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一、序言

说起三国,尤其是《三国演义》,那可是许多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似乎每个人都多少知道些三国人物与典故,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再到诸葛亮草船借箭等,这些三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情节可谓家喻户晓。

有意思的是,三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在日本和泰国等地同样掀起了三国文化浪潮。也许出乎一些人的预料,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流行其实不是近、现代才有的事,可以说,他们对三国的文化的追逐融于他们的历史中。那么,三国文化在日本的流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他们又为什么那么痴迷三国文化呢?背后有哪些历史上的原因呢?这都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主题。


二、从《通俗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电视剧、再到《三国志》系列等游戏,是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痴迷追求

  • 三国文化在日本历史上出现的时间

据考究,其实早在日本江户时代的时候,明朝的小说《三国演义》就已经流传到日本了,不过由于当时社会上并没有日译本,所以在一般民众中流传程度有限,基本上为日本的上层阶级所收藏与阅读。在当时的日本,拥有一本《三国演义》是有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2009年,南方周末曾经采访过日本知名商人森田荣光,森田荣光就在回答南方周末的记者中提及到日本战国三杰德川家康的藏书中有中文版的《三国演义》。

而到了清初的1692年,三国文化在日本正式大众化流行起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日本《通俗三国志》的出现。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通俗三国志》卷25图

1689年,日本京都的天龙寺僧人义辙等人以湖南文山的笔名,用文言体日文翻译,耗时3年写出了《通俗三国志》。《通俗三国志》是对《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后的翻译,其中对一些罗贯中写的部分略有删减,比如三国迷熟悉的“后人有诗赞曰”之类的内容,但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上却基本保留了原有描述,对当时日本民众了解三国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通俗三国志》的部分内容

到了1939年,日本作家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依据《通俗三国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添加了些语句和情节,写成了《三国志》,连载于《中外商业新报》,成为现在日本民众最常谈论的三国文本,据统计,在1970年时小说销量一句达到200万部。他甚至热爱孔明到无心写作的地步,曾经在自述中写道:

孔明一死,呵笔的兴致和气力顿时都淡弱了,无可奈何。

他对孔明的热爱其实从其写的《三国志》卷名也可以看出来,除去《篇外余录》外,十卷中的大多数均是以孔明为核心人物来叙说,比如《赤壁》、《望蜀》、《图南》、《出师》、《五丈原》等。

其实不止吉川英治,很多日本作家也都是写道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这一刻,甚至有日本诗人土井晚翠以《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诗“星落秋风五丈原”为题目,作了一首长诗表达对孔明的哀叹,形成了日本民众中的“孔明情节”。

《三国演义》原文写道∶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咐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吉川英治的《三国志》

  • 三国文化题材的电视剧、漫画、游戏等在近当代的日本拥有极高的人气

如果要说日本人最喜欢的文化主题,那么除了他们的战国时代,便数中国的三国文化了。从小说到电视剧,从漫画到游戏,无不体现着这一点。前面既然说了日本古代对三国文化的追求,下面就介绍下日本近、现代对三国文化的喜爱。

先说说我国94年版的《三国演义》,依托广为人知的故事情节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在国内播放后便被奉为经典,为不少中国人所喜爱。然而,这部94年版的《三国演义》在1995年被日本的NHK引进,一时间竟然让无数日本人沉迷,可谓万人空巷,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不少日本民众看过后,称赞其为“中国最棒的大河剧”。

(备注:所谓的大河剧,是指长篇历史主题的连续剧,这个词一开始其实发源于法语,用于形容小说,后来日本创造了这个名词,用来形容反映历史人物或特定时代主题的电视剧,主要用来赞美制作精良、剧情考据的历史剧。

也许令我们很难相信的是,在这部电视剧播放完后,居然有很多日本民众纷纷写信给NHK电视台,要求再播放一次。此外,当年《三国演义》在国内上映后,日本的电视台来买播放版权,当时制片人任大惠报出了个一集一万美金的报价,他本来觉得也有点高,想着对方会还价,没想到对方根本没还价,还花了价格不菲的支出来翻译剧情。要知道,在1987年日本引进《红楼梦》的时候一集是1000多美金。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日语版的94年《三国演义》电视剧

再说说漫画题材。日本漫画家们对三国文化热爱不已,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曾经以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小说为蓝本,创作了漫画《三国志》。这种漫画形式表达三国文化的方式很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售出了几千万册的销量,最终成绩估计在7000万册以上,直接排进了日本漫画榜的前20名。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横山光辉的《三国志》漫画

最后来说说游戏题材,这里面最出名的莫过于《三国志》系列和《真三国无双》系列了。这里以光荣株式会社的《三国志》系列为例,期望能起到由小见大之效。从1985年《三国志》1在日本拿下最受欢迎奖后,光荣在几十年时间里推出了十几代,而今年光荣还将继续推出《三国志14》,几乎每两三年更新一次的游戏代际更新足以证明这个游戏背后所反映三国文化在日本的80后、90后、00后中的受欢迎程度。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三国志》系列游戏

而这一代《三国志14》甚至开始比中国民众还考究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历史,比如在游戏中加入了周喁、贺达、杨敏等未见诸于《三国演义》,而是在史书中仅有只言片语记载的武将,可谓考究之极。


三、三国文化在日本广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英雄故事,而是因为他们在寻找历史中的自己

日本民众对三国文化的喜爱,自然有常被提及的日本民众崇尚英雄故事的因素以及三国纷争与他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相类似等原因,但这其中最深层的原因,我认为是他们在寻找历史中的自己。也就是说三国文化对他们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主题上的文化,而是一种历史意义上的需求和认同。那么我们就需要先了解日本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方能理解这种历史意义上的认同。

  • 日本古代文献对日本的记载

在说起日本历史的时候,其实是逃不开中国史书的记载。毕竟,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他们最早有记载的历史其实是用汉字记载的。不过那已经是隋唐时期的时候了。

从现有的历史文献来看,日本本国最早的文献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古事记》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由安万侣编撰于公元712年,最后呈献给当时在位的元明天皇。但这本书其实史学价值不高,毕竟这本书没有引文,且前后表述互相矛盾,所以可信度较低。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而《日本书纪》成书稍晚一点,约在公元720年,是在天武天皇主导下所编撰的,由舎人亲王等人负责编辑完成,但与《古事记》一样,引文缺乏,多有神话及口耳相传的记载,所以可信度也有限。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日本书纪》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无论是我们研究日本,还是日本人研究自己本国的历史,都不得不去挖掘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 中国古代文献对日本的记载

1.汉朝时期与日本的往来

对日本的记载,或许最早可以追述到《汉书·地理志》,当时记载了乐浪海中有倭人,分成了一百来个国家,零星有来中国朝见的活动。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有个倭奴国派来使者向光武帝称臣,光武帝因此赐给了对方印绶。后来的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出土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足以说明了当时已经与汉朝有往来。

《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汉倭奴国王印


到了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期,日本出现了个大乱世,许多小国或者说部落相互之间攻伐激烈,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国家。直到后来出现了卑呼弥女王。

《后汉书·东夷列传》: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

2.卑弥呼女王时期,邪马台国与魏国的往来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在现在日本的九州岛附近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是卑弥呼女王。她擅长鬼神之事,用来蛊惑并控制百姓。

公元238年,为了争取到中国的中原王朝的支持以更好对抗狗奴国,卑弥呼女王派遣了使者难升米来朝见魏明国的曹睿,并表达了称臣进贡的意图,后来曹睿还赐予了个刻有“亲魏倭王”的印鉴。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王遣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卑弥呼女王

从记载看,当时这个邪马台国虽然规模很小,但和曹魏保持了相当频繁的往来。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派遣使者出使魏国,比如在《倭人传》中就多次记载了邪马台出访和曹魏皇帝赐予他们的礼物。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正始元年,……并赍诏赐金、帛、锦罽、刀、镜、采物。其四年,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其六年,诏赐倭难升米黄幢,付郡假授。其八年,太守王颀到官。

3.卑弥呼女王死后,日本与中原王朝的往来

卑弥呼女王死后,邪马台国陷入了王位之争。曾经有段时间,邪马台国立了男性国王,结果可能该国的女权意识比较强,所以不服的人很多,一下子为此死了一千多人。后来,重新选立了与卑弥呼同宗的女子壹舆,年仅13岁的她继任为王,于是邪马台国重新安定了下来了。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当时杀千馀人。复立卑弥呼宗女壹与,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

不过,到了西晋建立,关于邪马台国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就不如《三国志》记载的详细。但在西晋建立后,邪马台的新女王壹舆立即派遣了使者到晋朝朝贡祝贺,并在第二年再次来访。

《册府元龟》:晋武帝泰始元年,倭人国女王派遣使者重译朝献。……壹舆女王在泰始二年,再次派使者来献方物。

可惜的是,从这之后,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就逐渐变少了,史书上对于日本来朝贡的记载也语焉不详了。

三国文化在日本的广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找寻历史上的自己

《三国演义》日本翻译版的剧图


  • 日本痴迷三国文化的真正原因:寻找历史中的自己

通过上述对日本本土的文献记载和中国古代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若想探究其本国历史上的起源,就得从汉朝、三国、晋朝开始探寻。

从记载的情况看,汉朝时期,西汉并无明确的朝贡人员记载,可见也许并不重要或规模极小。而到了东汉,主要是光武帝时期有赐予印绶的记载,其后到东汉灭亡均无记载。而晋朝对日本的记载虽有,但记载却不够详细。

而三国时期的曹魏对日本的记载可谓十分详尽,据我粗略统计,仅从公元238年到公元公元247年的十年左右时间,邪马台国就四次遣使,而魏国遣使两次,交往频繁度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由此观之,尽管时间上,日本的历史可以往前追溯到西汉,但实际上真正勾勒出古代日本的历史形象和社会形态的却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对日本风土人情、、社会形态、往来朝贡、日本内部国内斗争的描写的细致入微,给了日本民众在茫茫历史中逐渐形成对古代日本更为清晰的认识。

因此,尽管三国时期不是日本历史上的国家,但却是与古代日本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双方是根与叶的关系,所以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推崇的真正原因正是:

三国让他们更好寻找历史上的自己。

换句话说,日本民众对三国文化的热衷,也许其中有几分心态和我们中国人喜欢去探究三皇五帝神话一样,都是一种寻根之旅。


四、结语

从日本对三国文化的推崇,我们不难发现寻找民族、国家的历史既是史学家的任务,也是每个人所应当去做的事情。只有我们热爱自己的历史,才会推动更多的研究深入的开展。现在的我们,难免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该保持住自己内心那份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自信。毕竟,日本作为外国,都那么热爱三国,我们作为中国人,难道不更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吗?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倭人传》;

2.《后汉书·东夷列传》;

3.《古代日本对曹魏西晋的朝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