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在武漢送外賣的女騎手多數在三四十歲,有的女兒和王紫薇一般大,她們在疫情中穿梭街巷,送餐食送急用物資。生於1995年的王紫薇說,戴上口罩,跨上電動車,就聽不到別人問“女孩子怎麼出來送外賣”。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二月中旬,騎手王紫薇到商家取餐時遇到一件小事。一個自稱是同濟醫院醫生的中年男人來買東西,在大門口看到她。“外面這麼危險,你一個女孩子,怎麼還出來跑外賣”,他語氣嚴厲,“不要為了錢這麼拼命!”

她沒回話,拿上餐走了。她有點懵,不知該說什麼。她突然想起有一天,自己在路上跑,陸續和四五個女騎手交錯而過時,也感到意外:疫情這麼嚴重,怎麼她們也出門幹活?現在她覺得,有什麼差別呢,戴上頭盔,跨上電動車,就聽不到別人問“女孩子怎麼出來送外賣”。

回想起來,警報早就拉響。王紫薇記得去年12月底的一天,一個客戶下單了很多口罩和板藍根。她趕到藥店,發現這兩樣東西瞬間賣空了。她翻手機,留意到不少華南海鮮市場傳出肺炎感染的消息。當天下午她請了個假,回家路上跑好幾家藥店,買到幾袋醫用口罩和板藍根。

這事沒頭沒尾地過去了,沒有後續消息。人們緊張了兩天,又摘下口罩。等到再次慌張,都快過年了。

1月23日一早,王紫薇睜眼就看到手機上的封城消息,一下子清醒過來。就在前一天晚上,她還和好久不見的閨蜜相約,下班後聚一聚。有那麼嚴重嗎?她錯愕。沒過幾天,她出門上班,看到家附近的大路口都被封上了。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像一座“空城”。

王紫薇騎車奔馳,好像整條路都是自己的。武漢的馬路靜悄悄。路上只剩運送物資的貨車和穿梭的外賣騎手。救護車比以往多了許多,呼嘯而過,急迫的笛音穿過街道,聽得人心裡淒涼。

有一天早上,王紫薇往一個老小區送單,爬上二樓,剛把東西放到客人家門口,扭頭就看見旁邊門洞走下來幾個人,抬著一副擔架。她嚇壞了,一溜煙竄下來,車也來不及騎,一口氣跑到老遠。她遠遠看著,等那輛白色的麵包車開走有一會兒了,才走回來,用消毒水把整輛車仔仔細細擦了一遍。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女騎手給自己的愛車消毒


整整一天,那個畫面在她腦海裡揮之不去。沒想到第二天,她又碰上了住宅樓下停著黑車。她掉頭退到馬路邊,給客戶打電話,說樓下有“那種車”,等車走了立刻給您送過去。對方立刻明白了。他說,沒事,你路上小心。

王紫薇有點害怕了。她在工作群裡問:“碰上這個,是不是不大好啊?”同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開起玩笑。她心情就好轉過來,不那麼憂心忡忡了。

在她所在的美團武漢利濟路站點,還在崗位上的十位騎手裡,王紫薇是唯一的女孩。其他騎手大多三四十歲,年紀大點兒的,孩子都跟她一般大了。她是站裡的妹妹。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1985年生的劉俊平是站裡的姐姐,她是美團武漢武昌火車站站長。站裡的騎手都是年輕小夥子,最小的才19歲。有的管劉俊平叫“劉姐”,有的直接喊“老大”。

過年前,她安排好了值班名單,一切妥當,準備回孝感老家。1月22日,武漢隔日封城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一傳十十傳百地擴散開。騎手們有些慌了。在站裡,家人一個一個打電話過來,急吼吼地喊兒子回家。小夥子接完電話,扭頭看她,“老大,怎麼搞?”

“你們怕什麼?我不是在這兒嘛!“劉俊平不多說廢話。她就是這麼臨時決定留下的。

劉俊平早就開始做準備了。一月起始,華南海鮮市場關閉,抖音和朋友圈傳播著吃蝙蝠的視頻,還沒專家站出來告訴大家,肺炎有可能人傳人。劉俊平想,平時沒吃那可怕東西,應該沒事。不過,她沒有放鬆警惕。劉俊平在家裡是長女,從小帶弟弟妹妹,慣於操心。站裡幾十號弟兄,她不敢掉以輕心。她跑藥店買了好些板藍根、84消毒液和消毒酒精。板藍根挑的可是最貴的。

她要求騎手每天回站點必須喝兩包板藍根,說是為了“祛寒防感冒”。不管有沒有用,聊勝於無。半大小夥子大大咧咧,腦子裡缺根弦。劉俊平天天盯著。你頭盔一摘,她衝好的熱騰騰的藥就遞到跟前,逼著喝。

那是一個多月前站裡的場景了。很快,情況嚴峻起來,每個人都自覺得很,量體溫、戴口罩、愛心卡,一步不落。

1月23日封城後,沒過兩天,全市禁止機動車出行。劉俊平開車出去,街面空無一人,“好像空城”。

她是做志願者送物資去的。參與志願服務是件無需考慮的事情,她有車有駕照,力所能及的事,自然而然就做了。喜歡越野的弟弟把她拉進一個志願車隊群,她一看,三百多號人。用車信息時不時就甩進群裡,有時候是接送醫護人員,有時候是運捐助物資,後來還幫助送孕婦產檢。一條消息丟過來,地點明確,附近的司機立即出動。

劉俊平運過口罩和兩箱防護服。車開到高速服務區,把物資搬進後備箱,往集中分配點運。她看到一箱箱物資匯聚起來,堆成山,工作人員一一貼上標籤,這個社區,那個醫院。好像全國的希望都凝聚過來。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王紫薇1995年生,武漢本地人。家裡五口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一個妹妹。在成為騎手之前,她做文職,天天在辦公室坐著。那是一份機械靜態的工作。每天領導發下文件,她整理歸檔,剩下的時間就是呆坐,百無聊賴地上網衝浪,等待下班。文職工作薪水低,下班後和閨蜜們吃飯逛街,護膚化妝的瓶瓶罐罐買一買,幾乎每月月光。

去年某一天,王紫薇的工資又花光了。她想管父母要點,但沒好意思開口。窘迫刺激她開始反思。進入社會已經兩三年了,怎麼還像個小孩子,就知道玩,手頭沒一點積蓄。她突然擔心自己就這麼懶洋洋地把時間消磨下去。

改變從身體開始。王紫薇有點胖。她看到鄰居減重70斤的成果,決定開始減肥。這需要高度自律。早餐她吃一隻雞蛋加一杯酸奶。每天午飯,她用家裡最小的碗,盛一點米飯,蓋上菜鋪平。晚餐比這還少一點。此外,她堅持敷中藥包。王紫薇剋制自己的食慾,連續兩三個月沒有吃一頓火鍋。一個秋天過去,她從160斤瘦到了130斤。

去年11月,她在網上看到美團招聘騎手,工資很不錯。她猜想這個工作很辛苦,正好可以鍛鍊自己。

騎手排班分為早中晚,出於安全考慮,站裡不讓女孩跑晚班。王紫薇一開始跑中班,每天快十點上線送餐。大半個月後,她摸到了規律,中午午飯時間和下午六七點的晚飯時間,所有騎手都上線,很難排到單。想比別人跑得多,必須在非飯點更加勤奮。於是她開始跑早班,七點出門,扣除吃飯時間,每天將近12小時都在路上。

站裡的另一個女騎手同樣勤奮。老同志說,你們兩個女孩比男子還兇。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劉俊平在送餐路上


除了每個月的生理期,她很少休息。一個月跑下來,她掙的錢比原先坐辦公室翻了一番。那是對她努力的犒賞。

騎手工作徹頭徹尾地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沒有時間再和閨蜜逛街聚餐了。每天頭盔一戴,化妝也沒必要了,不知不覺省下一筆化妝品開支。以前的生活空虛,下班回家就上線《絕地求生》,吃雞消磨時間。現在呢?到家累得恨不得倒頭就睡。不過,這麼東奔西跑,不多吃點兒路上餓得慌,減肥計劃因此暫時擱置。可因為體力勞動消耗大,體重竟也沒有反彈多少。

王紫薇滿意這樣的狀態,健康,有活力。她感到充實。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劉俊平幹這行的原因,就比較好笑了。她嚴重路痴。

原先她在仙桃做銷售,在行業裡紮根多年,已經幹到了銷售經理。兩年半前,劉俊平遇上些打擊,心一橫,工作也辭了,人也離開了。弟弟把她接到武漢散心。

劉俊平在小區住了大半個月,天天只會走南門。有一天吃完海底撈,弟弟開車把她送到北門。她懵了,只好憑著模糊的印象,沿一個方向走啊走,從北門進去,又從南門穿出,不知不覺往反方向走出五公里。

點外賣時,劉俊平看到APP上有地圖導航,覺得送外賣正好可以認路,於是投簡歷應聘騎手。這工作吧,“至少不會把自己整丟”。

劉俊平是軍人的女兒,她不怕吃苦。

她永遠記得,成為騎手的第二天,她接到訂單,農夫山泉28瓶礦泉水,整整兩箱。配送地點在老式樓房的7樓,沒有電梯。她在樓下給客人打電話求助,接電話的是個老人,家裡只有一個小孩。她咬咬牙,扛了一箱爬上七樓,又下來再扛一箱。

隔天起來,劉俊平渾身痠痛,往窗外一看,大暴雨。她真不想動,可站里人手不夠,她又冒雨上了。一天下來筋疲力竭。她隨手刷了下手機上的騎手排行榜,居然躍居第二。小星標在榜單上閃著,可真好看啊。動力突然來了,她盯著第一名的紫色星星,心想,早晚給它摘下來。

排名第一的單王是個和他同齡的男人,家裡負債,一天跑三個班。他的那輛電動車,車後箱裝滿,兩大罐怡寶礦泉水堆在前面,車把手還掛兩袋包子,隨時載得滿滿當當。為了跑贏他,劉俊平拼了命。人家休息,她也不停,一天十幾個小時地跑。一個多月後,她的排名刷到了第一。

完成目標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劉俊平幹起活來從不服輸


劉俊平性格爽快,跟站裡的男騎手們稱兄道弟。她做事利索,業績突出,很快當了組長,後來又升到站長。站裡的女孩不多,但個個做得很好。劉俊平發現,雖然體力不如男孩,但姑娘們做事認真,也更有恆心。她們的溝通能力更強,很少接到客戶投訴。

有個女站長是幸運的,你隨時能感受到她的貼心。劉俊平在站裡給女孩備著紅糖和暖宮貼。男孩們下了班,想打會兒遊戲,她也陪著玩,輸的那個人永遠是她。她就住在辦公室後的小房子裡,每天晚上,騎手們賴著聊天,聊得忘記時間,非得她趕人才散。

劉俊平就是有這個本事,把幾十號騎手攏得像一家人。像在家一樣,她還是那個讓人信任的大姐,無論男騎手、女騎手,都願意跟她聊天,家裡有事也找她訴苦,和女朋友吵架也找她調解。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臨近過年,站裡安排加班,王紫薇不想在家悶著無聊,立刻答應了。誰能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就跟天上砸下來似的,突然改變了一切。有一些年紀大的騎手,家裡孩子不讓出門,只能請假。人手更緊張了。

王紫薇照常上班,幾乎沒有過猶豫。她的想法很簡單,答應好的事就得做到。

1月27號那天晚上回到家,王紫薇有點頭痛,她的鼻子塞住了,聲音也變得嘶啞。她有點擔心,跟站長請了兩天假。所幸只是普通的傷風感冒,很快就康復了。第三天一早,她照常下樓騎車。一摸荷包,鑰匙不見了。她給家裡打電話,媽媽這才“招供”,鑰匙被她藏起來了,不許她出門上班。

王紫薇沒有孩子氣地大吵大鬧。她好好跟媽媽講,站裡就這麼些人手,每個人都排滿了單,她不上,別人就得替她承擔。她當著媽媽面給站長打電話,一番安撫保證,總算勸說媽媽交出了車鑰匙。

王紫薇可以理解媽媽的擔憂。也許每天從她踏出家門那秒開始,媽媽的心就提起來了。她不敢給女兒打電話,怕影響她騎車,又惴惴不安。每天下午兩點左右,王紫薇會接到家裡的電話。可能打這個電話之前,她媽媽已經忍了一上午。

還有一天,王紫薇突然接到嬸嬸的電話,聽說她在跑單,劈頭蓋臉一頓罵,“這個時候你還往外跑,家裡還有個老奶奶”。王紫薇壓力很大。事實上,90多歲的奶奶,她一直掛在心上。她極其謹慎,除了戴好口罩,每送完一單,她都會擠一點免洗的消毒洗手液清洗雙手。她在家門外放了一瓶消毒水,進門前總要全身上下噴一遍。為了把手夠不著的後背也消毒,她像噴香水那樣,將消毒水噴在空中,在灑落的噴霧裡轉圈。

劉俊平不敢讓老家的老母親知道,她還在上班,每次打電話都連哄帶騙。她已經很久沒見到女兒了。女兒和孩子爸在仙桃,原本答應好過年接她回孝感老家,這下又食言了。孩子十歲了,在電話裡哭鬧,她在電話這頭哄。

晚上收完工,騎手們都散了。劉俊平會走出來,在門口站一會兒。原本嘈雜的人聲、燒烤攤煙熏火燎的味道,統統沒了。她突然覺得淒涼。這個城市也太安靜了。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送外賣的女人總能給人力量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二月初有一天,王紫薇接到送往武廣一所小學的單子,送的是良品鋪子的一大袋零食。她取完餐,往學校騎,路上接到了客戶的電話。“我是武漢會展中心方艙醫院的醫生”,電話裡是位男士,他說,“你別慌。你不用來醫院,就放到學校門口。學校離我們這兒只隔著一條街,我們的人過去拿就行。你放心,我們出來的時候,全身都消毒了。不會帶出病毒”。

醫生的語氣很鎮定。他說不用擔心,王紫薇就真的放心了。

學校大門緊閉,一位女士騎著自行車出現了,王紫薇向她招手,自行車默契地隔著幾米停下。王紫薇大聲跟她確認了手機尾號,把袋子放到門衛室前的地上,騎著電動車退開。女士才上前取東西,揮手向她致謝。

能給醫護人員送東西,王紫薇挺高興的。她每天看疫情動態,好像關注著醫生護士們在前線的戰況。她的表姐就是一位一線護士。表姐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家了,住在醫院安排的隔離賓館。王紫薇每天下班後都要跟她聊幾句,問一問她人好不好。表姐總往好的方面說,讓她不用擔心。

劉俊平則直接報名參加了醫護人員送餐志願隊。防護服和消毒液備在車裡,小心翼翼,全副武裝。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每次送餐都要消毒

有一次跑中南醫院跑,給外地援鄂醫療隊送餐。她和同事拖著一車一百多份盒飯進醫院大門。對面下來幾個醫護人員,也穿著防護服,一邊揮著胳膊阻止他們上前,一邊喊:“我們這兒是重災區,儘量離我們遠一點”。他們看著劉俊平把餐品放到大廳分診臺,一直退到玻璃門外,才上前取餐。

劉俊平把防護服脫下扔了,全身消毒後回到站點。一看手機,收到了醫療隊主任的好友申請。他說:“辛苦你們,非常感謝”。他還發來一張照片,是劉俊平和同事拖著盒飯進醫院的畫面。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奔馳的騎手像城市的血管。城市停擺時,居民們被困在家裡,騎手們成了唯一連接外界的媒介,他們更重要了。

持續一個多月,劉俊平站裡每天送出900多單,兄弟們一天都沒有休息。從早跑到晚,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她買了一批小麵包,往他們車箱裡塞。時不時她就騎車出門跑單,分擔大家壓力。可是,她的名字一跳上騎手排行榜,微信群裡,兄弟們就炸:“讓你別跑別跑,你又跑!”

這種時候,她感到幸福。

在特殊時期,小夥子們突然都長大了,沒一個掉鏈子。有騎手累得不行了,找她請假。她說,“情況你也知道,想休你就休”,說完看著他。請假的人不說話,想了幾秒鐘,來一句,“不休了”。

有那麼幾天武漢下大雪,根本無法出行。商家體諒騎手,下午六點多就關閉了平臺。劉俊平給騎手們放假,自己跑完剩下的預訂單。電動車在雨雪裡跑,手套全部打溼,雙手冰冷刺骨,很快劉俊平連一點知覺都沒有了。她想,再遇到這種天氣,騎手們怎麼辦啊。正好看到一家小賣店還開著門,她趕緊鑽進去買手套。以往4塊錢一雙的廚房橡膠手套,漲價到了10塊。她一口氣買了十二雙。

劉俊平不知道這樣辛苦的日子還要撐多久。她買了一個大電飯鍋,燉豬蹄湯、雞湯。騎手們陸續收工,回來一個,喝一碗,喝完就撤。站點裡不能聚集。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圖|騎手們冒著雨雪出門

王紫薇覺得自己在這一個月長大許多。她做這份工作原本只是想鍛鍊自己,最近,她真的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種感覺模模糊糊,說不太明白,在這個時候送餐當然是服務於別人,“肯定不是為了自己”。

武漢市的店面幾乎都關了,只剩一些水果店和藥店還在經營。過年那幾天,她送了一單水果。小區完全封鎖了,她騎車繞了一圈,到處都是高高的擋板。王紫薇只好給顧客打電話說明情況,請對方退單。過了幾分鐘,那位阿姨又來了個電話:“算了,餐我也不退了,你們也很辛苦,水果你拿回去吃吧。”

“謝謝阿姨“,王紫薇說,手頭還有好些單等著送,她沒有時間表達過多的感謝,只對她說了聲”祝您新年快樂“。

晚上睡覺前,王紫薇躺在床上看微博信息。方艙醫院的病人記錄生活;一個姐姐追著拉走母親遺體的殯儀館車;一個醫院的院長去世了……她常常看得掉眼淚。她在武漢長大,生活了二十多年,從來沒見過這座城市變成這個樣子。王紫薇甚至懷念起以前送餐路上的堵車。

這幾天,一些鋪子開了,路上開始能看到零星的車和人。應該是控制住了吧,王紫薇想。氣溫正在轉暖,春天快到了。武漢最近天氣不錯。

*本文圖片來自《現代快報》《北京日報》,已獲授權

「真實故事」在武漢送外賣的女人


-END-

撰文|劉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