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人三會: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

人生在世,無論處於哪個階段,都離不開說話,辦事,做人。

想要立足於社會,想要在人際圈中吃得開,就要掌握三種本領: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會說話是會辦事和會做人的重要前提,掌握了說話的技巧,辦事才可以辦的圓滿,做人才可以做的練達;會辦事是會做人的條件,善於辦事,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信任;會做人,首先要學會說話。學會說話,學會辦事,學會做人,是人生三大技巧,缺一不可。而掌握了這三大技巧,也就掌握了成功的金鑰匙,人生一定會過得圓滿而精彩。

為人三會: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


一、會說話是一種藝術,需要智慧

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有一小部分取決於專業知識,而大部分取決於口才的藝術。”人的一生中,從戀愛到婚姻,從求職到升遷,從交際到辦事...都需要說話的能力。話說得好,小則可以討人歡喜,大則可以保身;而話說得不好,輕則樹敵,重則導致失敗。

我們天天在說話,不一定能把話說好;我們天天在辦事,不一定能把事情辦好。是否善於為人處世,要看一個人是否會說話。有三條標準可供參考;說得好,說的精,說的巧。說得好,就是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說者會說,聽者愛聽,彼此共鳴;說的精就是不羅嗦,不贅言;說的巧就是把話說到點子上去,一語中的。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的人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意圖,能夠把道理說得清楚、動聽,並使別人樂意接受。金玉良言被人所稱讚,絕詞妙句被人所欣賞。不會說話的人則常常吞吞吐吐,含糊其辭,甚至可能導致造成誤會,傷及感情,對人對己都不利。

二、會辦事是一種能力,需要方法

有的人會辦事,有的人不會辦事。會辦事是會做人在行為上的要求,人們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解決矛盾,反映了一個人的追求,也決定著事情的不同結果。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不會辦事的人。會辦事的人,可以在紛繁複雜的情況中輕鬆自如的駕馭人生局面,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不會辦事的人或者言而無信,說到做不到;或者有頭無尾,草率了之;或者固執己見,不求變通,結果反而更糟糕。

會不會辦事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任何人所辦過的任何一件事,其成功的過程都值得借鑑。一件事能不能辦成,不是看你有多大的期盼和多大的熱情,而是看你用什麼方法或者用什麼技巧。

會辦事就是懂得處理問題的技巧:事辦得到,事辦的牢,事辦的穩妥。辦得到,就是應允的事情一定辦到,對他人交代的事情能夠嚴守承諾,不防空炮,上司交辦的、下屬請示的、同事委託的、親友囑咐的......都如期完成任務;辦的牢,就是將事情辦得牢靠,讓人放心;辦的穩妥,對辦事有始有終,不節外生枝,在辦事過程中,細枝末節都要想的到,辦得好。

會辦事與不會辦事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或許沒人能對此下結論,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世界上諸如財富、名譽、地位以及一切與幸福沾邊的東西,都是給會辦事的人準備的,而不會辦事的人大都被置於對各種利益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磨刀不誤砍柴工。”這裡所說的“磨刀”就是修煉自己的各方面功力,找到辦事的最佳方法,從而提高辦事能力和效率。

三、會做人是一種境界,需要技巧

《紅樓夢》中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說的是懂道理,“人情練達”講的就是明事理。要達到如此境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摸索,不斷磨練和修正。

人的價值體現與會做人,不懂做人、不會做人者,到頭來彷彿竹籃打水一場空;懂做人,會做人者,人財兩旺是水到渠成的事。當今時代,誰不希望自己人財兩旺?

會做人的人善於處理做人的問題,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社會的認可,同時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不會做人的人不會處理做人的問題,事業上一塌糊塗,生活也處於一片茫然之中。學會做人就得從我們自身開始,提升我們個人的修養和素質。會做人對每一個人都是最重要的,“人”是通過“會做”而成。“做”的行為、實踐使得一個人成為“人"。

會做人得處理好三種關係:人自己的心身關係,人與社會的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的天人關係。會做人就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樂觀的人、寬容的人、真誠的人、智慧的人、正直的人、謹慎的人、有志向的人、有教養的人。簡單地說就是要學會讓人、敬人、愛人、寬容別人、善待別人、尊敬別人,不張揚、不狂傲、不顯露、不虛偽,因為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會做人是大難事,也是高深的境界。從普通平凡到不普通不平凡、從不普通不平凡上升到超凡脫俗,再從超凡脫俗上升到鶴立雞群,這就達到了做人的最高藝術境界。

會做人、會說話、會辦事,次為人立身處世之三寶。

誠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話說好、把事辦好、把人做好。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獲得理念上的正確認識和行為上的靈活方法。

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讓生活變得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