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中國農村到底向何處去?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生長在農村,從小就被鄉親們灌輸幹什麼也不要“下莊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思)。那時,我們這一代人的夢想幾乎都是擺脫農村,“農轉非”“嫁給”城市,做個令人羨慕的“城裡人”。而今一晃快50年了,現在農村的小夥子的夢想依然是在城裡買樓娶媳婦,把父母接到城裡一起安家、置業、定居。

中國農村到底向何處去?

現在很多年輕人回家看到的是農村的“衰落和蕭條”:幾乎沒有年輕人,大部分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和為數不多的“留守兒童”。大家都為農村的未來而擔憂:希望留住詩一般的鄉村田園生活,希望農村興旺發達。中央也十分重視“三農”工作,往往第一個會議都是“三農”會議,研究部署鄉村振興戰略,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是無法阻擋的,社會的變遷,決定了城市化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本來就是由村落、市井發展而來的,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城市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才大力實施區域融合、組團發展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中央幾乎年年下撥農田水利建設基金,但農民真正受益於農田水利的並不多,各地鄉村建設了不少水庫,有不少水庫卻被私人承包使用,農民還是靠自己挖井澆菜種地;中央幾乎年年下撥農村道路“村村通”專項建設經費,農村也是冬天修好了道路,夏天路面就損壞的不成樣子,一方面是雨水沖刷,一方面是管理不善,還有一部分是偷工減料,遠遠不如城市道路達標耐用。農村年年修路,年年如此,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倫敦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制定了“衛星城”戰略,向外拓展和發展城市,當時英國的輿論也是一片聲討“城市病”、“人太多了”、“逃離倫敦”。但現實情況是,倫敦通過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改善。

中國農村到底向何處去?

中國的許多城市好過倫敦紐約,城市化使農民的生活得到了真正改善。我在青島看到,從農村來的七十多歲的老人看護孫子,五六十歲的老人掃大街,三四十歲的青年人當工人、幹服務業,他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為整個城市的繁榮、社會的發展,默默做著自己的貢獻。有的甚至成為城市的支柱,君不見一到春節、秋收等時期,各大城市基礎人才急劇短缺告急,有的甚至垃圾清運都成了問題,農民進城承擔了急難險重的各類任務,解決了城市不少棘手難題。

從村民到市民,中國已經有很多鄉村人生活在城市。隨著二孩政策和異地搬遷等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不少農村父母為照料看護和接送孫輩上學,已經來到城市,漸漸融入城市。我去北京看到的大部分山西老農在北京發現商機,開拓市場。他們有的開“山西刀削麵”麵館,有的賣驢肉火燒北京烤鴨,有的賣菜賣衣服賣房地產,有的進入五星級酒店,各行各業都有。我問他們還會回家種地嗎?他們說山西那邊有的人都喝不上水,種地缺水,不可能回去種地了。城市發展機會多,能掙錢,種地虧本,為什麼還回去種地呢?農村的醫療條件也不行,你能想像趕著驢車20多里心急火燎地去給孩子看病打針嗎?生活條件、道路交通等各個方面,還是大城市好。各類要素稀缺的村落是難以留人養人的。

中國農村到底向何處去?

現在,不少地方不給農民批宅基地,只能修繕原有老房,農民給子女買結婚用房也只能去城裡買,但各地城區房價都很高,所以農民在選擇去縣城買還是市區買時,同等價位或價位略高的情況下,當然優先選擇去市區購買。這實際上是人們看好大城市的發展,而主動選擇離開農村,離開小的縣城。所以按照早在秦朝的設置的中央、郡、縣三級管理制,中國現在可以推行中央、省、市三級管理系統,儘快取消縣、鄉鎮和村級管理系統,讓他們快速加入城區系統。這樣,中國人生活地區就會更加集中,中國的整體佈局就會更加合理,既精兵簡政,減輕人民納稅負擔,又便於把各個地方的人才和事業、生產和生活等要素集聚起來,形成更大的社會規模效益,產生一種結構性優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綜合效應,有利於進行國家級的統籌規劃,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也便於城市更加集約高效地利用資源,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例如,道路交通,學校,醫院,水電暖等公共基礎設施,就會減少重複建設,我國的資源消耗也就會大大減少,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同時,三級管理的城市化有利於我們更加有效地管理和發展城市,繁榮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

三級管理的城市化後的中國農民將有更加寬廣的生活視野,融入更加開放的社會化思維方式,中國的現代社會民主管理、科學管理等文明程度將進一步得到提高,帶動中國經濟繼續保持活力,持續發展。

轉自:鄉村發現網,作者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