的民间采风,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他的行为比国家行为早了4年,他的文化成果不仅可以填补聊城市的“三套集成”的空白,有些项目还可以填补中华民间文化的空白。

赵中田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一位真正让世人记住乡愁的人,他是一位真心挖掘、抢救中华文化的人,因此,才有了社会对他的关注和关爱。

2000年以来,新华社、中国日报、国务院新闻图片资料库,北京卫视、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齐鲁电视台、聊城日报等30多家媒体分别重点报导了赵中田的感人事迹。2009年春赵中田被中国红十字会和北京卫视评为“真情耀中华年度人物,”并获得资助5万元出版《运河民谣》一书。同时,他还得到了中国文联副文席兼民协书记罗杨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2011年秋,他被中国青年报社评为:“冰点人物”,并重点报导了他的事迹。在这些年里了,赵中田还分别得到了聊城市长张秋波、市委书记宋远方、市长林峰海的批示支持。另外,赵中田还得到了外国人的关注和资助,2006年10月,韩国70多岁的文化专家郑秀雄先生来到赵中田家,当看到他的土危房和他收集的一大袋子民间传统文化资料时,感动地抓住他的手流下了眼泪,后给予他资助。2011年10月,新加坡赵记者通过聊城日报记者曹天伟了解、通知赵中田,他已被确定为感动亚洲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关爱赵中田,因为赵中田的行为是抢救、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是爱国行为,理当受到社会的关爱。自2004年开始,赵中田任阳谷政协文史员近十年;2010年任聊城市传统是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2018年被聊城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任命为聊城市谱志文化研究所所长(修家谱、写村志)。对于赵中田的行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聊城大学布茂岭教授曾经有过中肯的评价。他评价赵中田的大半生有三个“对得起”和三个“对不起”,三个“对得起”是以他四十年的奋斗抢救了大量民间文化遗产,足以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三个“对不起”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当笔者问到赵中田的“三个对不起”时,赵中田沉默了一阵子说:我不仅是对不起家,我还是家庭的罪人,对父母我没有尽到做长子的责任,没钱给父母看病,没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说道妻子,赵中田也是一脸的惭愧,他说,妻子自从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却没少吃苦受罪,他对不起妻子。有一年秋收时,赵中田不听妻子劝说,还是外出采风,气急了的妻子撕碎了他一本采访手稿,气得赵中田踢了妻子两脚。赵中田说,那天晚上,他抱着被妻子撕烂的采访手稿,坐在院中,远望着星空,心中充满了负罪感。在谈到对不起孩子时,赵中田说我坑害了两个孩子,我是家里的罪人。赵中田还说,妻子只有小学文化,辅导不了孩子,他是高中毕业,本应该辅导、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可是他几乎没有辅导过孩子学习,不仅如此,孩子们也同他一样过着清贫的日子。

在赵中田低头深思时,笔者抽空看了赵中田女儿赵倩2007年读初中时的一篇作文《我的家》:我的家是四间长满茅草的土房,其中一间已经漏天了,晚上睡觉时,有时会在漏洞里看到星星,有时会听到哗哗的落土声。我经常带着惊恐入梦,经常在噩梦中惊醒。我总是想不明白,这难道就是父亲为抢救国家文化遗产付出三十多年心血的报应吗?小时候,母亲从不多给我一毛钱的零花钱,有时一月也不给我一毛钱,实在憋不住想吃零食,就编着谎言骗点零花钱,比如说买铅笔、买本子、买圆珠笔。那时候,我也知道家里困难,可是有几个小女孩不喜欢零食呢?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辅导过我一次作业,我不会的问题总是向同学请教,父亲也没有给我买过一次新衣服,我是穿着表姐的衣服长大的……

听着老赵的诉说,读着老赵女儿的作文,笔者的心凉了半截:老赵呀老赵,让我说你啥好呢?老赵呀老赵,让我怎么说你好呢?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可是,通过后来几天的采访,笔者真正理解了老赵,年近60岁的老赵仍在拼搏、仍在奋斗、仍在顺着老路攀登。世人可以用庸俗的人生观评价老赵,说老赵不顾老少,不顾家庭都可以,但是,如果笔者也用这样的人生观评价老赵,则我们这个社会没有了正能量,没有了正义感。老赵就是老赵,他肩负的是中华民族的正能量,这一点不容置疑。老赵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这条路他从19岁走到现在快40年了,前进也可能是万丈深渊,后退也可能是万丈深渊,所以他要前进,就是死他也要死在这条路上,让他风化的尸骨来感召后人。

在与赵中田谈到他的文化成果时,他自信地说,他收集的这些材料,都是源于民间的老人之口,是图书馆、电脑里没有的资料,是已经大量消失在民间的资料。笔者认为,对于赵中田抢救、搜集的文化遗产资料应该请专家进行评估,相关上级文化部门应该出面帮助申遗保护、建立文化园保护、出版保护。无论从私人情义上讲、从法律道德上讲,不应该让一个年近60岁的老农民再去完成这么大的一个“文化工程”。

对于这项难以完成的“文化工程”,赵中田在本市、县、镇政府的资助下已出版了6部文化专著。赵中田说,地方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他出了6部书,令他感动。对于剩下的30多部书稿,赵中田说,他不想再难为地方政府了,一是因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二是他的文化遗产资料不是聊城、阳谷的小地域文化,而是源于大运河岸边多个省、市的民间文化遗产,凭心而论不能让聊城、阳谷甚至阿城、张秋承担这样的责任。为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赵中田曾向上级写求助信,结果被当成了上访信处理,但是阳谷县领导、阿城镇领导看了赵中田的求助信后,给了赵中田一个公正的评价:赵中田写信求助是为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是爱国行为。

40年,一位农民,一往情深苦守运河文化,著作出版尚无着落……


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赵中田,笔者近日采访了聊城文化专家、聊城大学布茂岭教授。布教授说:赵中田手头的传统文化资料是源于大运河沿岸民间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遗产。他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出书保护,利用他手中的多项中华绝学还可以建设两个中国独有的、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公益园或文化产业园。不过赵中田的“文化工程”太大了,不是一个县、镇能完成的,甚至一个市都难以完成这么大的任务,更不是一个60岁的农民所能完成的“文化工程”,所以说,赵中田的爱国行为及赵中田的“文化工程”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国家也应该依法予以支持和帮助。

最后一次采访赵中田时,笔者又发展了他的一个秘密。那天,笔者悄悄地来到赵中田家中,见赵中田正在伏案写东西,光着的头已脱去三分之一的头发,与实际年龄相比,更显出了几分苍老。赵中田看见笔者,忙起身相迎,这是赵中田胸口挂着的一个老人照片吸引住了笔者的目光,没等笔者询问,赵中田指着老人照片说,这是我母亲的遗像,每当我出门采风或在家整理书稿时,我都会在胸口挂上我母亲的遗像,因为我的事业也是我母亲的事业,为了对得起我母亲,我也要拼搏。老赵诉说时,两眼闪动着坚毅的目光。

倾听着赵中田的诉说,笔者忽然发现,老赵的形象在笔者心目中渐渐高大起来,相片中那位慈祥的老人也笑了,她为儿子的事业欣慰地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