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康熙年間,一隻猴子跪在路邊討錢,接著帶著錢進了棺材鋪

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恐怕已經有些年輕朋友感覺到他們的“狡黠”,他們總是裝作不經意卻又不厭其煩地逗還是小朋友的孫子孫女兒:“XX,城裡買的樓房你會讓奶奶去住嗎?”“XXX,以後等爺爺老了,你會不會把我趕到外面啊?”如是種種,讓一旁的兒女聽了真是既好氣又好笑。

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一年級就讀《國學啟蒙》,小朋友們會背誦“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句子。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為人子女者當然都要贍養父母,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不過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老之將至、老之已至之人確實會擔心自己是否老有所依,自古及今皆是如此。對古代老百姓來說,生兒育女的主要目的就是給自己養老送終,沒有兒女的就會抱養、撿孩子來養,但還有一些人既是鰥夫又無螟蛉之子該當如何呢?下面這個故事透露出了一絲溫情。

康熙年間,一隻猴子跪在路邊討錢,接著帶著錢進了棺材鋪

清朝康熙年間,江浙地區有個中年乞丐,鬍鬚捲曲,居無定所,後來自己在南坡這個地方搭了個茅草屋居住。他身旁無兒無女,也沒有武俠小說中那種丐幫的幫眾,總之,他就是煢獨一人,白天行乞於市,夜晚回南坡草屋。

忽然有一天,他不再親自行乞了,在消失了一段時間後,這天一大早就帶著一隻猴子來到集市上。這猴子說普通也普通,就是山裡常見的那種猴子。說不普通也絕對不普通,首先,丐子沒有用鏈子把它拴上,它竟然也不跑,即使有那種調皮孩子逗它玩耍教它跑,它在追出一段距離後也會自動折回,再安安靜靜地坐在丐子身邊;其次,丐子對它極好,並不打它罵它。

到了人多的地方,丐子找出一片空地,清了清嗓子喊道:“各位老少爺們多承看顧,小的帶這潑猴兒給大家耍段兒傀儡戲!”自他跟猴子入市時背後便跟了一群孩子,當然也有一些無所事事的小年輕,等他吼完這一句立刻又聚攏了一些人,這樣瞬間就圍了密密麻麻一圈人了。大家聽得丐子之言,轟然叫好。

當下一人一猴就演了一場大家夥兒喜聞樂見的“盤鈴傀儡”。

盤鈴,是一種鈴鐺,由手柄、銅盤和鈴鐺組成,手柄一搖,鈴鐺就在銅盤上撞擊發出清脆熱鬧的聲音。傀儡就是傀儡戲,又叫木偶戲。這種戲本身沒有太多神奇之處,但雖然簡單卻總能引得人圍觀,都覺稀奇。

一場戲已演完,人群再次鼓掌叫好,那猴子便舉著一個破木瓢到處求人打賞。有那父母立刻現出一臉嫌棄相,抱著孩子走了;還有些年輕人故作不知,乞丐子過來兩眼望天理也不理。可是仍然有極少一部分人扔下稀稀落落的幾個銅錢,每當此時丐子都把腰彎得更低,連連說“謝謝大爺,祝大爺發財”之類的話。丐子有錢之後,就領著猴子轉啊轉,轉到饅頭鋪前買倆饅頭,他和猴子一家一個狼吞虎嚥地吃了。

康熙年間,一隻猴子跪在路邊討錢,接著帶著錢進了棺材鋪

從此幾乎每天他們都到集上來,那些地痞知道他身上榨不出油水來,除逗逗猴子外也不欺負他。每次來了後就演幾場盤鈴傀儡,大多數時候都能得著幾文錢,丐子便買饅頭兩個分著吃。錢再多點,就買點米麵回茅屋去自己生火做。當然,分文不進的情況也所在多有,這時候丐子就只能去飯館酒鋪要些殘羹剩菜,照樣兩家分著吃完。

如此十餘年,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丐子出現,身邊必定跟著這隻猴;只要猴子出現,身後也必定跟著丐子。一年有四季,早春寒冷,盛夏酷烈,深秋凜霜,三冬苦寒,有大風強霜,有飛雪暴雨,任何一樣都不是茅草屋能夠抵擋的,因此草屋總是毀了又建、建了又毀,每當此時人固然受罪,猴子也吃虧得很。按說猴性頑劣,那乞丐從來沒拴過猴子,且也沒大魚大肉、野果野漿供著它,可說也奇怪,它竟從未離他而去。

一人。

一猴。

康熙年間,一隻猴子跪在路邊討錢,接著帶著錢進了棺材鋪

十餘年一晃而逝。

丐子年紀大了,又是一身病,不再能牽著猴子入市。猴子非但沒離他而去,反而就像突然長大的孩子,開始嘗試成為家裡的頂樑柱以撐起這個家。它每日長跪道旁,乞討錢物或飲食,久而不變。

但丐子一生悽苦,身體一旦崩壞那便九頭牛也拉不回來,所以沒過多久時間他就死了。猴子等了一天又一天,丐子的屍身慢慢僵硬了,它不由得悲痛嚎叫,在床前像人子一樣捶胸頓足大哭,極盡哀悼之事。哀悼已畢,猴子又再次跪在大路旁,頭伏得很低,嘴裡發出哀哀之聲,把前掌伸在地上向人討錢。路過的人大多數都知道這一人一猴的異事,也知這猴子有情有義,便紛紛慷慨解囊,有心看它要幹些什麼。

這天沒用一天,猴子就討了不少錢,它用繩子把錢穿起來帶到市集上的棺材鋪子裡,雖然不會說話,但掌櫃的一看它背上的錢、嘴裡的哀聲和拍打棺材的樣子,已知它所求為何。於是收下錢,把棺材給了猴子。但猴子當然拿不動這麼大一具棺材,它便又用相同的辦法請來了擔夫,另有一些好心人相助,大家一起把棺材運回了南坡,當下眾人收殮了丐子。

老人葬畢,孝子還得用酒食祭奠,然後焚燬其生前之物,用這種方式讓死者和他的心愛物什依舊在一起,這兩件事也都是猴子一併辦了。丐子的心愛之物當然就是那一套傀儡人兒,猴子在山上撿來枯柴,燃起火來,先將傀儡都燒了,眼見那火勢越來越旺,猴子又加了木柴,燒得噼裡啪啦作響。便在這時,它長啼數聲、淚沾墓側,然後縱身一躍跳進了火堆,竟然隨丐子而去了。

時有行道之人,見此感佩莫名,便給猴子也修了一座墓,把它稱作“義猴冢”。

兩座墳並排而立。

一人。

一猴。

康熙年間,一隻猴子跪在路邊討錢,接著帶著錢進了棺材鋪

《伯牙絕弦》話劇。侵刪

關於猴子有個成語叫“沐猴而冠”,是個大大的貶義詞。但這個故事中的猴子可謂高義,只因感激丐者十年哺育之恩、不棄之情,先是扮演了一個合格的孝子角色,最後通過赴死之舉,成功地完成了人格(猴格)上的昇華。昔年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琴以謝,猴子此舉,更是以生命相酬知音。以“義猴”譽之,可謂名副其實。

再看如今社會新聞,有親生兒女動手打老人,也有小孩子殺父弒母,不由使人長嘆人不如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