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存款變保險”事件頻發,遇到了該怎麼辦?

很多農村居民的理財首選就是把錢存在銀行,認為既安全又能收取一定的利息。不過,銀行的工作人員也並不是百分百守規矩,要不然就不會有存款變保險的咄咄怪事出現了。

什麼是存款變保險呢?簡言之,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一些儲戶的文化知識不高、風險意識不強等弱點,將保險以存款的名義賣給儲戶。由於出售的多是收益型保險,銀行工作人員會以收益高、具有保險功能向儲戶展開“嘴遁”攻勢,出於對銀行的信任,很多儲戶會欣然選擇接受。

但是,保險和存款畢竟不是一回事,存款的收益是固定的,而且非常安全,而保險則可能會給儲戶帶來損失。

“存款變保險”事件頻發,遇到了該怎麼辦?

其一,收益型保險的收益並不穩定,最終收益並不一定比銀行存款的利率高。濟南的一位李姓大爺就曾遇到過存款變保險的事情,32000元5年後得到的收益只有4100元,但如果存定期則可以達到9000元。

其二,保險的期限一般比較長,而且退保需要繳納違約金,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用錢,用戶可能非但拿不到收益還損失部分本金。這方面也出現過極端的例子,西安一位高姓阿姨本來以為18萬元是存在銀行的存款,誰知也變成了保險,而要到期取出需要她活到105歲才行,提前退保只能折半。

其實,關於存款變保險的問題,監管部門早有規定。原保監會曾明確要求,保險代理人不得將保險產品作為儲蓄產品介紹,不得套用“本金”、“存入”等概念,不得將保險產品的利益與銀行存款收益、國債收益等進行片面類比。

但是,類似的事情似乎並沒有因為監管部門的一紙禁令就煙消火滅。這就需要我們樹立風險意識,特別是要囑咐好家中上了年紀的長輩在存款時要有所提防。

“存款變保險”事件頻發,遇到了該怎麼辦?

那麼如果發現身邊老人的存款單已經變成了保險單,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看保險是否在猶豫期內。猶豫期是指投保人收到並書面簽收保險單起10日內這一期間。投保人在猶豫期內,如沒有發生保險金給付,有權向保險公司申請解除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將在扣除一定工本費後,無息退還投保人已繳納保費。

其次,與銀行和相關保險公司交涉。如果保險已經過了猶豫期,投保人就只能找到銀行或保險公司進行交涉,在這時銀行或者保險公司一般都會為自己辯護,認為投保人在投保前已經知曉所購的是保險。在這種情況下,投保人需要蒐集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買了保險的證據。蒐集到證據後還可以向銀保監會舉報。

再次,以上都行不通了,投保人可以找媒體曝光。存款變保險的受害人一般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銀行、保險機構的一些工作人員為一己之私坑害這樣的弱勢群體,一般都會引來輿論的聲討。保險機構最終可能會迫於輿論壓力而做出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