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現當代詩歌教學的格局

現當代詩歌教學的格局

必修1現代詩單元講完了,三首詩,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學們普遍容易被《雨巷》和《再別康橋》感染,因為詩歌的美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無論是結構還是音律還是內涵都很容易觸動中學生的內心。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並不為很多學生喜歡,因為第一是長,第二是美感不夠,並沒有很多優美的句子,第三是不押韻,讀起來並不上口。

我不想讓學生只是接觸唯美的,個人色彩比較濃的詩歌。戴望舒和徐志摩的詩歌的內涵是有限的,怎樣才能讓中學生明白艾青詩歌的價值呢,我採取的是朗誦的方式。我自己讀到第八節的時候,內心的情感是洶湧的。在網上搜到名家朗誦的視頻後,我大概的劃分了一下詩歌的節奏,到班上先讓其他同學朗誦,他們並不能表現好。然後是我自己朗誦,我知道我的聲音對他們是有觸動的,因為全班同學都很安靜。讀完後,同學們的掌聲持續了十幾秒。以前我沒有這樣讀過的,從教十年了,第一次敢於認真的投入的讀詩,並以此方式感染學生。我覺得這比我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授有效多了。

在總結單元的課上,我問同學們憑直覺喜歡哪些詩歌,一大半的同學喜歡《雨巷》和《再別康橋》,原因很簡單,讀起來就感覺美。我告訴同學們,你們的感覺沒錯,這兩首詩歌是唯美的,就像化了妝的女子站在你面前微笑一樣。但詩歌的境界是有大小的,詩人的情感是多樣的。唯美的詩歌雖好,但畢竟是侷限於個人的世界,與外界的世界關聯不大,很難真正撞擊我們的心靈。年輕的學子又容易為唯美的詞語和韻律迷惑,覺得好詩就是《雨巷》和《再別康橋》這樣的。如果我們語文老師也是這樣認為,那學生恐怕只能取法乎中,只得其下了。

我很高興編者在讀本中除了選唯美的徐志摩的《我有一個戀愛》之外還選了一首北島的《結局或是開始》,北島的詩註定是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的。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化了妝的女子,而是素顏的,端莊的,不帶笑意的。我用了大半節課的時間讀一句,講解一句,到下課了也只解讀了一半。我看到了同學們眼中的光,這個光不是因為有優美的句子,不是因為有好的節奏和韻律,而是因為字裡行間隱藏的思想和良知,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對人性的思考。我知道這樣的詩句經過我解釋之後在他們的心中一定會留下些許印象,這也許會是一顆種子,以後如果有了適當的土壤,會長成參天大樹。他們應該會認同我的觀點:真正的好詩是能夠撞擊我們心靈的,文字、節奏和韻律再好,如果沒有撞擊人心的力量恐怕也算不得好詩。其實戴望舒先生自己後來對自己的《雨巷》也是不以為然的,頗有悔其少作的意思。徐志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除了形式的美之外,詩歌的思想內涵也實在是不足為訓的。

高中階段的詩歌太少了,僅此三首而已,如果我們語文老師僅僅帶著學生停留在唯美的詩歌上,學生日後對詩歌的理解恐怕會大打折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