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習慣性地起床,習慣性地刷牙,習慣性地坐上公交或者開車,習慣性地展開一天的學習和工作。

吃飯是一種習慣,睡覺也是一種習慣。

人們一直活在自己的習慣中,很少或者從未做出改變。

外向的人,依舊在滔滔不絕,向外界尋求熱鬧的同時,卻幾乎從未把目光停留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內向的人,依舊躲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是膽怯或是輕蔑,拒絕向外界傾訴自己的困惑。

其實,說起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害怕改變

當外向者看不到世界的熱鬧,他們會感覺寂寞、感覺無聊,一察覺到內心深處如深淵般的空虛,就失去了對它繼續探索的慾望,從而繼續習慣性地轉向世界,繼續尋求熱鬧;當內向者進入世俗的場景,他們會感到不安,感到焦慮,察覺到一些未知的難以應付的東西進入了自己的世界,很容易產生牴觸的情緒,從而習慣性地想要回到自己的世界,離開他人的目光。

當我們不願意做出改變的時候,我們就會繼續盤踞在自己的舒適圈中,繼續依靠慣性生活,因為這樣簡單而又舒適,不需要過多地思考什麼,也不需要過多地應對什麼。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人們害怕改變,而當這種害怕變成了一種習慣,人們就會開始認為,改變不是必要的,我們不需要改變。

是的,人生哪裡需要那麼多改變呢?

吃飯、睡覺、學習、工作,按自己的習慣來就好,又有什麼不好呢?況且,如果人失去了慣性,失去了自己的所有習慣,那麼他也就失去了繼續生活的理由,需要時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自己想要做什麼,這樣的生活不會很累嗎?

人是需要慣性的,沒有慣性,人無法成為人。

那麼,我們需要改變嗎?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面對恐懼,面對未知嗎?

這個問題,我相信困擾著很多的人。

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不完美。

依靠慣性生活的那個自己,有許多的缺點,許多的壞習慣,會熬夜、會抽菸、會膽怯、會嫉妒、會自我否定、會自我催眠。某些時刻,我們想過改變,或是覺得自己的舒適圈已經有點不舒適了,或是覺得舒適圈之外可能會有更好的風景,大腦中醞釀出一幅畫面,那是改變之後生活嶄新的模樣。然而,這種想法很快就消失了。它被淹沒在我們的行為慣性和為自己的行為慣性提供辯護的思維之中,了無蹤跡。

大腦害怕我們做出改變,是因為,它害怕我們因此遇到危險。

很多時候,它是對的。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面對的是大自然,是毒蛇猛獸,是嚴寒酷暑。一切已經形成的行為習慣都是被動進化出來的已經被證明為相對安全的習慣,這個時候最佳的生存策略就是維持現狀,而不是貿然改變行為去承擔更多的風險。

比如說,你會選擇呆在自己的領地,通過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獲取食物,而不是貿然去探索一片新的區域。


除非在自己的領地已經沒有辦法獲取食物時,你才會因為飢餓被迫走向新的地方。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不過,想來今天,我們已經不再是原始人。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擁有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物質財富,很多人類的痛苦與悲傷,只不過是我們自尋煩惱。

時代雖然已經變化,但是我們的大腦還在繼續著從前的思路,保守而又膽怯,這顯然讓我們困惑。

然而,大腦也不是沒有進化。在某些結構上,大腦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使我們擁有了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

理性思考的能力

當原初的大腦主宰著我們的情緒,控制著我們的行為慣性時,理性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描繪著未來,思考著過去,能夠看得更遠,看得更深,明白什麼真正有利於我們的生存,什麼真正能夠帶來幸福。

每一個人都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時,每一個人都想成為那一個更好的自己。

然而,我們所面對的事實卻是:

沒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真正將自己的理性化為行動。

為什麼呢?這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

當我們的理性帶給我們一種動力,想要促使我們做出改變的時候,它觸發了一個關鍵領域:行為指令。然而,我們的行為已經由我們原初的大腦所牢牢把控,任何行為指令,都需要經由它的判斷之後才能執行。當大腦依然保守地認為做出改變具有風險,那麼她就會駁回理性的請求,甚至說服理性,讓它為不做出改變這種想法提供辯護。這種時候,理性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任情緒驅使。

因為理性是建立在情緒的基礎上的,它既是大腦最先進的一部分,也是大腦最後發展出來的最沒有話語權的一部分。

它能夠讓人一瞬間解脫,卻無法讓人一輩子清醒。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所以,所謂的知行合一,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篇文章看到這裡,你或許已經大概知道為什麼那麼難以改變自己的習慣。但是,你也僅僅只是知道了,不能改變的依舊不能改變,習慣依舊還是那個習慣。可以預想,這篇文章或許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但是很快,它就會在你的腦海中消失,你會繼續吃飯,繼續睡覺,繼續自己的慣性,直到下一篇文章出現在你面前。

想法從來都只是想法,只有當它變成行動,它才更真實,更有影響,更能改變你的人生。

從理性到行為,如何在他們之間建立直接的橋樑,會是問題的關鍵。為此你需要更多的知識,包括生物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各個方面,來為你打破思維慣性、行為慣性提供更多的思路。

在此,筆者提供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五秒法則。它是由美國知名TED演講者,梅爾-羅賓斯提出的一種簡單方法。

當你的理性認知在腦海中顯現,你需要做的不是繼續求證或考慮,而是立刻倒數54321,展開行動。


五秒法則是一種啟動儀式,是理性與行動之間的橋樑,它可以避開情緒與感覺,讓你直接做出改變。

如果你生活經驗豐富,你就會明白,當你有了想做出改變的想法,你猶豫和思考的時間越長,你做出改變的可能性就越低。在你思考的時候,那散發光芒的理性正慢慢黯淡下去,它的力量不足以打破情緒與感覺的束縛,最終只能臣服。

五秒法則作為行為的開啟儀式,它喚醒了大腦的前額皮質,激發了改變行為的活化能,使人們能夠忽略感覺與情緒直接行動。

那是一種自己強迫自己的感覺,你能感受到阻力,但是你也做出了行為。

在你賴床不起、不敢發言、羞於表白、難以拒絕別人的時候,五秒法則的效果都很明顯。

或許通過這個法則,你能夠生活得更加理性,更加得心應手,成為那個自己想成為的自己,甚至通過行動改變這個在你原本看來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世界。

你會發現,拖延、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都不過是自己的一種習慣,我們習慣性地悲傷,習慣性地憤怒,又何嘗不可以習慣性地想要成為那一個更好的自己,併為此付出行動呢?

人,都是依靠慣性活著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