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 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旅行,我儘量要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博物館,一個是菜市場。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簡歷,從前世到今生,我可以在博物館看到最全面的概括,瞭解這座城市的所有,知道這座城市的精華所在;菜市場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撲面而來的煙火氣,是距離生活最近的地方,所以菜市場其實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博物館。


今天不談菜市場,談一座博物館,有的博物館你可能會走馬觀花,但有的博物館你則會沉迷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博物館中的佼佼者,為什麼湖北省博物館不容錯過,我想是因為荊楚之地數千年的人文歷史實在太過豐富,從楚莊王“問鼎中原”延續到辛亥首義第一槍,從江漢平原跨越到武當之巔,湖北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其它且用說,光和湖北有關的成語就有數不勝數,我們常用的“班門弄斧”、“亡羊補牢”、“朝秦暮楚”、“畫蛇添足”、“刻舟求劍”、“南轅北轍”、“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大意失荊州”……等等上百個成語和典故都和湖北有關,一部《三國演義》,濃墨重彩的篇章多在湖北,一部《楚辭》更是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精華。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荊楚之地歷來人文繁盛,博物館裡有太多的瑰寶值得一看。看一座博物館,一定要做攻略,有機會再蹭個講解,能瞭解到更多的知識。


5A級景區中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截止目前,中國有130家國家一級博物館,280處國家5A級景區,其中有一座特別的博物館,它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國家級5A級景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它就是名聞遐邇的湖北省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也是武漢旅遊不容錯過的景點,週二至週日免費對外開放。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藏品24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以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代表的史前陶器,盤龍城和曾侯乙墓為代表的青銅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漢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梁莊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館藏文物的代表。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墓》、《楚文化展》、《梁莊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秦漢漆器藝術》等十個基本陳列,然後每年還引進十幾個臨展,所以如果你是博物館愛好者,那麼湖北省博物館可能一天看不完,如果你只是對文物歷史感興趣,那也得看上一天,你不過蜻蜓點水,也得花上半天時間。


四大鎮館之寶


每座博物館都有鎮館之寶,鎮館之寶是一座博物館的代表,但湖北省博物館也許是館藏精品實在太多,所以有四大“鎮館之寶”,它們分別是: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和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去到湖北省博,這四大“鎮館之寶”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樑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比著名的“北京人”稍早,是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直立人。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價值在於這是湖北省博物館中最古老的文物,也可以說是湖北人的祖先,漢江也是漢民族文化的搖籃。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論四大“鎮館之寶”的知名度,越王勾踐劍可能首屈一指,畢竟“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而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正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這把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王者之劍刻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八個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兩千多年依然鋒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有個疑問,越國不是在浙江嗎,越王的寶劍怎麼會在湖北省博物館呢?這把寶劍是1965年在湖北荊州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所以現在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也確實沒問題。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但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在楚國貴族墓出土呢?說法有二:一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此劍可能作為嫁妝來到楚國,後又被賜給某位貴族;二是戰利品說,公元前309-306年,楚國滅了越國,這把寶劍成為戰利品來到楚國。總之,這把傳奇的寶劍就是兩千年後跨越千里在楚地出土。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還代表不了楚文化,那麼同樣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鐘,可是地地道道的楚文物精品。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國家一級文物,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文物只可遠觀,不可近看,但是當你拉近鏡頭,你會發現這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器實在太精美了。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浮雕花飾,繁複精美也就算了,關鍵它還是一套實實在在的樂器,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當然,我們無法聽到真實的曾侯乙編鐘演奏,但能從博物館每天上演的演奏會中聆聽來自千年前的天籟之音,感受荊楚古風。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湖北省博物館每天定時表演“千古絕唱——曾侯乙編鐘演奏會”,門票30元,每場演出時間25分鐘,強烈建議抽出時間來聽一場。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四大“鎮館之寶”中的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知名度相對偏低,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梅瓶腹部分別繪王羲之愛蘭圖,陶淵明愛菊圖,周敦頤愛蓮圖,林和靖愛梅、鶴圖,所以稱為“四愛圖梅瓶”。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我們會發現元青花瓷是古代瓷器中最昂貴的,為什麼呢?其實除了元朝年代短,瓷器存世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元代的瓷器很有故事題材,而這件“四愛圖梅瓶”更是其中的代表作。


九大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從2002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共公佈了三批195件(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包括四大“鎮館之寶”在內,湖北省博物館共有九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們分別是:大玉戈、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墓外棺、曾侯乙青銅尊盤、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春秋越王勾踐劍、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秦雲夢睡虎地秦簡《語書》,這九件文物也可以說是湖北省博物館的精品代表。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大玉戈是商代早期的玉器,1974年在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長94釐米、寬14釐米、厚僅半釐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堪稱“玉戈之王”。大玉戈是儀式用器,也是目前已知商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曾侯乙編鐘前面已經介紹了,如果湖北省博物館只能選取一件“鎮館之寶”的話,我估計非它莫屬。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曾侯乙墓外棺重約七噸,原位於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有意思的是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如果評選湖北省最有價值的古墓,我想非隨州的曾侯乙墓莫屬,因為這座墓裡出土了四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除了編鐘和外棺外,還有曾侯乙青銅尊盤和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看看這件兩千多前青銅器的細節,可謂極盡奢華,鬼斧神工,鏤空裝飾有若干層,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古人的智慧遠在我們想象之上。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而這件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的彩漆木雕小座屏看起來毫不起眼,但在方寸之間共雕刻出4只鳳凰,4只小鹿,2只青蛙,15條小蛇和26條莽,所含動物數量有55只,中心圖案為雙鳳爭蛇,堪稱是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越王勾踐劍和彩漆木雕小座屏同樣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這把劍的傳奇之處在於儘管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依然鋒利無比。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也是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西北郊擂鼓墩曾侯乙墓,由5塊玉料共雕成16節,每組內各玉片之間以玉套環相連,用橢圓形活環和榫連接在起。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不同尋常的是各節還分別透雕成龍、鳳或璧形,龍、鳳上則以陰刻和淺浮雕表現出嘴、眼、角、鱗甲、羽毛、尾、爪等細部特徵,全器共透雕、浮雕和陰刻出37條龍、7只鳳和10條蛇的形象。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而這隻鴨子,不,其實它是隻鴛鴦,叫做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頭部可自由轉動;背部開長方口,內部挖空,腹部兩側繪有漆畫:左側繪撞鐘、擊磐場面;右側繪擊鼓、舞蹈場面,這大概也是國內最珍貴的一隻鴛鴦了。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這一套竹簡,也算是湖北省博物館的網紅了,因為它曾在《國家寶藏》中露臉,它的名字叫做睡虎地秦墓竹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睡虎地秦墓竹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包括:《語書》、《效律》、《封診式》、《日書》等十部分,內容包括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等等。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國家寶藏》特展的標誌,也算是這套竹簡的一個榮譽吧,不過為什麼竹簡會這麼珍貴呢?因為它們記錄了2000多年前的日常啊,猶如2000多年後的人發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光盤,哦,原來先人們是這樣生活的。


部分其它瑰寶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6萬餘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一篇文章寫完,那是不可能的,再挑幾件有意思和觀賞性高的說一說。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算是一對生死冤家,夫差先是打敗勾踐,然後又被“臥薪嚐膽”後打敗,這哥倆在世時在吳越之地爭鬥十多年,死後他們的兵器卻不知什麼時候、什麼原因都到了楚地,而且都成了陪葬品,居然還埋得不算遠。1983年,在距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地兩公里外的一座小型楚墓裡,發現了一件青銅矛,基部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真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這一頭蓬鬆的捲髮是什麼?這可不是捲髮,這是曾侯乙建鼓銅座,八對大龍相互纏繞、龍上有龍,中間雜夾著數十條糾結穿繞的小龍,龍頭彆著龍身,龍身彆著龍尾,龍尾彆著龍頭……鑄造者簡直就是天才,想象力豐富,龍飾發揮到了極致,據說這件國寶由於工藝太複雜,至今沒有複製品。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同樣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的青銅鹿角立鶴,國家一級文物,仙鶴頭上長了一對鹿角,兩種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被融合在了一起,“鹿角立鶴”也被隨州市定為城市標誌。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彩繪龍鳳紋蓋豆,由蓋、器身兩部分構成,並分別以整木雕就,依然出土於曾侯乙墓, 只能說曾侯乙墓出土的精品太多了。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一座上檔次的博物館裡怎麼少得了那些金光閃閃的東西呢?黃金餐具套裝,千年之後,依然閃耀著土豪的光芒。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明代梁莊王墓出土了很多金器,這件金釧在古代是定情之物,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鬆緊,俗稱“纏臂金”。梁莊王生活在明朝永樂、宣德、正統年間,這一時期,鄭和七下西洋,中國與世界交往頻繁,所以墓中出土的珍品很多來自西洋,也見證了鄭和所在時代的輝煌。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同樣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大金錠子,除了成色重量和年代之外,連匠人的名字也刻在了上面。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2000年後竟在千里之外相遇

清十二月令花杯,康熙年間的官窯珍品,皇帝喜歡玩高雅,以十二個月的當令花卉為主題,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題寫詠贊詩句,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


湖北省博物館的珍寶實在太多,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寫盡的,中國的省級博物館中,湖北省博物館無論從知名度、館藏精品,還是遊客數量來說,都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也是絕大多數遊客去到武漢不容錯過的地方,瞭解一個地方要看它的博物館,認認真真看完湖北省博物館,也許你就會對荊楚大地有了一些新的瞭解。


靈秀湖北、楚楚動人,待到疫情過後,找個機會去湖北省博物館看看這些奇珍異寶,追尋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