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天朝女画师将500多年前的古老技艺“装进”画框

天朝女画师将500多年前的古老技艺“装进”画框

画师正在创作的景泰蓝珀晶画《游春图》。数十种釉彩使景泰蓝画看起来十分鲜艳。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新华社沈阳11月16日电(记者 孙仁斌 李)在中国东北辽宁省凤城市,一位女画师用20多年的时间把500多年前兴盛的景泰蓝古老技艺进行创新,制作成景泰蓝珀晶画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作品还被送给来华访问的外宾或被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50岁的刘晶涛从事景泰蓝珀晶画制作已经25年了。景泰蓝是中国古代一种铜胎烧制器皿的统称,历史悠久。这种技艺在明朝的景泰皇帝在位期间(公元1450年—1457年)达到巅峰,因为在器皿上绘制图案所用的釉彩多以蓝色为主,所以被称为景泰蓝。传世的景泰蓝多为花瓶、香炉等工艺品。

天朝女画师将500多年前的古老技艺“装进”画框

刘晶涛在指导学员创作景泰蓝珀晶画。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刘晶涛的珀晶画传承自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她的曾祖父曾在北京的宫廷景泰蓝工坊做工,学得这门技艺后一代代传承下来。

自幼喜爱绘画的刘晶涛第一份工作是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师,业余时间,她大部分花在研究景泰蓝图案的绘制上。“景泰蓝器皿上的图案有孔雀、牡丹等花鸟,色彩也很美,让人着迷。”刘回忆说。

工作5年后,为了心爱的景泰蓝,刘晶涛辞职了。1993年,她和丈夫谢春波一起建起了制作景泰蓝画的小作坊。

“传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在铜制的花瓶等器皿上用铜丝绘制图案,然后用釉彩上色,进到温度高达上千度的炉里反复烧制三次。我就想把这种工艺简化,把美丽的图案和色彩搬到画板上,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种古老的技艺。”刘晶涛说。

她和父亲、丈夫反复琢磨,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最终研制出景泰蓝珀晶画。珀晶画继承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简化了工序,用平面、木胎、60℃左右烘烤,最后注入特制的人工水晶溶液经多次打磨即可做成。

传统景泰蓝可调制出200多种色彩,颜色比传统国画更鲜艳且能够长期保存、不怕水火,水晶封灌后晶莹剔透,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美术品。

刘的作品逐渐得到了周边市场的认可,刘晶涛也被评为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付出没有白费,在博览会上,景泰蓝珀晶画作品引起专家和观众注意,频频斩获大奖,并逐步走向全国。

天朝女画师将500多年前的古老技艺“装进”画框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图为学员用铜丝把绘制好底稿的画板用铜丝重新镶嵌固定,之后才能在铜丝限定的区域填充不同颜色的釉彩。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011年,景泰蓝珀晶画制作工艺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这一项目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刘晶涛等传承人到墨西哥、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刘晶涛的景泰蓝珀晶画开始走向世界。她的作品已销售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等收藏。一些外宾来华访问时,她的作品还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们。

如今,刘晶涛已经培训了100多名学员,其中多名已经成为市级工艺美术师。

“想学好这门手艺,必须得耐得住性子,能坐得住。从绘画到掐丝、上色等30多道工序都得慢慢学,一般得3-4年能出徒。”她最大的心愿是把这一技艺传授给更多人,让这古老技艺能够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