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ONCE影像的讀者“小山樓”向我推薦了肥城市孫伯鎮南欒村,山東省首批300個“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單位之一。以往每次在泰東路上經過南欒村都想進去拍攝,這次終於如願以償。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單位-南欒村


按照慣例,進村後先把整個村子先走一遍,摸清大概情況後再依次進行拍攝。村裡的老房子很多,以村子中間的主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以李氏碉樓為代表,東部以朱氏老宅為代表的。很多房子保持了原有的樣子,但也有很多用青磚重新建造的房子,幾百年的青磚也為這些“新”房帶來了別樣的韻味。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村裡遍佈滄桑古樸的巷道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這一處院落的門樓保存完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歷史與現代混搭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小朋友告訴我,他姓劉,有門樓的院落是他爺爺的,而且在村子南面還有一個院落也是。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村子東邊的一處老民居。

村子東部的一條大路上有一口古井,古井的旁邊就是南欒村曾經赫赫有名的朱進士老宅,幾百年前曾是一個漂亮的大院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古井


朱緇衣,字展宜,其先祖自明朝便卜居於今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孫伯鎮孫西村曾發現清代《朱氏祠序》碑石。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朱緇衣中乙未科進士。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朱緇衣始任富順知縣。在任五年中,朱緇衣“政治具舉”,治縣理政受到老百姓讚許。

朱緇衣的才幹很快受到“憲司”賞識,“廉其能,旋因公去職”。可老百姓不答應,於是“邑人攀留”朱緇衣在縣城設教。最終,“邑人”的誠意留下了朱知縣。於是,他選定萬壽寺為富順子弟傳道授業。難能可貴的是,身為知縣大人,朱緇衣衣著打扮不飾華美,“夏不葛,冬不裘”,一襲土布棉衣與寒門學子們共度寒暑,“循循善誘”之功引得眾多學子崇拜。一時間,從學者眾多,如乾隆十三年戊辰科進士晏玿及舉人陳岐、郭中、胡柏齡、胡椿齡、吳允觀、張愈顯等皆出其門下。


朱緇衣一生著作頗多,除道光《富順縣誌》提及的以外,還有《沁心編》《皇華記》《制藝》《迂叟吟》等。其中,《皇華記》(一卷)為僅存遺書,書名取自《詩經·小雅》的篇名“皇皇者華”,即“君遣使臣”之詩,表明使臣秉承國君之明命,重任在身不辱使命。書中記錄了朱緇衣在富順知縣任上曾奉檄押送軍糧往返西藏數月的舊事,所記藏區山川道路及風俗物產頗有史料價值,成為富順乃至內地援藏的早期珍貴文獻。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由老井向西就是朱氏老宅,在大門口可以看到東西廂房。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房頂已經坍塌,這樣看老宅在建國後進行過修繕和改建,幸運得以保存至今。西廂房的老大爺在看電視,我想登門拜訪,但大爺躲開了,我沒有貿然打擾。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小山樓”於2017年拍攝的照片,沒想到坍塌的速度如此之快。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東廂房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朱氏老宅北面的古民居,以前應該也是朱家大院的一部分。


南欒村最值得一看的除了朱氏老宅,還有村西的李氏碉樓。

碉樓高出普通的民房很多,比較顯眼,起初走錯了地方,經過詢問找到了李老家裡,李老夫妻二人經營著一個小商店,得之我來意後熱情的帶我去參觀碉樓。經過一個小衚衕,李老打開了一道門,進去就是碉樓所在的院落了。碉樓雖只有兩層,但是地基很高,看上去像有三層。建築風格與東平前口頭村的戴家樓一致,應是明朝所建。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進入院落,碉樓確實別具一格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碉樓北牆破了個大洞。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沿此臺階上去就能進入碉樓了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李老告訴我,他並不知道這個碉樓的年代,祖上也是從別人手中買下了這個院落。前幾年有德國人來參觀這個碉樓,拍了很多照片,做了文字記錄,並對碉樓能夠保存至今讚不絕口;也曾有人到他這裡想要高價購買青磚,賣到西安去修復古城牆,李老沒有同意。我想起了馬代村的姜老,歷史遺存和民間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守護人的文化責任感和文化良知,即使他們沒有這樣的自我認知,但內心的責任感驅動著他們要去保護。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碉樓的正面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碉樓的內部,屋頂幾乎完全坍塌


在與小山樓的討論中,我們一致認為這些古民居已經失去了和現代生活的鏈接,在村裡居住和生活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地方在搞社區建設,村莊合併,生活和管理也越來越現代化,傳統的東西在丟失,即使老屋及時修繕,也是面臨無人居住和維護的尷尬,這真的是古村落保護的一大難題。

我想即使這些古民居再也無法與這個時代發生關聯,只要它依然矗立在中華大地上,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就不會消失。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參觀完碉樓,李老熱情的請我到家裡喝茶,盛情難卻。李老告訴我村裡曾有十個廟,他小時候還有三四個廟尚在,而且還有很多碑刻,雖然碉樓倖免於難,但廟和碑刻在文革中損毀了,已全無蹤跡。李老是高中生,曾就讀於東平一中,但因文革沒能參加高考,當時的東平一中還是冀魯豫第七中學,後來回村裡小學做了老師。


早在2017年時,山東省就著手修繕這些古民居,公佈了300處文化遺產名單,其中泰安市就包括南欒村的李氏碉樓和朱氏老宅,還有東平常莊村的顏氏家廟和前口頭村的戴家樓等,如今3年的時間過去了,上述這些古民居、古建築仍未得到修繕,常莊村的顏氏家廟更是被村民圍起來做了雞圈。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常莊村顏氏家廟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就在要結束拍攝離開時,我在村西看到了一處影壁,南北兩面的畫面都脫落了。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影壁的底座是由規則的石塊堆砌而成,其他則是用青磚建造。


南欒古村,承載“鄉村記憶”的古村落

▲仔細辨認石碑上的文字,是一塊土地廟碑。


歷史在這裡破碎,交織,沉澱,寫在了南欒村這本地書上,留給我們重新拼接,還原的機會,這就是活著的鄉土歷史和文化。中國迅速的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人們不顧一切的奔向城市,擁抱精英文化。社會轉型和時代的進步我們不可否認,只是村莊漸漸的空了下來,沒有了生機和活力,只剩下老人在堅守,破舊的老屋無人修繕,大量民間文化傳統失去了載體,迅速的瓦解,直至消失毀滅,如今人們感慨春節這樣重大的節日越來越沒有味道大概也源於此吧。

然而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參與者和塑造者,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載體,保護這些古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根基,否則數千年來積澱深厚、博大而燦爛的民間文化只能存在於記憶和文字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