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李白曾遊華不注山

李白曾遊華不注山

濟南的華不注山

華不注山又名華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䎱䎱”。“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

李白曾遊華不注山

華山歷史文化公園

華不(音同夫)注山又名華山,在濟南市區東北部,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華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呈現不同的形態,山下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華泉。該山為文化名山,曾為春秋古戰場,山腳有道教古宮華陽宮,山間有呂祖廟。現已建成華山省級地質公園,對遊客開放。遊客可選擇沿階梯或攀巖上山。

李白曾遊華不注山

唐代帝王自李世民開始,就把老子李耳堂而皇之地視為皇家李姓的祖先,其目的是要顯示皇家李姓從古就非常尊貴。至高宗時,李治詔令全國各州營建紫極宮,供奉老子。

唐代的濟南為齊州,應詔建造了紫極宮。唐天寶三年(744年)秋,唐代大詩人李白,辭宮廷翰林,經李彥允介紹,原本就具有“仙風道骨”的李白,請北海天師高如貴在齊州(今濟南)紫極宮為他舉行了入道儀式,授了道籙,正式成了一名道教徒。

李白第一次來濟南,就遊覽了華山,並詠詩讚嘆華山美景。

《登華不注峰》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浪漫色彩的描繪,使華不注山增添了幾分仙氣,喚起人們無窮的遐想。寫出與親友別離時的感情及其深沉的祝願。所表露的感情純真、熾熱,更反映了李白迷戀於學道求仙的消極情緒,由此也證明了他剛入道就來到華不注山的事實。李白的這次華不注遊,在齊州紫極宮受道籙,作《登華不注峰》詩,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華不注山的人文底蘊,並擴大了其知名度。

酈道元《水經注》裡描述的華不注“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的無傲形象與李白的個性相暗合,所以更能激起詩人的共鳴吧。李白特別喜愛這座山,以至離開濟南若干年後憶述登臨此山的情景時,仍歷歷如見。詩中提到了山上遇見的赤松子,這是詩人的寓言,因為他是在濟入了道教籍的。詩人把兀立於鵲山湖畔的華不注喻為綠翠芙蓉,既形象,又逼肖,使後世遊山吟題的詩人為之擱筆。

李白曾遊華不注山

天寶七年(748年),李白第二次來濟南,

作有《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其一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其二

湖闊數千裡,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其三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這三首詩載入其《古風》之二十中。

詩人與太守泛舟鵲山湖上,盡情觀賞青山秀水的美麗風景,都是對華不注山周圍鵲山湖意境的描寫,是現存最早描述鵲山湖的詩篇,說明李白第二次來濟南又到了華不注山周圍的鵲山湖。金代以前,華山、鵲山周圍是一片汪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與大明湖相通的鵲山湖,又稱蓮子湖。當時濟南舊城以北,湖水漶漫,浩淼無際,南通今大明湖,北直至鵲山、華不注山下。山落湖中,湖映山色,秀麗異常,詩人泛舟湖中,直至月懸湖西,方始歸棹,真可謂流連忘返。華不注山在宋、元、明時期成為與趵突泉、大明湖並列的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詩仙李白曾登臨過華不注山而作的詠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