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相信很多人都在盤算疫情後的春遊計劃,此時各大廠商也紛紛推出了新款相機,你是不是已經眼花繚亂?從幾千到上萬的,然後又去閒魚張望?如果答案為“是”,那麼咱們可以好好聊聊,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下面提到的誤區,都是我自己反省的結果,適合大多數首次購買相機的新手。這裡的“誤區”不等於“錯誤”,而是我們在不瞭解事實的情況下可能產生的誤解。本文從淺入深,談及了攝影的很多方面,就是希望能夠讓你看清自己的需求,找到方向,不要像我當初一樣來來回回兜圈子,糾結焦慮。

有問題歡迎提問,我會的,知無不盡:我不會的,還請攝友們解惑。

文章較長,建議收藏後閱讀。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誤區一:為了拍風景、Vlog而買無反或單反相機

請先回答自己一個問題:平時你會看以前拍的旅行照片嗎?如果不怎麼看,何必要花重金去購買一臺幾千甚至上萬的相機,然後在旅途中辛辛苦苦地帶在身上,甚至理所應當地成為親友的專職攝影師被呼來喚去,可能還會被人嘲笑拍得不好,然後感嘆自己不是攝影這塊料,默默地打開閒魚。

我們都會出現這樣的錯覺:看了別人發的美照和炫酷的Vlog,就去問是用什麼拍的,彷彿只要器材到位,攝影水平就會水漲船高(這不就是器材廠商的營銷套路嗎?)。實際上攝影屬於藝術範疇,除了需要深入的學習和長時間的摸索,還需要有一點藝術天分。器材只佔攝影的20%,這就是為什麼大師用普通的手機也能拍出好照片。

我並不是想讓新手輕易放棄,而是建議新手應該首先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的學習上,而不是為了“拍得和別人一樣”,就先重金投資到器材上,這樣不僅水平提高不上來,還會因為“這麼貴的相機也拍不出滿意的照片”而失落。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上面兩張手機直出的照片,第一張是我隨手拍的,第二張是我特意避開人群、棧道下到湖邊找好角度拍的,其實技術和器材上沒有什麼差別,重點是拍攝的”態度“。我建議新手就從手中的手機開始,把用手機攝影作為旅程計劃中的一部分。

平時可以拍身邊的靜物,多去看攝影的基礎教程和優秀作品,平時換著各種姿勢多拍,隨時隨地的拍,你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美好的風景。當越來越多的作品被人稱讚時,你自然會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相機了。

說回旅拍,其實一臺能輕鬆裝在口袋裡的,1英寸傳感器的長焦卡片機是最合適的。它不僅能獲得堪比無反相機的畫質,而且全焦段鏡頭適合絕大多數攝影題材。不過這類機型的價格甚至比中低端的無反還貴,如果預算不夠,手機仍然是大多數人的最佳選擇。

誤區二:手機拍不出虛化背景,還是得買相機

很多攝影新手和老鳥,都會對“背景虛化”情有獨鍾,認為手機拍不出真實漂亮的虛化背景,所以得買相機。

這事咱們得先了解一下,為啥照片中背景虛化後會好看呢?因為這樣可以讓觀者更加註意到主體,這也是攝影藝術中最最重要的一點——突出主體。如果你的照片裡元素很多,而且不知道哪個最重要,就會顯得很亂,不好看。其次,虛化的背景和前景,帶來了層次感,讓畫面不再單調。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相機拍攝的路邊野菊,除了構圖,背景虛化起到了非常好的突出主體和增加層次感的效果。

知道了這些,你只需要掌握構圖技巧,儘量突出主體,儘量設計好主體與環境的位置層次關係,即便是拍不出虛化背景的手機,也一樣能夠打動人。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以上4張都是手機拍攝並適當做了調色,雛菊那張是近距離拍攝的,只要夠近手機也能拍出自然的背景虛化效果。

以上4張都是手機拍攝並適當做了調色,雛菊那張是近距離拍攝的,只要夠近手機也能拍出自然的背景虛化效果。

總之,背景虛化只是攝影手法之一,還有很多手法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不要認為沒有虛化就不行。況且,濫用大光圈,為了虛化而虛化,也不一定好看。

誤區三:底大一級壓死人,底越大越好

圖像傳感器的大小的確對畫質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優點是進光量更多,暗光(弱光)噪點少畫面亮;而且可以容納更多像素點,因此畫質更加清晰。但大底也會讓機身變大,對機身散熱要求更高,機身防抖效果減弱。新手在選相機時,不能只看優點,或只看缺點,而是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優點是不是自己特別想要的,看看缺點是不是自己能夠接受的。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別人的評論很可能與你的感受大相徑庭。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我的裝備

我用的是小底M4/3畫幅的松下GX85,作為16年上市的入門級無反相機畫質非常一般,1600萬像素與目前主流的2400萬像素的區別在放大原圖時還是很明顯的,但這並不影響我拍出好照片。

另外松下和奧林巴斯的M4/3機身相對小巧,而且都具備數一數二的防抖功能,出門拍照完全不用帶三腳架或穩定器。我十分看中這兩點,因為“減負”能給我帶來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拍出好照片。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GX85 25mm F1.7 1/2s ISO100

GX85配廉價的f1.7大光圈鏡頭,夜景還是可以接受的,開啟防抖後即使用1/2s快門仍然能夠獲得比較清晰的圖像,不過暗光拍攝缺失遠不如大底的相機。如果你想嚴肅對待,那麼應該通過閃光燈或用光技巧來從根本上解決。如果你就是有夜景拍攝的剛需,那麼Sony A7M3那樣強悍的暗光表現,應該是你的首選。但如果夜景拍攝只是可能性需求,而且預算又不充足的話,小底+獨立閃光燈也許更適合你。

還有人糾結小底的“等效係數”問題,比如M4/3有2倍等效係數,使得松萊25mm/f1.4的大光圈鏡頭一下變成了全畫幅下普通的50mm/f2.4鏡頭!但另一方面,如果是200mm的長焦鏡頭又會變成更牛的400mm的超長焦!這對於喜歡拍鳥和風景的人來說就是優勢。所以我們不能拋開攝影需求談參數,否則非常容易掉進誤區。

總之,小底有小底的優勢,大底也有大底的缺點,清楚這些優缺點後,再結合自己的攝影需求或偏好,就能選到適合自己的相機。如果你不是準備未來靠攝影賺錢,那真的沒必要多花一兩萬去買個大底相機,除了能滿足一下“數頭髮絲”的虛榮心,其實對你提升攝影水平的幫助並不大,反倒可能因為太大太重而減少帶出門的次數。

誤區四:買個“天涯頭”,一鏡走天下

誰不想出門少帶點裝備,而且換鏡頭除了麻煩,拆下鏡頭暴露了相機內部還很容易進灰,所以一顆鏡頭用到底也不無道理。天涯頭的特點是超大的變焦範圍,比如我有一顆14-140mm的鏡頭,廣角端足夠自拍Vlog,長焦端因為M4/3的2倍等效係數可以達到280mm,打鳥射月都能應付。雖然這種“怪獸級”的天涯頭的確方便,但畫質一般不如定焦,而且光圈不大,且各焦段的光圈不是恆定的,變焦後要重新微調光圈參數。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疫情期間即使不出門,我也可以利用長焦拍窗外的風景。

如果你對拍照是認真的,我還是建議從一支等效50mm的定焦鏡頭開始。一來普通的定焦鏡頭便宜,二來定焦鏡頭的成像畫質往往比更貴的變焦鏡頭還要好很多(也有畫質很牛的變焦頭但更貴),另外等效50mm是公認適合拍人像的焦段。雖然定焦頭只能靠“腿”來變焦,但等效50mm焦段是和人眼焦段相似的,能訓練你的裸眼構圖感覺,培養你的構圖能力,實在拍不到的,後期裁圖也是可以的。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右為原片,不仔細都看不到飛機,snapseed APP修圖。

這張飛機的照片就是我用不足千元的25mm(等效50mm)拍攝後,後期簡單剪裁和調色的。這隻廉價的定焦鏡頭要比我那顆天涯頭便宜得多,但是我的很多好照片都是用定焦鏡頭拍攝的,而且它足夠輕巧,買無反相機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輕巧。

誤區五:嫌後期修圖麻煩,只買直出效果好的相機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拍照後不願做後期修圖,所以對相機的直出色彩頗為在意。一提到直出,大家都知道佳能的人像膚色直出很正,富士的膠片風格味道絕佳。你當然可以放棄修圖的過程,但你也失去不少攝影的樂趣。

修圖就是攝影的一部分:通過對原片的明暗優化、二次構圖、細節修飾、色彩變換,有時能讓一張不起眼的“廢片”重新煥發生機。我拍照後都會精選幾張傳到手機上用snapseed修圖(這已經是非常偷懶的做法了),我甚至覺得修圖的樂趣比拍照還要多,而且經常修圖反過來也能促進拍照水平。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這是我的一張在圖蟲攝影活動中獲獎照片,你一定想不到這張照片的原片是什麼樣子: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原片曝光太暗了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經過幾層修飾才有的最終效果

當然,修圖也是要學習的,比如曲線、色階、色溫、對比度等等,都屬於攝影的範疇,這些知識可以在B站的攝影、調色教程中學習。

如果你實在沒時間或者沒興趣修圖,那麼其實任何一臺相機都有多種預設的色彩配置模式,比如“自然模式”就適合拍風景,顏色會更加自然清新;“人像模式”就適合拍人,膚色上會更加好看,並不一定非要選別人口中或廣告中的直出神機。總之,所謂直出的好壞,是很主觀的,如果你對相機的設置操作不熟悉,很有可能拍出來的還不如手機好看。

另外,如果想要發揮出相機的真正實力,學會用光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沒有閃光燈和有閃光燈的區別相當明顯

左圖為室內自然光拍攝的效果,右圖為機身自帶閃光燈+另一臺神牛V850從斜上方打光,顯然右圖的細節更多,人物更加立體,畫面更加討人。

誤區六:4K視頻拍攝的兩極化

有不少攝影博主認為目前絕大多數視頻平臺支持的最大分辨率是1080P,即使上傳的是4K視頻,也會被強制壓縮到1080P,而且4K視頻剪輯是對電腦的性能要求更高,所以他們建議不要迷戀4K視頻拍攝功能。也有人認為,4K已經過時,盯上6K、8K了。

我自己在用13款MacBook Air時一直是拍1080P的素材,如果是4K,剪輯過程和渲染過程都會卡到讓人崩潰,而且那隻能商務的垃圾屏幕根本看不出4K和1080P的區別。但自從換成i9處理器的iMac後,我自然就拍4K的素材了,不僅剪輯過程順暢,那塊P3廣色域/5K/27寸的大屏可以盡顯4K素材的優秀!所以說,是電腦決定了你的素材,如果你想拍4K素材,請一併做好升級電腦的準備。總之,在忽略電腦配置的情況下,4K比1080P要清晰太多了,也便於你後期剪裁時不至於畫面變得太模糊。6K目前的成本太高,而且有多少人是用6K屏幕呢?4K都很少呢。

誤區七:升格/慢動作視頻的執念

高幀速慢動作可以烘托出令人舒適的氣氛,原本有些抖動的畫面也變得順滑無比,但是幾倍慢動作才是最合適的呢?很多人的選擇相機時都會特別在意升格,覺得越高越好。但對於新手或者我們日常生活記錄來說,慢動作應該作為創造需要來使用,適時適當地運用,為內容服務。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這是我用相機的1080P/60fps翻拍iMac上4K/60fps的視頻,iMac屏幕的刷新率是60Hz。

其實各機型常見的1080P/60fps視頻素材,可以提供最高2.5倍的平滑慢速播放,已經可以起到烘托氣氛(辣眼睛)的效果。如果還嫌不夠慢,繼續升高到5倍也不是不可用。新手先把基本功練好,一兩年後能拍攝4K/120fps的相機應該也不會貴到哪裡去了。

誤區八:沒有“Log”的相機不是好相機

Log一般是旗艦級相機才有的專業功能,有的廠商甚至還要在你購買旗艦機後再單獨付費激活高級的Log模式。Log模式下拍攝的視頻和照片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尤其是在明暗都突出(大光比)的環境下。但使用Log對後期有很高的要求,要學習調色流程和操作知識。

“我不會調色但可以套LUT呀”。的確可以,網上有大神分享或出售自己的調色LUT文件,但你可能會發現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就變得不好看了,原因就在於你的調色流程或原片本身有問題。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每臺相機都有很多濾鏡

我覺得作為新手暫時不要涉足調色領域,畢竟這也是個專門的行當。買相機時也沒有必要過分糾結於有沒有Log。真想玩調色,相機自帶的濾鏡、色彩風格以及各種濾鏡APP足夠你玩的了。

誤區九:相機買新不買舊

最近各大相機廠商都有新款機型上市,肯定有不少人打算入手新款,但我們還是要看新款相比老款提升在哪裡,這樣提升的實際效果如何。比如新款說對焦速度更快,但是老款其實已經夠快了。比如新款說增加了機身防抖,但效果可能並不如人意。

如果你預算充足,當然可以忽略這些細節,買最貴的就對了。但我建議預算不足的朋友可以考慮老款,一般來說,經銷商上新前後都會降價清倉。另外,相機畢竟不是手機,技術的更新迭代比較慢,只要你沒有走進誤區,清楚自己的需求,老款也是可以選的。

誤區十:拿到相機就去拍

當你買到稱心如意的相機後,一定想馬上一展身手,不過我還是建議你花幾天時間,把相機的說明書看一看,完整版的相機說明書內容會非常多,並且最好先看攝影教程,瞭解一些基本知識後才能更好地看懂說明書。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相機的功能很多

比如:如何切換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峰值對焦是什麼鬼?如何開啟直方圖和斑馬紋避免曝光過度?否則你的相機很可能拍出來的可能還真不如手機(看看商品評價裡其他人的曬單吧)。

另外,決定要學習攝影后還是要有一個學習計劃,選定自己喜歡的幾類題材,比如:人像、動物、風景、靜物,它們的拍攝技巧都是非常不同的,可以逐一攻克。攝影本質上是“光與影”的藝術,每個題材都有其“光影”之道,當你學會利用自然光,或者創造人造光的時候,攝影會帶你進入一片新天地。

防疫宅家學攝影:買相機很容易掉進這10個“誤區”

總結

以上都是我自己在學習攝影和選購器材過程中遇到的誤區,如果你也想認真學習攝影,真的不要過分糾結於器材的選擇。本文不是產品推薦,所以無法直接幫你決策,但希望我的這些真實體會能幫你梳理一下思路,重新審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再去看別人的評測會更加有收穫。

如果你有攝影方面的疑惑或心得,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佛系老司機」,原汽車行業從業者,攝影/音樂/數碼愛好者,喜歡我的內容就點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