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新冠”中醫診療新方案,這些常見的中藥如何用?專家來解析

中藥的正確使用是保證臨床療效和安全的關鍵所在!在剛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中醫治療方案中辨證用方涉及的常用中藥有60多味。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彭康教授對這些常見

中藥的來源、炮製方法及特殊用法進行詳細解答,可供廣大市民參考。

彭康介紹,同名或同一種中藥可來源於不同植物種類,性味功效有別。例如: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苦杏仁,性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煎服5-10g,用量當控制。彭康強調,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洩者不宜用。而甜杏仁,性味甘,平,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煎服5-10g。苦杏仁苦降溫散,且具毒性,多用於感冒喘咳、痰多之證;甜杏仁甘平潤肺,毒性小,適用於虛勞咳喘,腸燥便秘之證。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都有清心除煩功效的竹葉與淡竹葉也有區別。彭康介紹,竹葉性味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煎服,6-15g,鮮品15-30g。而淡竹葉,性味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的功效。煎服,6-9g。竹葉長於清心除煩,兼能涼散上焦風熱,淡竹葉利尿作用較好。

“在春寒到來時常感到溼氣重可以吃些什麼呢?”彭康說,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可煎服,3-9g。而化橘紅具有理氣寬中,燥溼化痰的功效。可煎服,3-10g。兩者功效比較,陳皮理氣調中,燥溼化痰,多用於脾胃氣滯溼阻所致的胸腹脹滿、嘔吐噦逆、咳嗽痰多等;化橘紅性偏溫燥,燥溼化痰之力較勝,兼能消食,多用於風寒咳喘痰多、食積不化、嘔吐噦逆、脘腹脹滿等,尤適用於寒痰、溼痰所致的咳喘痰多、胸膈脹悶。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沙參有南北之分。北沙參性味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煎服,4.5-9g。南沙參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補氣,化痰的功效。煎服,9-15g。南、北沙參功效相近,北沙參滋陰作用較好,南沙參兼有祛痰之功。

很多人分不清人參、西洋參和黨參,雖然它們都屬於某種參的根,但是功效卻有差別。人參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且人參還分為野生和栽培,野生者稱野山參,補力較大,栽培者稱園參,補力較差。園參因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曬參、紅參、白參、參須(鬚根)等規格,作用也稍有差異,以生曬參、紅參質量為好,白參較差,參須更次。生曬參適用於氣陰不足者,白參功同生曬參,作用較弱;紅參性偏溫,適用於氣弱陽虛者。而西洋參相對人參來說雖沒那麼補,但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那黨參的功效怎麼樣呢?”彭康介紹黨參具有補脾益肺,補血、生津的功效。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彭康還特別強調,在食用人參、西洋參和黨參時要注意,人參與西洋參具有補益元氣之功,但人參益氣救脫之力強,特別是野山參,單用即可收效;西洋參偏於苦寒,兼能補陰,宜於熱病等所致氣陰兩脫者。黨參在古今成方中雖能替代人參,但藥力較薄弱,不能持久,一般輕症、慢性病,可以用黨參代人參用,若重症、急症仍要用人參。

中藥炮製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同一來源的中藥,因炮製不同,性味有變,功效也有別。彭康就常見中藥的炮製進行解說。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1.麻黃

麻黃有生麻黃、炙麻黃,生麻黃髮汗力強,多用於發汗解表;炙麻黃,一般用蜂蜜炮製,蜜炙後可減弱其發汗之力,且有潤肺之功,故平喘止咳多用炙麻黃。生麻黃髮汗開肺之力較強,故用量不宜過大,體虛多汗忌服。

2.石膏

石膏有生石膏、煅石膏。生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煅石膏為生石膏燒煅後,為無水硫酸鈣,具有斂瘡生肌,收溼,止血的功效。外感熱病,高熱不退,煩渴引飲等氣分實熱證,肺熱咳喘和胃火牙痛、頭痛等用生石膏,先煎,15-60g。煅石膏多外用,用於潰瘍不斂,溼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3.大黃

大黃有生大黃、制大黃,大黃炭。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通便者宜生用,5-15g,入湯劑宜後下,不宜久煎。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善清上部火熱,宜用於瘀血證,或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等。大黃炭則化瘀止血,多用於出血證。

4.白朮

白朮有生白朮、炒白朮。生白朮偏於燥溼利水,宜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留而為痰飲、水腫等症。炒白朮偏於補氣健脾,止汗安胎,宜用於脾虛氣弱,運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脾肺氣虛,肌表不固的自汗;妊娠胎氣不安之證。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5.甘草

甘草有生甘草、炙甘草。生甘草性微寒,可清熱解毒,可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食中毒等。炙甘草,藥性微溫,蜜炙後可增強甘草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中藥特殊用法助於提高療效

由於中藥的來源、炮製、藥性等方面的因素,我們常以湯劑的方式來飲用。彭康認為,有些特殊的中藥用法能有助於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例如:

“新冠”中医诊疗新方案,这些常见的中药如何用?专家来解析

1.附子

經過了嚴格加工炮製為黑附片(黑順片)、鹽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經過炮製後的附子其烈性和毒性都有所減低。附子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時。孕婦及陰虛陽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2.水牛角

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的功效的水牛角,性味苦,寒,歸心、肝經,可用於溫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譫語,驚風抽搐。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次1.5-3g,每日2次。

還有細辛、貫眾,均有小毒,在食用時要注意用量,細辛,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貫眾,煎服,4.5-9g。

採寫:南都記者曾文瓊

實習生:李舒敏

通訊員:彭逢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