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辛弃疾(1140—1207),济南历城人,少年时曾和党怀英是同窗,二人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的命运,党得到的是坎卦,决定留在金朝发展,后来在金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人称“党承旨”;而辛得到的是离卦,于是决议南下。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激起北方民众反抗,纷纷揭竿而起。山东耿京起义后,实力迅速壮大,节制山东、河北等地数十万义军,自称天平军节度使,声势浩大。辛弃疾此时亦于家乡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义军投奔耿京,被委以军中掌书记一职。辛弃疾于是向耿京提出了南下归宋的建议,得到耿京的首肯,被耿京派往南方意欲与朝廷取得联系。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1162年,宋高宗赵构于建康(今南京)召见了辛弃疾,正式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召其南归,并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然而,辛弃疾在北返途中却意外听到了一个噩耗:叛徒张安国等人已将耿京杀害,投降了金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辛弃疾自觉无法再回朝复命,经商议后,他遂率领王世隆及马全福等50人趁金兵毫无防备之际径直杀入金军大营,将正在酣饮的叛徒张安国生擒,然后策马狂奔,一路南下,“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宋史·辛弃疾传》)这一年,辛弃疾仅仅23岁,这个年龄,他的偶像霍去病已经功成名就而去世,辛弃疾的表现虽不及他,但也是可圈可点,拥有了人生的一个完美开局。

凭借这次在义军中英勇而果敢的表现,辛弃疾名声大噪,“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表现出了宋高宗对辛弃疾的无比钦佩之情,随后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归正人”在南宋是身份极其尴尬的一类人,朝廷明里将其委以闲职,实际从根本上对这类人南下的动机表示怀疑,甚至是歧视的态度,辛弃疾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仕宦生涯的前期,怀着光复中原的一腔热血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广为传颂的抗金北伐主张,但朝廷对其反应冷淡,只是对其委任一些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辛弃疾一生为官多年,颇有政绩,诸如剿灭茶寇、建飞虎军、整顿福建治安等;但也屡遭弹劾,常年赋闲在家。其中的是非曲折,不再展开,一句话概而言之,他做官兢兢业业、手段非常了得;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或许会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宋史》中对辛弃疾屡次遭人弹劾,可能是因为“为尊者讳”的原因很少提及,只有他在遭到王蔺弹劾的时候言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结合其他的资料,辛弃疾屡遭弹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条:贪财、好色和嗜杀。罪名是罪名,但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辛弃疾在上饶建的带湖庄园——稼轩,据洪迈写的《稼轩记》记载:“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思是辛弃疾在带湖之滨买下了这一块地,用其中四成的面积建了100间房屋,又把左边的荒地开辟为田园,栽满水稻,居然绵延十支箭的射程之远。后来朱熹参观了他的稼轩之后也连连为之惊叹。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小时候都学过他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罢官居上饶期间,小时候只以为是描写的普通的农村生活场景,没想到他的庄园规模竟然如此之大,这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他竟然是这样一个土豪。

辛弃疾除了其妻范氏之外,从他的很多词作中我们还了解到他至少还有五六位侍妾。由此可见,辛弃疾在经济上一定是不为钱财所发愁的。除了他出任诸如安抚使之类的官职获得的正常收入之外,有没有灰色收入,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这也正是他屡遭弹劾的一个重要原因。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不过这样一位历史杰出人物,人们实在不愿将其与“贪官”二字牵连在一起,有人便做出了考证或猜测,认为其“灰色收入”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

1、他久为提刑官,在遇到不法奸诈之徒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压榨勒索;

2、他曾在江西提刑等任上,节制诸军,讨捕茶寇,以及组建飞虎军等,依靠军队走私经商。

不管是真是假,这些事都已经没人能说的清楚。至于他嗜杀的罪名,也是他在任上采取非常手段以迅速扭转治安而获得的。为此,他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罢官在家赋闲近20年。

辛弃疾除了会写诗词,还会上马打仗,他究竟还有多厉害?

无论如何,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北伐而呐喊,壮志未酬,现实硬是将这样一位马上安天下的将军逼成了一代词宗。他的词作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小编也不例外,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更是取了“栏杆拍遍”这个网名。他生平的最大的愿望是成为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人物:“金戈铁马”、“封狼居胥”、“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而现实确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是词坛之幸,但绝非其个人之幸,亦非国家之幸。这一切都不是出于他的本意,无力改变现实的他只能寄情于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最终在“杀贼!杀贼!”声中含恨辞世。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卒之日,家无余财,仅遗平生词、诗、奏议、杂著、书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