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臺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星球大戰計劃


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俗稱星球大戰計劃。這項計劃於1984年由美國總統R.里根批准實施。按照計劃,從1984年財政年度到1989年財政年度將用 250億美元來研究先進的反彈道導彈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驗證可能的方案,以便到90年代初決定是否和如何發展這種系統。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這個系統針對彈道式導彈彈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層攔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氟化氫化學激光器、核能、X射線激光器、帶天基反射鏡的準分子激光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和動能武器(非核攔截彈和超高速電磁炮等)。這種反彈道導彈的綜合防禦系統是繼阿波羅登月工程後又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

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其預算高達1萬多億美元。攔截系統由天基偵察衛星、天基反導彈衛星組成第一道防線,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

星球大戰計劃

發射粒子束摧毀彈道導彈

攻擊在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導彈;由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或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攻擊在再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重返大氣層後的“漏網之魚”。經過上述4道防線,可以確保對來襲核彈的99%摧毀率。同時在核戰爭發生時,以反衛星武器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打擊削弱敵方的監視、預警、通信、導航能力。

星球大戰計劃


由於系統計劃的費用昂貴和技術難度大,許多計劃中的項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終無限期延長甚至終止。加上蘇聯後來的解體。美國在已經花費了近千億美元的費用後,於20世紀90年代宣佈中止“星球大戰計劃”。

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其技術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或常規打擊武器,在敵方戰略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進行多層次的攔截。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英國、意大利、聯邦德國、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國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項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