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長期以來甘南被世人關注的焦點在於絕美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異域風光,從而忽略了甘南的文化內涵。可如果走進臨潭縣,相信你所感受到的人文內涵要比自然風光多得多了。當你行走臨潭街道,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在臨潭的大街小巷做生意的90%以上都是回族,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要說來,就不得不說在古洮洲走出去的商幫“洮商”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想必很多人一直聽說的都是晉商徽商的,對於“洮商”很多人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到了臨潭,或許你就真的有必要了解“洮商'”,因為你瞭解的不是一個小商會,而是共擁有總資產22億元左右,經營著青藏高原上民營經濟中,貨運運輸量的33%,旅遊品的65%,綢緞的90%,布匹的60%,蟲草的35%,帳篷生產和銷售的95%、蕨麻批發量的90%的一個青藏高原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的分佈範圍

洮商主要分佈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甘肅省、雲南省、廣東省、浙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自治區、北京市、上海市。洮商的主體仍然集中在甘、青、川、滇、藏五省藏區;甘肅省則主要分佈在蘭州市、臨夏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縣、瑪曲縣、夏河縣、碌曲縣、迭部縣、舟曲縣、合作市和卓尼縣。除臨潭縣之外,人數最多的是為臨夏市,瑪曲縣次之。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發展背景

地理位置角度

臨潭作為一個過渡性的地形和地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早期族群的生計方式是以牧業為主的。隨著歷史上屯田的延續和漢、回民族的移入,將臨潭已經變成為農牧兼營的地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可是由於海拔高、氣候冷、農作物適應性差,農業收成主要在於播種面積的大小而不在單產多少。另外和瑪曲、碌曲等純牧業區相比,臨潭缺乏遼闊的草原和良好的植被,這又決定了牧業不可能成為臨潭的主導產業。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這些硬性條件的限制,使臨潭農牧業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臨潭貧痔的土地上不可能承載更多的人口壓力,於是向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或者尋覓新的生計方式勢在必行,中國人歷來講究故土難離,這樣,尋覓新的生計方式幾乎成為洮洲民眾的唯一選擇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區域空間角度

由於臨潭位於漢藏交界地帶,是農耕民族(以漢族為主)和遊牧民族(藏族)的過渡地帶,自明代以來就是民族經濟交流的通道,是中國西部漢藏貿易的旱碼頭,擁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加上歷史上政權力量的介人,導致當地人們開始傾向依託於本地固有的地理優勢,這種處於漢藏走廊的地緣優勢激發出臨潭回族人的商業衝動,進而造就了臨潭回族人的經商傳統。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這樣,臨潭人變地理劣勢為地緣優勢,農閒季節,青壯年男子大都從外面“掘金”,然後拿到家鄉消費,於是,和內地許多“地方養人”的縣域相比,臨潭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人養地方”的縣域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臨潭“洮商”和回族的關係

中國地域的遼闊,經濟類型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給自身生存空間狹窄的回族人提供了廣闊的施展舞臺,使回族成為中華大地上善於經商的民族。漢藏貿易的發展,使得民族間經濟的互補優勢得到有效發揮,在這當中,世代居住在臨潭的回族穆斯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培育了臨潭回商的經商頭腦。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明代將領沐英來洮洲平定叛亂後,築洮州衛城,留兵駐守,攜眷定居,軍民屯墾,發展經濟,共建這塊“漢唐以來邊備要地”。自明代以來,回族商人便以縣城為中心,活躍於洮州商業領域,他們深入牧區,帶去內地的茶葉、絲綢、布匹、食鹽、水果及各種工藝品,又將藏區的馬匹、牛羊、珍貴藥材和各種畜產品運銷內地。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不少回族人選擇舊城(也就是今天的臨潭縣政府所在地)為基地,開設商號,興建清真寺,規模逐漸壯大,人口日益增多,於是全面涉足農工商等多種領域,與漢藏民族共同發展,從而使臨潭縣成為西北地區穆斯林文化的重要名勝地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清代、民國,臨潭仍然發揮著“進藏門戶”的重要作用,軍閥、土司都以重兵把守以防不測。經濟上的相互依附帶動了商業上的互動,成為連接民族關係的天然紐帶,促成臨潭地區以漢、回、藏共為主體的格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臨潭回商在這樣的背景下脫穎而出,很快帶動了地方的繁榮,其鼎盛時期,遠遠超過當時的河州(也就是今天的臨夏市)。解放以前,有來自全國十八省的商人在臨潭坐地行商。區位優勢帶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而商業貿易的發展則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經商觀念,也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商賈。經商隊伍的不斷擴大又進一步從橫向上推動商業貿易圈如水波一般不斷擴大,而在縱向上經營商品的品種內容也不斷豐富,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商幫——“洮商”,但又因為洮商的主力軍和推動者多為回族,所以“洮商”也叫“回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三個特殊”具體闡釋“洮商”

一、 特殊區域

因為洮商活動在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按照國際標準,海拔超過3000米,就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海拔超過4000米,則是生命禁區,然而中國洮商中70%以上的人員至今活躍在上述區域。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二、 特殊作用

洮商在漢地與藏區經濟、文化交流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和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什麼說他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呢?主要因為他們是高原的“全天候”商業群體,他們大多從事的生意辛苦程度高,卻獲利較少。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三、特殊群體

洮商既非藏區的世居民族—藏族,卻操著一口流利的藏語,也非內地的漢民族—卻有著與漢民族近似的經濟文化形態。他們是高原和平原,漢地與藏地兩棲民族,既能適應內地的氣候和文化生活方式,也能適應高原的自然條件和文化類型。這個特殊群體之所以不容忽視,是因為這個群體掌握或者控制著國內蟲草貿易的1/3,全國蕨麻銷售的90%;藏區民族用品銷售的2/3,人造毛銷售的60%,帳篷生產與加工的90%,軍用品銷售的90%,墊子生產與銷售的70%,藏毯生產與銷售的40%;甘肅葡萄乾銷售的50%……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規模龐大的“”洮商”為何鮮有人知?

“洮商”既然有如此大的規模和影響,那為何卻鮮為人知呢?這是因為“洮商”的經濟活動集中分佈在空氣稀薄、海拔高等自然條件艱苦、地域遼闊、交通極為不便、信息文化傳播緩慢的青藏高原地區,而不像晉商、徽商那樣,經濟活動主要在內地,對其歷史記載很多,這與洮商有很大的不同。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一詞由於很少有正式的文字記載因而不被內地人們所知,但在廣大的青藏高原地區,在各民族人民中卻一直口耳相傳,其內涵和外延也很清晰。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如今,洮商在中印邊界的亞東口岸、中尼邊界的樟木口岸進行著活躍的邊境貿易,其中的佼佼者不僅打開了邊境地區的旅遊品、畜產品、中藥材市場,還在美國紐約、德國漢堡、阿聯酋迪拜等地設有公司或辦事機構。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多數新洮商已涉足房地產、水電、物流、蟲草等多個領域。現在,洮商在青藏高原地區仍非常活躍,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同時由於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商業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很長的一個時間,非常需要通過引導和發展民營經濟來逐步完善和補充,而洮商在這一方面很明顯具有特殊的優勢。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當今國內外對晉商、徽商和浙商的研究方興未艾,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的播出,更是在國內掀起了“晉商熱”,而電視連續劇《茶馬古道》和《康定情歌》的播出,使得雲南馬幫和藏商也進入人們視野。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對中國經濟的繁榮做出一定貢獻的洮商研究非常薄弱可以說是空白。在此,希望大家在瞭解洮商之後,也讓更多的人知道洮商、從而瞭解它、研究它,讓洮商走出藏區,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