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談京戲旦角分類:他行淪為旦之附庸,陰盛陽衰

徐慕雲

徐慕雲(1900-1974),江蘇徐州人 。著名戲劇理論家、戲曲教育家。少年起便醉心於戲曲藝術。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留上海做戲曲評論研究工作,對譚派藝術有過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梨園影事》、《故都宮閣梨園秘史》、《中國戲劇史》、《京劇雜談》、《京劇字韻》等。

 旦之類別甚多,就編者記憶所得,可分為十二種。爰列其名稱於後:

 1、青衣(小嗓)重唱工、念、白。如《祭江》之孫尚香。

 2、花旦(小嗓)重作工、說白。如《胭脂虎》之石中玉。 

 3、花衫(小嗓)重唱、作、念、白,兼擅花旦、青衣。如全本《玉堂春》之蘇三。 

 4、刀馬旦(小嗓)重唱、白、武工。如《穆柯寨》之穆桂英。 

 5、閨門旦(小嗓)重作、白,飾為未婚少女。如《梅龍鎮》之李鳳姐。 

 6、玩笑旦(小嗓)重作、白,善嬉戲。如《打櫻桃》之平兒。 

 7、潑辣旦(小嗓)重作、白,擅潑辣狠毒。如《雙釘計》之白金蓮。 

 8、貼旦(小嗓)重作、白,為正旦之輔。昆班常用此名。如《西廂記》之紅娘。 

 9、刺殺旦(小嗓)重作、白、跌撲工夫。昆班常用此名。如《刺虎》之費貞娥。 

 10、武旦(小嗓)重武工、出手。如《泗洲城》之水怪。 

 11、老旦(本嗓)重唱、白,飾為老婦人。如《釣金龜》之康氏。 

 12、彩旦(本嗓)重說白,擅詼諧。如《法門寺》之劉媒婆。 

 旦之種類雖多,但大別之亦不過青衣、花旦、老旦、彩旦、武旦數種而已。老旦、武旦皆系專工。彩旦多由丑角兼演。餘者恆由一人兼飾並演,十九皆歸併於花衫一類矣。

 昔之時小福專工正旦劇(正旦即青衫子別名),田桂鳳則工花旦,而餘紫雲、王瑤卿、梅蘭芳三人,又復熔青衣花旦於一爐,故其技藝皆甚淵博。就中尤以瑤卿為博學多才,時下諸名旦,莫不宗之。曩年旦角,能唱者多不能作,能作者亦每不能唱。今則青衣、花旦、刀馬、閨門、玩笑、潑辣等行,一人無不能之。故今日之業旦者,亦均自號日某某花衫,蓋即謂花旦與青衫兼擅之意也。

談京戲旦角分類:他行淪為旦之附庸,陰盛陽衰

王瑤卿之《雁門關》 

 曩年最馳名之青衣為胡喜祿、羅巧福等,花旦則為梅巧玲、張雲亭等。茲數人者皆與生角之程長庚、余三勝同時,為旦行之老前輩。其後則以時小福、張芷荃、餘紫雲、楊桂雲、田桂鳳等為最有名。時張專工青衣,楊、田獨擅花旦(此所謂花旦者,乃包括玩笑、潑辣、閨門等旦色而言也),獨紫雲藝兼時、田之長,青衣花旦無不能演。而其父三勝又為生部之錚錚者,於是聲譽乃較同時諸人為隆,並被推為首創花衫之第一人焉。繼其後者復有瑤卿、蘭芳諸人,發揮而光大之,因成為今日旦行之新楷模。

 自梅氏《別姬》、《散花》等古裝劇演出,於是習花衫者又須著重舞劍、耍綾等武工矣。平心而論,近廿年來旦行之唱、白、技藝,確似較前突飛猛進。不特淨、醜、末、外、俱已淪為旦之附庸,即生角之首席地位,亦被攘奪去矣。陰盛陽衰,此之謂歟。

談京戲旦角分類:他行淪為旦之附庸,陰盛陽衰

梅蘭芳之《別姬》 

 昔日梨園行嘗有“凍不死的青衣,熱不死的花臉”二語,蓋以凡習正工青衣者,無論冬夏,例穿單褲,外罩青衫子一件。而花面則須內襯胖襖,再套以蟒、靠、或箭衣之類。且青衣重唱,動作時較少,若在嚴冬之時,迎風而立(因舊式舞臺,無暖氣之設備。倘系建於寺院中者,則三面透風。即內廷所建,亦與此同也),一段三眼二黃或反二黃唱過,未有不手足皆僵者。至於武二花一行,多重摔打跳動。炎夏之際,胖襖加身,即已揮汗如雨;況再動作不息,雖滿頭大汗,亦不能揩拭,其不熱昏臺上者亦幾稀矣。

 近年舞臺設備,日漸完備,而名旦輩出,對於服裝一事,尤日新月異,奢侈無比。雖仍以美觀故,不能於冬季多襯內衣,然而百數十元之毛絨衫褲,亦差足禦寒,以較淨行之不知改良胖襖者,洵便宜多多。況自青衣、花旦合併而改以花衫之新名詞後,凡旦行除《武家坡》、《教子》、《桑園會》等數出老戲,皆以所扮之寶釧、三娘、羅敷三人,俱系貧婦裝飾,不得不仍衣青衫外,餘則悉用最新最時之綢、縐、緞、葛,並繡以極豔麗之花紋,珠翠滿頭,琳琅滿目。倘與三十年前之旦角服飾相較,殊不啻天淵之別也。又如梅畹華之《太真外傳》、《西施》、《別姬》等之所謂古裝行頭者,則恆千金一襲。聞其演《四郎探母》一劇,上殿盜令一場所服之女蟒,系清末某后妃之遺物,名貴異常,所值亦在千金以上雲。

談京戲旦角分類:他行淪為旦之附庸,陰盛陽衰

梅蘭芳旗裝 

 晚近旦行,固已盛極一時,惟平心而論,其藝術方面除唱腔花妙,較前確有進步外,餘如手、眼、腰、腿等技藝,則已日益退化,甚至逐漸失傳,未免太覺可惜。餘嘗觀漢班牡丹花、大和尚之《活捉》,及川劇楊雲鳳、李泉湧、姜尚峰之《斷橋亭》,其種種絕技與彩頭、煙火等,均遠非皮黃班中所能望其項背者。又:餘方髫齡,憶在吾鄉之廟會戲中,觀梆子班中之《三上吊》劇,只見一人高懸空際(時當光緒末葉,演者尚蓄長辮),全身懸空,僅一辮繞於樑上,不特雙手各持竹板唱蓮花落數段;並於此人之兩肩上,倒掛一極大之八仙棹,而棹內尚坐十餘齡之小童二人。一拉一唱,約須二刻鐘之久雲。 

 餘今為此怪論,一般未曾親見者,必認為荒誕不經之談。實則此中亦尚具有一種秘訣,與夫艱苦之訓練焉。據謂演此劇者,須帶一貼己之梳頭者,至少須費二小時之久,始能將根根細發,完全梳成壁立之狀,所謂勢均力敵者是也。倘其中有一綹未曾梳通,或略有鬆軟,則全身懸空時,整個頭皮即行揭去。飾此角者,膽小固勿敢嘗試,而無輕身功夫者,亦決不願涉此險也。

 又如十三旦之《貴妃醉酒》劇,凡臥魚、下腰等姿勢,無不美觀而自然。且頭與身平,成為直線形。若他人演此,因恐於下腰或臥魚時,鳳冠脫落,不覺曲身昂首,極不自然。據其晚年告人,亦有其極平凡之秘訣在焉。蓋當演此動作時,只將後牙咬緊,則兩太陽穴與後腦勺問自然漲出若干分,無形中將鳳冠繃緊,決無墮落之虞矣。 

 以上所舉,不過一二端耳。然而類此者猶不知凡幾。本書旨在發揚吾國各省各地劇藝之長,免致日久淹沒無存,故不惜於旦行極盛之今日,下一針砭;並略舉親見之漢、川、秦諸劇中旦行之絕技,藉示若輩之真實藝能,純係數十年之苦工,磨練而成。決非如今日皮黃班中之旦角,學藝不滿三年,即能登臺獻藝者可同日而語也。 

 老旦昔推謝寶雲(綽號謝一句,因每劇只賣一句好腔也),羅百歲之弟福山,亦稱昆亂兼擅。《寧武關》之周母,《得意緣》之狄母,皆膾炙人口。自京人龔雲甫出,專以唱工戲如《釣龜》、《六殿》、《徐母罵曹》等,哄動一時,而自成其京音字老旦一派。於是臥雲居士、李多奎之流,皆競相仿效,群推為龔派傳人。實則現存老旦行中,只一文亮臣,尚堪稱為昆亂兼擅,長於唸作,能傳羅福山之所學雲。

談京戲旦角分類:他行淪為旦之附庸,陰盛陽衰

龔雲甫之《釣金龜》 

 武旦在昔以張芷芳、餘玉琴、朱文英諸人,為武工矯健。稍後則有九陣風、元元旦等,亦曾享名京滬。今則以朱桂芳(朱文英子)、邱富棠等,為藝術超群,打出手尤為嫻熟雲。

(《中國戲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