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線教育會讓教育更公平?不能只看形式,要重實質效果

一直以來,有不少人認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在線教育,將有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他們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場景:鄉村的孩子,在邊遠的鄉村,就可通過在線學習方式,和城市孩子同堂上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前年,中國青年報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道,把在線教學方式的“推進教育公平價值”推到高峰,被很多人點贊“教育公平問題找到了答案”。


在線教育會讓教育更公平?不能只看形式,要重實質效果


眼下,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這為全面檢驗在線教學的成效提供了難得的“實證機會”。從具體實踐看,在線教學非但不能拉近教育公平,反而,如果把這作為推進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的話,將會進一步拉開教育差距。要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在線教育只是輔助手段,關鍵還在於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表面上看,所有學生同上一門課,教育是公平的。但其實,這隻關注教育的形式,而忽視了教育的起點、教育的過程與教育的結果。最近,媒體報道了部分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孩子沒有上網課的條件,沒有智能手機,或者當地的網絡信號差,呼籲有關部門重視。這是最為基本的公平問題。但是,就是所有孩子都有上網條件,是不是就公平了呢?

教育不是把教育資源送到孩子眼前,就完成了教育。教育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需要教師會教,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引導是十分重要的,由於學生有個體差異,因此,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及時關注這種差異,調整教學方式,不管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只顧講的教育,是灌輸式教育,這樣的教育本質是缺乏情感和靈魂的。

在線教育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而最為突出的問題,則是個性、交互性差,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在“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中,教育部門、學校,顯然也注意到這一問題,也希望在線教學能做到“個性化”,強調學生的“在線率”,於是,要求教師上直播課,要求學生“打卡”。但是,這並不能解決在線教學的個性化、互動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


在線教育會讓教育更公平?不能只看形式,要重實質效果


不管一名教師多麼富有網絡教學經驗,注重授課技巧、在授課時加入互動環節吸引學生等,在線教學的效果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很難達到面授一樣的效果的。要提高在線教育效果,在提供在線教育資源外,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在線教育的效果,在所有學生獲得一樣的在線教育資源的情況下,取決於三方面,一是教師的引導,二是家長的監督、約束,三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筆者一直建議,“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不應要求每個教師錄課、上直播課,整合、利用已有的在線教育課程資源,統一推送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業規劃,並進行一定的答疑、在線互動輔導,更有利於提高在線教學效果。而教師的引導能否起到作用,在居家學習中,則要看家長是否配合監督學生、學生是否自覺。

學生居家學習中的家長,類似於平時學校教育使用在線教育資源的教師,如果在學校的教室裡,就給學生播放在線課程,讓學生自己聽,老師不監督,不進行講解,輔導,這些學生能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嗎?如果只給學生提供在線資源,而沒有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輔導,那形式上的公平會帶來更大的實質不公平。


在線教育會讓教育更公平?不能只看形式,要重實質效果


我國有多地已經提到,除初三、高三畢業年級外,其他年級的在線教學,原則上不上新課,開學後進行“零起點”教學,其出發點就是擔心在線教學的實際效果。為檢驗在線教育的教學效果,建議各地在開學時,針對在線學習內容,對所有學生進行測試,對比以前的學校教育,可以發現在線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

更何況,知識教育只是所有教育的一部分。當前的在線教育,突出的是學科知識教育,而對學生成長很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從在線教育角度看,只是給學生一些知識性或者概念性的教育,而非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在體驗、試驗中獲得成長。為此,不能過於拔高在線教育的作用,應該立足教育本質,從全面育人角度,加強每所學校的師資建設,這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縮小教育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