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这里只说宋代时,儒道释经过长期的争论斗争,佛教中的一大批既通禅理,又具文采的禅僧脱颖而出,其禅学思想,影响着儒家理学的形成。经过五代十国社会动乱的土大夫阶层,此时处于内忧外患和新旧党争的夹缝之中,感到世事难以预料,便纷纷与禅僧交接,自我陶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张商英等人,而张商英则是对五台山的佛教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一位居士。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今四川新津人,为北宋大臣,官至监察御史,后为徽宗时丞相,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一位典型的维摩诘式的居士。张商英魁梧洒脱,一表人材,胆识过人,辩才无碍。相传他十几岁到京城应试时,有位向氏预先梦见神人对她说:明天迎接相公。"第二天,途经向氏家的张商英果然到了,向氏很是惊诧,便说:"秀才如果还没娶妻,我愿意将女儿嫁给你。"张商英起先推辞,向氏便说:"你是怕考不中吗?如果考得不理想,我也不会毁掉婚约。"张商英果然进士及第,便娶了向氏的女儿。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张商英进士及第,不久担任主簿,一次他进入僧寺,看到寺里整齐的佛教金字金书,非常气愤地说:"我孔圣之书,难道还比不上胡人经书那么让人敬仰吗!"遂在晚上坐在书院,吮笔研墨,凭纸长叹。夫人向氏叫他说:"官人,夜深了怎么还不睡觉呢?"商英说"我正在写《无佛论》。"向氏说:"既然无佛,那还有什么可论的呢?你应该写《有佛论》才对。"张商英对夫人的话,一时半信半迷,终于停笔。后来他拜访一位同事,看到佛龛前的《维摩诘经》,打开一看触目的一句话是:"这病不严重但也不会不严重",便感叹地说:原来胡人的话也很好啊!"便向同事把这部经借回去阅读。这时夫人向氏对他说:"你可以熟读这部佛经,然后再写《有佛论》了!"张商英对夫人所说甚感惊异,从此居然深信佛道。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这故事出自五灯会元,表面看去,张商英进入佛门,是由于夫人向氏的指点,实则是《维摩诘经》引力的使然。《维摩诘经》中所描述的维摩诘居士,是佛咤时代毗耶离城的一位大富翁,他精通佛理,辩才无碍,连文殊菩萨也要敬他三分。他家财万贯,妻妾成群但这么个安享富贵的人,在《维摩诘经》中,则被认为是入俗化人的大菩萨,因而历来迎合了世俗贵族士大夫们的心态。张商英看中的,正是既能贪图享受,又能出污泥而做佛,故而从此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商英做了居士后,喜欢谈禅论道,虔诚学习禅典,先后拜访从悦、大慧、克勤、报恩等禅师,由于他的佛学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还闹了不少笑话。但他佞佛喜禅,维护佛教,倒还专一真诚。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看破红尘爱红尘的张商英,一脚踏入仕途,就是在熙宁变法、元祐更化。蔡京专权中度过的。在新旧两党的激烈斗争中,张商英往往慷慨放言,但又见机行事,表现出了他的不稳定性。他先是由章淳推荐,受到王安石重用,支持过王安石变法。但在旧党文彦博的反对声中,则称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却又对元佑全面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提出了疑义。这种论调似乎和苏轼的意见相左,因此他借此写信给苏轼,大拍马屁,苏轼认为此子"虽俊可喜,终败人事",没有上他的圈套。章淳为相,新党执政后,张商英又上书,攻击苏轼、司马光、文彦博等一班元祐旧党,结果苏轼遭贬。到徽宗时,皇帝认为蔡京久盗国柄,中外积怨,而张商英却能立同存异,是为贤者,后来才拜他为宰相。在商英任宰相极短的时间里,也办了些为国为民的好事,后又因事降为观文殿大学士。在仕宦道路上,可看出张商英常常观风使舵,依附不定,但尽管他这样,在封建皇权复杂的斗争中,总免不了沉浮升降的命运。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张商英诚信佛教,自称是文殊眷属,因此和五台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据说他先是学着武则天,在元祐二年(1087)二月,神神兮兮梦游了五台山金刚窟。接着,就在他被贬为河东提点狱时(十月),踏着冰雪,在严寒中第一次来到五台山,瞻礼了金刚窟,经过他的验证,认为金刚窟"皆与梦合"。元祐三年(1088),张商英第二次来到五台山,这一次他住了好几天,游历了好多寺庙圣迹。六月二十七日,他在佛地一路走来,见南台之侧白云绵密,于是急忙换上公装,焚香一拜未起,即见云中显出了金桥和金色相轮。晚上他在真容院栖止时,又见到龙山出现了黄金宝阶,北山出现了大火炬(圣灯)。张商英此时一拜在地,又见东台龙山、罗喉殿左右各现灯,浴室后、金界南溪上也各现二灯。张商英注目而望,见所显圣灯忽大忽小,忽红忽白,分分合合,照耀林木。此时他跪地祷告说:"若非人间灯者,愿至我前",话未说完,忽见溪上之灯如红日浴海,腾空而上,放大光明,俄尔,渐渐收束,来到阁前,变成一颗小火珠。接着,又见到溪上出现金色之身,细看时,却是冉冉而上的天龙八部。又一日,张商英在中台顶上,见五色祥云纷纷郁郁,西北开朗处,显出碧琉璃世界,并出现了一万菩萨仪仗,还有楼殿宝台。他在文殊真容殿,又见到文殊坐于狮背上,同七位尊者升降游戏。在北台山畔,他看到了红火炬,金银灯,于是跪地又拜说:"愿现我前。"话毕,果然那些灯一一飞来,又一一复归原处。接着,张商英在一路纷繁的异象中,又游了玉华、寿宁两寺,后归真容院,见到松树上群灯连珠。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张商英在五台山,简直是呼佛要灯,无所不应。他由僧俗人等陪同,在游览梵仙山时,看到山头紫气缭绕,便对陪同他的官员说:"紫气之下,必有圣贤。"话未说完,果见山头出现了楼阁宫殿,诸位菩萨在其中庄严说法。张商英又说:"愿显仪仗。"言毕,佛家仪仗果然出现。在栖止的真容院清辉阁,在他的要求下,众圣灯再次出现,张商英又发愿说:"我若于过去世是文殊师利眷属,愿益见希奇之相。”言罢,即见两灯上下跳跃,交舞四次。以后,张商英又在秘魔岩见了文殊骑狮像,看到等身白光菩萨三现等等一系列的灵瑞异象。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张商英自称是文殊眷属,所以他在五台山,能够随意调动各种灵瑞异象,自然,他本人也常以一位圣者的姿态出现。其时并州大旱,张商英以"文殊眷属"的身份,几上五台山祈雨,元祐四年六月那次,当他至罗喉足迹殿,礼拜了罗昳圣迹,安奉了自塑的文殊菩萨圣像时,忽见殿顶宝盖上出现了数盏金灯,继而,又在晚上看到殿左右出现了十大金灯。当他三跪九叩,礼拜了文殊菩萨,心满意足地离山出行,当走到代州时,又一个奇迹出现了。天空忽然浓云密布,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干枯的田禾也顿时变得丰绿了,这在张商英来说,他在五台山祈雨真是灵验之至。不甘人下的张商英,他 作为文殊眷属,既能感通大圣,又能祈得灵雨,越发证实了他的非凡之处。所以他对五台山的佛教,虔诚护持,责无旁贷,除捐钱3万贯,兴建了菩萨顶、罗喉寺外,还办了两件佛界称道的好事。一是请求皇帝批准,将边臣占去的三百顷田地归还了佛寺,二是应寺僧们的要求,将自已在五台山的见闻,撰写成《续清凉传》上、下集)公诸于世。《续传》虽多夸张其词,但它面世后,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众多佛徒信众闻之,纷纷前来礼拜文殊,使五台山的佛教,又出现了新的繁荣。因此说,张商英是对五台山的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位名公护法。至于张商英本人,他借助五台山特有的地质气象,文殊信仰,神化自己,抬高身价,为他爬上高位大造舆论,因此也扩大了影响,到后来还终于当上了丞相。这在他看来,恐怕又是佛菩萨保佑的结果了。我们看他做的一首《咏五台》的诗,就是以文殊眷属的口气写的,感情也还真挚,又写出了五台灵山的特色:


五顶嵯峨接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噪,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

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余。


五台山探考,张商英深信佛教在罗喉殿祈雨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