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提起張愛玲,褒貶不一。廣為人知的是她與胡蘭成的愛恨情仇,但鮮為人知的是她與賴雅的幸福半生。賴雅——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十分疼愛張愛玲,後因病逝世。

這也就有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半生緣》。起初《半生緣》名為《十八春》,在賴雅的去世後,才更名為此。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張愛玲在創作《半生緣》時曾說:

“苦難結束了,幸福來了,正當我歡呼之時,它又悄悄地溜走了”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享年74歲。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1 走進張愛玲

文化評論員李歐梵曾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讀愛玲的作品亦是這樣。在《半生緣》中,那種溫情與悲涼狠狠交織在一起的空氣,伴隨著主人公的命運發展,愈發沉重地在頭頂盤旋,讓人感到壓抑,想要奮力撥開,卻最終不知從何下手,這,就是小說中曼楨的命運,也是沈世鈞的命運,他們被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空氣壓抑著,卻不知如何反抗,只能努力活下去,彷彿是所有的美好,都在活下去的時光裡。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張愛玲,這個文壇才女,用她一貫地高冷麵孔,冷靜地看著這個世界上的愛恨情仇,在她的《半生緣》面對筆下悲涼的曼楨、懦弱的沈世鈞、令人嗤之以鼻的祝鴻才,以及作威作福、軟弱無能、被金錢矇蔽雙眼的“母親”,她從不慍怒,用無感情的筆觸,一筆一劃地勾勒著這3對都市男女的“緣”

2 張豫瑾、顧曼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父親的突然離世,讓曼璐一家突然失去了“脊樑骨”,彷彿只差一陣風,便會轟然倒塌。養尊處優慣了的一家老小一時間沒有了生計來源。身為最大的姐姐,曼璐決定去做“小姐”,來養活一家人。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這一決定伴隨而來的,不僅僅是放棄自己的尊嚴,還意味著她要和張豫瑾——她的未婚夫分道揚鑣,徹底成為兩路人。雖然小說中關於他們二人的感情沒有過多細說,但是我們從張豫瑾離開曼璐後10年間未曾娶妻的行為,可見他們二人感情非同一般,張豫瑾對曼璐情深義重,曼璐又何嘗不是呢?

“曼璐只聽得頭裡兩句,說豫瑾到上海來了,並且住在他們這兒,一聽見這兩句話,馬上耳朵裡嗡的一聲,底下的話一概聽不見了。”

“一語未完,忽然聽見門鈴響。曼璐坐在椅子上,不由得欠了欠身,向對過一面穿衣鏡裡張了一張,攏了攏頭髮,深悔剛才出來的時候太匆忙了,連衣服也沒有換一件”

“曼璐覺得樓上樓下的空氣都緊張起來了,彷佛一齣戲就要開場,而她身為女主角,一點準備也沒有,臺詞一句也記不得,腦子裡一切都非常模糊而渺茫。"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身為“小姐”的曼璐,此時竟讓人感覺像是回到了十七八歲,她在張豫瑾面前,純情得像個孩子,可是最終還是消散了,兩個人走著走著就散了。他們不相愛嗎?不!他們愛彼此愛的深厚,可是正是因為愛,曼璐才不想“耽誤”張豫瑾,主動提出解除婚約,可保守的張豫瑾卻是考慮到自己名聲(筆者認為)竟然同意了。

自此將自己與曼璐的未來,一分為二,各執一邊。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3 石翠芝、淑惠——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跟隨世均一起回老家的時候,淑惠遇到了這個大家小姐石翠芝。見到翠芝第一眼他就覺得“她很好,並不像世均口中說的那樣”。

可是“講究”的淑惠,並不能接收自己對翠芝有好感。在之後的一次次接觸過程中,他十分了明翠芝的心意,也享受其中,卻故意逃離。

淑惠沒翠芝家那麼有錢,可能也正是這種貧窮,給了他對“體面”、“驕傲”的瘋狂追逐!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第一次見翠芝母親時,翠芝母親的表情,他記了一輩子;

後來出國留學時,他結婚了,那個妻子也像翠芝,只是比翠芝更有錢、更大小姐。他一輩子都沒忘記翠芝,也辜負了她一輩子。


翠芝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她把得不到的那種壓抑的心情,像個孩子一樣通通撒在了世均身上。她以為這樣就能刺激淑惠,就能挽回這段感情,可是她沒想到,竟就這樣將錯就錯了一輩子。

所謂“驕傲”也不過是“軟弱”的另一種表現方式罷了。他和翠芝的感情,連半生都不夠。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4 顧曼楨和沈世鈞——懦弱摧毀半生緣

好像所有的美好的、不美好的故事,都發生在19世紀的上海。半生緣亦如此。

19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現代化的上海都市,曼楨和沈世鈞第一次照面是在一個不太體面的飯鋪裡。內向的世均見到曼楨第一眼就覺得她很好,“曼楨圓圓的臉,圓中見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輪廓就是了。蓬鬆的頭髮,很隨便地披在肩上。”羞澀世均一時愣住了,有點羞澀地坐在了曼楨飯桌跟前。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其實在這裡,便已交代世均性格,雖然世均家境優越可他卻極其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想要幸福不敢主動追逐,需得人提點很鼓勵,才敢邁出第一步。

在後面與曼楨相處的歲月裡,他這一特點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他為曼楨尋回手套後,又開始糾結該不該尋、該不該還“他懊悔來找手套,但既然來了,東西也找到了,總不見得再把它丟在地下?既然拿了,總也不能不還給人家,自己保存著,那更是笑話了。”

當他把手套還給曼楨時,淑惠突然進來了,此時世均竟然畏畏縮縮不敢承認,“正說著,叔惠進來了,曼楨看世鈞的臉色彷彿不願意提起這件事似的,她也機械地把那紅手套捏成一團,臉上慢慢紅了起來。”

當世均被告知父親病重,需要他回去照看時,他和曼楨你儂我儂,承諾“幾日便回”,在回家後卻因害怕父親聽到自己要回上海而心情不悅、病情加重卻連提都不敢提回上海的事了。這也就難怪,在後來曼楨僅失蹤一年,他便和表妹石翠芝完婚了。

在曼楨被關押後,他找不見人竟然胡思亂想起來,他開始吃醋,認為曼楨負了他,便放棄尋找,甚至離開上海。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從這段感情的一開始他始終認為是曼楨負了他,直到十幾年後再次相遇,看到飽受欺凌、嚐盡苦難的曼楨,他才幡然醒悟,可是這時一切都晚了!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依舊是在飯店裡,他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認識到從頭至尾都是自己負了曼楨,嘗試性地希望和曼楨重新在一起時,曼楨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如果我跟世鈞真的結了婚生幾個孩子,那一定不會是個故事了"


"今天又下雪了"


"我好想到一個像曼楨的女人,可是轉眼之間她已經不見了,也許是一種幻覺,因為我一直不能忘記她"


他們思念了對方一生,卻註定只有半生緣分!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再讀張愛玲《半生緣》丨愛情裡所有的錯過,都是因為懦弱


5 結語

張豫瑾與顧曼璐,許叔惠與石翠芝,沈世鈞與顧曼楨,他們一往情深卻無法白頭偕老,這三段半生緣,是張愛玲對自己人生的感悟和無奈,同時也讓讀者想起了自己那些斷斷續續的“緣分”。

愛情本是十分美妙的事情,可是若不敢大膽追求愛、不敢勇敢為愛承擔責任,那麼就只能緣分到此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