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保護中國土豬

保護我方土豬

保護中國土豬

2019年6月,農業部公佈的數據:我國生豬存欄數量為24207萬頭,相較去年同期下降25.8%;與2011年11月創下歷史記錄的47625萬頭相比,生豬存欄數量近乎腰斬。

導致生豬存欄數量大幅下降的“元兇”就是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2019年全年中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63起,波及32個省份。

保護中國土豬

一時間,這種傳染性強、致死率高、又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及疫苗的瘟疫,成了中國養豬業的“頭號殺手”。

在非瘟的威脅之下,令人焦慮的不只是高企不下的肉價,還有本來生存狀況就岌岌可危的中國土豬。在這次劫難中,如果稍有不慎,本來就已經成為“弱勢群體”的中國“田園豬”們很可能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保護中國土豬

我國特產豬種佔全球家豬品種的1/3以上,種質資源可以說的上是十分豐富。根據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而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6個。

而這些地方豬種普遍面臨著後繼無“豬”的困境,都已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保護中國土豬

中國土豬的境遇到底有多艱難?簡單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一下。

比如大名鼎鼎的四川成華豬,這種豬曾經遍佈整個成都平原、肉質具有嫩、香、脆特點,是製作正宗回鍋肉的不二之選。

但截止2013年,成華豬僅剩100多頭,被飼養在成都北郊磨盤山種畜站的一個保種場內。而同時期,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還有1864只。


保護中國土豬

而成華豬的遭遇並不是個別現象:廣東大花白豬的母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至幾百頭;浙江金華豬的母豬數量從近25萬頭降至1萬多頭;西北地區最古老豬種之一的八眉豬隻剩下幾百頭;巴馬香豬、江口蘿蔔豬、官莊花豬等豬種都陷入了瀕危狀態。

中國土豬的減少、瀕危、滅絕,這一切都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裡。這30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曾經子孫繁盛、遍地開花的中國土豬走向了窮途末路?


保護中國土豬

簡單的說,這些土豬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我們“吃”的每況愈下的。而這裡提到的“吃”,是指國民飲食習慣和口味的改變。

從歷史上看,因為國人飲食結構長期以穀物、蔬菜為主,豬肉成為難得的動物性脂肪和蛋白質來源。這就造成了一個必然後果:經過長期選育的中國土豬的肉質又肥又香。

而“肥”代表著瘦肉率低、“香”代表著飼養週期長風味物質積累豐富。

在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桌上“油水”的增加,“肥”這個特點很快就由優點變成了缺點,而“香”這個特點背後的長飼養週期、低飼料轉化率也都成了抬升成本的劣勢。


保護中國土豬

再看看具體指標:土豬1年出欄(所謂年豬,正好每年過年殺一次),洋豬隻有6個月;土豬一窩產仔12頭算多的,洋豬一窩14頭以上;土豬的料肉比普遍在3以上,洋豬料肉比在2.5一下;土豬的瘦肉率比洋豬低20%,而國人已經不再喜歡吃咬一口滋滋冒油的肥肉。

伴隨著洋豬在各種指標上對土豬的全面碾壓,緊接著的就是土豬的節節敗退和洋豬的高歌猛進。

原產于丹麥的長白豬、英國的大約克夏豬和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等優良品種迅速進入中國,以這些優質種豬為親本,再基於“三元法”培育的“杜長大”商品豬席捲整個中國。

數據最能說明真相:九十年代以前,中國市場上所賣的豬肉有90%是土豬,到了2007年,這個佔比只剩2%了。

市場的選擇,是比自然環境下的

保護中國土豬

物競天擇更為慘烈的一種淘汰。

根據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在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

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3種土豬種群狀態屬於正常;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定縣豬、龍游烏豬和窄勒黑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保護中國土豬

但,中國土豬真的沒有生存下去的理由了嗎?

不是,絕不是。

國內的許多地方豬種都有各自鮮明的特色:東北民豬的耐寒、太湖豬的高產、4000年曆史的八眉豬原始基因保留充分、成華豬的雪花肉質口感極佳;而且中國土豬還普遍具有抗病力強、耐粗飼、母性強、加工性好等特點。

先不說好吃、特色、商品化這些消費端的問題,就單純從育種和基因多樣性上考慮,中國土豬都有充分的保留價值。

保護中國土豬

早在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就曾引進中國豬種,雜交後育成羅馬豬;18世紀英國引進的中國白豬品種就是是後來約克夏豬祖先;美國的波中豬和切斯特白豬也有中國土豬的血統。

1979年,中國作為國禮贈送給法國九頭(梅山豬、嘉興黑、金華豬各一公二母),其中屬於太湖豬種系的嘉興黑使得法國在家豬產仔數的育種進程加快了20年,成功培育了嘉梅蘭和太祖母兩個中歐合成系。隨後,羅馬尼亞、日本、英國、美國等也先後引入中國豬種進行育種,也都效果顯著。

這些都說明一個事實,限制中國土豬發展空間的一大原因還是育種技術方面起步晚和相對落後。

保護中國土豬


再退一步,且不說種質保護那些聽起來有些遙遠的事情,我們直接說吃貨最關心的問題。

八大菜系裡很多地方特色美食都需要專門的豬種配合才能發揮處最大特色:四川回鍋肉用成華豬,東北汆白肉用東北民豬,金華火腿要用皮薄肉緊的金華兩頭烏,雲南烤豬要用滇南小耳豬。

所以真正制約中國土豬發展的不是“不好吃”,而是因為成本高和消費者口味變化而導致商品化效果不好。

而這個缺點,在豬肉從節日才能享用的珍貴食品,轉變為日常普通消費的過程中被放大的極為明顯——國人很少願意為日常的一個青椒炒肉片付出太高的成本。

但近年來,國民消費升級和個性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保護中國土豬

都有人都願意為M9級的黑毛和牛支付天價了,在這個時候如果讓也能生產出“雪花肉片”的成華豬滅絕了,我們真不會後悔嗎?

都有人對上萬塊錢一條的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趨之若鶩了,在這個時候讓製作正宗金華火腿的純種兩頭烏一豬難尋,我們真的不覺得可惜嗎?

有些時候,不是路太坎坷,是該想想選的這條路對不對、合不合適。

雖然說中國土豬很困難,但其實好的變化近兩年也在逐漸發生。

國家與地方持續大力建立保種場,撒網式地收集那些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進行重點保護。效果也很明顯,比如前面提到的一度比熊貓還瀕危的成華豬現在數量已經大幅回升。

同時越來越多的商家都開始走特色和高端路線,比如各種以土豬、黑毛豬為賣點的暢銷豬肉品牌(土豬一號,太湖黑等,為避免廣告嫌疑就不多列舉了),也逐漸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認可。

簡而言之;中國土豬的困境很可能是暫時的,要用長遠眼光去看待、去堅持;在中國土豬的保護和利用方面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保護中國土豬

最後,希望負責土豬種質保育的各單位在面對非瘟疫情的時候管理能足夠嚴格、土豬們再多點運氣,可千萬別發生啥“團滅”慘劇。

保護中國土豬

中國土豬的坎坷故事說完了,面對非瘟疫情,有理由喊一聲“保護我方土豬!”。

無關文化、傳統、民族自豪感那些太虛的東西,只為我們未來能吃上更好的一口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