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可惜了,這幾位腎病患者“突然”變成了尿毒症,就與這4個因素有關

昨天又接診了一位腎友:安徽淮北,男,69歲,周某民,不足3年時間,血肌酐從200漲到了700μmol/L;

兩月前的一位腎友:江蘇鹽城,男,30歲,倪某偉,僅僅2年時間,血肌酐從160漲到了800μmol/L;

一週前的一位腎友:男,48歲,江蘇揚州人,汪某朝,僅僅一年多,血肌酐從150上升到了750μmol/L;

等等,這樣的病例還真不少!

筆者在專家門診診治病人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患者,本來在一兩年前或兩三年前腎功能基本正常或只是輕度異常。可是因為患者“沒什麼感覺”就是不聽醫生的勸告:不吃藥或亂吃藥、不按時複診、不定期檢查,也從不注意點什麼。等到再檢查時,發現已經是“尿毒症”,為時已晚,此時的治療也非常被動。

可惜了,這幾位腎病患者“突然”變成了尿毒症,就與這4個因素有關


為什麼會這樣?腎病朋友還在反問醫生“我沒有感覺啊”。腎為先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許多,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腎病起病藏匿,臨床表現缺少特異性

腎病有別於其它疾病,往往沒有什麼特殊感覺,可以不出現水腫,出現高血壓不一定有頭痛頭昏症狀,貧血者只是稍感乏力,等等。再加上許多病人對腎病常識漠不關心,對腎病的早期表現疏忽與大意。即便有點不適感覺,休息之後感覺好象並無大礙而完全不在乎,從而錯過最佳診治時機。

2.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備用腎臟,即共有兩個腎臟。每個腎臟約有100萬個腎小球(功能單位),共約有200萬個腎小球。如200萬個腎小球只剩下100萬個(如腎臟捐獻者),對身體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如200萬個腎小球只剩下50萬個(如腎臟病變導致已經硬化的腎小球佔比達75%者),此時檢查腎功能完全正常,但仍然可無特殊感覺。只有當200萬個腎小球的硬化數量超過150萬時,檢查的腎功能指標才開始稍稍有點增高(如血肌酐值150μmol/L),其實此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但是“仍感覺不大”。由此可見,咱們的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同時也是一發現就是尿毒症的原因之一。

可惜了,這幾位腎病患者“突然”變成了尿毒症,就與這4個因素有關


3.患者沒有按時診治

不管之前療效如何,腎病患者都必須定期檢查。我們發現,腎病“治好”之後分三種情況:

一是完全治癒者(如急性腎炎與腎病綜合徵),可以完全停藥,但還是應定期檢查,如測血壓、檢查尿常規與腎功能等;

二是效果非常好者(如部分慢性腎炎及IgA腎病),服用的藥物可以逐漸減少,但是仍然不能停藥,同時必須按時複診及定期檢查;

三是隻能控制或延緩進展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大多需終身用藥,有沒有感覺都必須按時複診、定期複查及按醫囑吃藥。

可是,如果腎病患者不能按照上面的要求,則後果嚴重。比如有些人兒時得過“急性腎炎”,治好了,以後再也未複查過,等十幾年或幾十年後因其它疾病檢查腎功能時發現已是尿毒症。

可惜了,這幾位腎病患者“突然”變成了尿毒症,就與這4個因素有關


4.誤診誤治與病急亂投醫

出現水腫者,也許能想到患的是腎病。可是腎病出現水腫症狀者不足30%,也就是說大多數腎病患者並無水腫症狀。由此可見,腎病特容易被誤診誤治:

一、腎病被當作高血壓治療:有些病人因頭暈、頭痛、血壓高,從不檢查尿檢與腎功能等指標,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

二、腎病被當作胃炎或胃腸炎治療:還有些因胃口差、厭惡、嘔吐或伴腹瀉等誤診為胃腸疾病,吃點藥感覺好轉後不聞不問;

三、腎病被當作貧血治療:總感覺容易疲勞、沒力氣及面色萎黃,一查發現是貧血,以為原因找到了,僅僅吃點補血藥,以至於延誤治療時機。

四、腎友自作聰明到處找“奇蹟”:有這樣一些人,他總是不相信正規公立醫院專科醫生的苦口婆心與善意提醒,比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只能是控制病情或延緩進展,然而他就是不相信,說某某人用什麼什麼神醫開的藥吃好了。最後的結果就是“作死者死得快”,沒有人能幫得了他,等到尿毒症了,後悔已經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