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由於各個地方自然以及人文環境的差異,不同地方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特色。

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飲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鮮明標誌。

一方面,甘肅可以說是一個有著多元文化的省份,同時,甘肅也是一個地域跨度很大的省份,自然環境是影響食物原料種類的重要因素,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甘肅的飲食原料種類豐富。這也就造就了甘肅飲食文化的多元化。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1王錄拉板糖製作技藝

王錄拉板糖,主要以小麥、玉米、糜子、穀子等為原料,製作工藝複雜,需要經過泡麥芽、泡米、加工混合、發酵、淋糖、熬糖等多道工序,使用器具多達二、三十種。拉板糖的製作因為受季節的約束,只能在寒冷的冬季進行,天氣稍暖就無法凝固。在製作時,對火候和衛生的要求也特別高。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2禮縣井鹽製作工藝

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由於井鹽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故而井、灶、筧中都需有各類專門工匠,如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鹽的有燒鹽匠,設滷筧的有筧山匠,安火筧、置火圈的有灶頭,運滷的有擔水匠,按照專業程度和不同工種取得工資;灶頭、山匠頗受井主重視,甚至山匠具有招工權,以利井灶生產的正常進行。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3河州黃酒釀造技藝

河州“五山池”黃酒酒色微黃,晶瑩透明,淡雅自然,酒味甜中帶酸,回味悠長,融綠色食品為一體,酒精濃度略高於啤酒,它不僅可以冷飲、又可以熱飲,亦可以在常溫下飲用。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4馬嶺黃酒釀造技藝

馬嶺黃酒,色澤鮮亮,猶如琥珀;味苦透甘,甜酸適中;澀辣俱有,香氣濃郁;醇和鮮爽,回味綿長。馬嶺黃酒不僅可口,而且具有舒筋活血、清心化淤、驅風散寒、養顏益膚的功效。黃酒要燒開喝,冷喝傷人。燒黃酒,用沙鍋子燒最好,可以保持酒不變味。喝馬嶺黃酒要小心,不能貪杯,貪杯會喝醉。黃酒醉人,一時難以醒過來。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5角弓咂杆酒釀製技藝

咂杆酒,隴南人稱為“罐罐酒”。在武都、宕昌、文縣等縣區都有釀造,製作方法大同小異,都是用青稞、高粱、燕麥、小麥、包穀等糧食,加入當地山泉水一起煮熟後拌入酒麴而成。煮好的酒醅發酵後不淋出酒,而是將“酒醅子”裝缸密封數月,飲用時挖出酒醅子裝入陶罐,置火塘煨煮,將“咂杆”(竹管或銅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驅寒,提神健胃。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6岷縣點心加工技藝

岷縣點心是甘肅省岷縣經典的傳統小吃。皮薄個大,份量足,加工原料豐富,生產工藝考究,百吃不厭,是難得的美食。點心餡裡增添新的原料,有綠紅絲、玫瑰糖、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金桔、胡麻油油、和各種香料,不僅大大提升了岷縣點心的口感,更加提升了岷縣點心觀感,使其達到了真正的好看又好吃,岷縣點心健康綠色食品。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7靜寧燒雞製作技藝

靜寧燒雞亦稱靜寧滷雞,是甘肅省靜寧縣一帶的特色傳統名菜,屬於甘肅菜。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絕,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人們形容“聞香千里外,味從雞肉來。”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8隴西臘肉製作技藝

隴西臘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餚,屬於甘肅菜。此菜歷史悠久,據記載,隴西臘肉醃製約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做法是將豬肉通過鹽、花椒、小茴香、姜皮、桂皮、大香等10多種佐料醃泡,後經太陽暴曬製作而成,口感獨特。隴西臘肉吃法有很多,最經典的是夾饃吃,但一定要在熱的時候吃,這樣口感最好。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甘肅篇

09蘭州牛肉麵製作技藝

蘭州牛肉麵,不僅具有牛肉爛軟,蘿蔔白淨,辣油紅豔,香菜翠綠,麵條柔韌、滑利爽口、湯汁、諸味和諧,香味撲鼻,誘人食慾等特點,而且麵條的種類較多,有寬達二指的"大寬"、寬一指的“二寬”、形如草葉的“韭葉”、細如絲線的“一窩絲”、呈三稜條狀的“蕎麥稜”等,還有“二細”、“三細”、“細”、“毛細”等,食客可隨愛好自行選擇。一碗剛好盛一根麵條,這麵條不僅光滑爽口、味道鮮美,而且外觀也很別緻。

目的及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目的只為信息共享,無其他目的;

備註: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處理,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