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More how,Less why

壯了壯膽,寫下這個題目。還是擔心被各位看官拍磚,因為這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想迥然不同,有誤人子弟之嫌。

傳統教育中,孩子們總是被反覆訓練“不恥下問”,養成遇到問題先問為什麼的習慣。以至於還有“7個為什麼7Why”的著名理論。但這和今天要討論的內容並不矛盾。

少問為什麼,多想怎麼辦 | More how,Less why

首先,對於學習、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孩子們,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確是應該多問問為什麼,因為他們要麼是迅速獲得前人的經驗,要麼就是作為一種職業。但是對於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司或單位,尤其在打開網頁都嫌慢的互聯網思維中,還是要“少問為什麼、多想怎麼辦”。

橋待馬岱,各位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旦開始研究“為什麼”,人會著眼於現在去尋找過去,著眼於分析現狀、探究問題的原因,導致的結果就是猶豫不決、裹足不前,這將消耗你太多的能量,錯失前行的機會;而大腦一開始探究怎麼辦,你就會發現:所有的思路和焦點都會著眼於現在看未來,這讓你行動迅速、執行力更強,更加富有成效和以結果為導向。

舉一個淺顯的栗子,大眾點評有蛋糕網店,你只需要知道,誰家好評多、誰家好吃我就去買誰的,你根本不會研究為什麼好吃,你只需對比評價。消費者不是專家學者,只是體驗者和用戶,消費者只對體驗有感受,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走開。

少問為什麼,多想怎麼辦 | More how,Less why

在追求高效和爭搶稍縱即逝機會的信息社會,別人都開始起跑了,你還在研究為什麼,你怎麼會贏呢?很多公司,傻傻分不清“怎麼辦”和“為什麼”的關係,熱衷於鼓勵員工懷疑和探究成熟的業務流程為什麼,而且將此視為一種能力,這是捨本逐末。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已經非常成熟,工農業生產的工藝流程也日臻完善,這些都是科學。探究為什麼不能對科學道理無端質疑,更不能在改革的幌子下外行指導內行。火都要燒到眉毛了,你還在研究火為什麼會著起來,研究誰應該承擔受到何種處罰,俺們濟南稱這種人為“攪屎棍子”。

這位看官你會說,你這不是“實用主義”嗎?有啥高明之處?

其實不然,社會化大分工對各行各業都有門檻要求,這種門檻要求會日趨細化和優勝劣汰。就拿剛才說的做蛋糕的網店來說,他們負責研究蛋糕為什麼好吃,這也就成了他自己的“怎麼辦”。再比如,菜刀怎麼才更快,這是工程師要研究的問題,他要去問為什麼來決定他怎麼辦;消費者關注菜刀的切菜功能,購買依據是要刀快,不會care它為什麼快。

很多人開始做事的時候,其行為模式往往是:調研->規劃->完善->調整->實施。但每次真正開始前,總是反覆推敲每一個環節,非要找出問題來,即便已經很周密。他們總會認為:“沒有風險才是最大風險,會出更大的問題”、“隱藏的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陷入始終研究為什麼,始終不想怎麼辦,也就始終裹足不前。

少問為什麼,多想怎麼辦 | More how,Less why

其實,搞清楚試錯的代價,分析事情最好的結果,最壞的可能和要付出的代價就能夠判斷了,如把各項指標能量化,更有指導意義。

說到這裡,我不由想起20年前初涉職場時,孫總培訓銷售人員的第一個問題:“日本鬼子衝上來了,你是先挖戰壕還是先開槍?” 道理不言自明,我至今記憶猶新。

所以,少問為什麼,多想怎麼辦。大家就明白了吧,So easy。【N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