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在嘉定

哪里好玩,哪里好吃

也许你头头是道

几乎90%的嘉定本地人都不能够把它说完整

嘉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竟然有那么多

作为一个合格的嘉定人

关于文化的传承

你必须知道这些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着近50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创始人朱鹤,与其子朱缨、孙朱稚征,史称“嘉定三朱”。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竹刻的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插屏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嘉定竹刻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基本技法,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

徐行草编

徐行草编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作为一项精细的民间手工技艺,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今徐行镇澄桥一带的农民就开始选用野生黄草茎叶,揉搓晾晒之后作原料,编织拖鞋(俗称“蒲鞋”)。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徐行草编是嘉定最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有着明显的原创性和鲜明的地域性,徐行也因此有“草编之乡”的美誉。徐行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且饮誉中外。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徐行草编品种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是工艺制品,亦是自然环保产品。

上海道教音乐

上海道教音乐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定道教音乐是上海道教音乐的分支,源于宋代,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具有浓郁地域色彩。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道教音乐是斋醮活动时使用的音乐,主要在道观祠宇演奏,或日常生活中家有寿诞、喜庆、建房及丧葬、祭祖等活动时演奏。演奏乐器主要有唢呐、板、鼓、笛、笙、箫、二胡、琵琶等。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其影响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民族关系和农民运动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是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南翔小笼传承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南翔小笼味道鲜美、脍炙人口,是一份宝贵的美食文化遗产。南翔小笼每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每只加馅3钱,折褶14个以上,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解放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设南翔小笼馒头店,从此走出国门,南翔小笼馒头闻名中外。

马陆篾竹编织制作工艺

马陆篾竹编织制作工艺是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它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篾竹质地细密坚韧,削成的篾片可弯曲而不断。选用篾竹片编织的大多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还可编成具有工艺价值的花篮、玩具等,颇受人们喜爱。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由于马陆竹编工艺精湛,式样美观,图案造型富有民族特色,一度远销埃及、捷克、意大利、瑞典等国。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嘉定的江南丝竹音乐源于道教音乐和昆曲,盛行于清代乾隆时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江南丝竹音乐是民间音乐爱好者自愿结集的乐队,演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抒发和反映江南人民温柔优雅的性格和对家乡山清水秀景色的赞美。合奏时,每个乐器声部既有个性又相互协调。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江南丝竹盛行于苏南、浙西一带,而嘉定地区的江南丝竹以其自身的特色成为本地区的重要乐种之一。

安亭药斑布印染工艺

安亭药斑布印染工艺为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它诞生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创始者为安亭归氏,故安亭药斑布又称“归氏药斑布”。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药灰是药斑布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辅料,具有附着力强、干时不易脱落、清洗方便等特点。药斑布图案鲜艳亮丽,不仅防蛀、防霉,长期储存还不易褪色。

郁金香酒酿造工艺

郁金香酒酿造工艺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郁金香酒是嘉定名特产之一,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郁金香酒原为民间私酿,选用本地种植的上等白圆糯米和广郁金、当归、杜仲等二十多味珍贵中药配方酿制而成。酒质清香沉郁、栗色透明、醇厚甘甜,酒中清雅的药香醇厚芬芳。该酒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润气开胃、补肾强身、舒筋活血、通便去湿的独特功效。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1937年,郁金香酒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质奖。

小青龙舞龙会

小青龙舞龙会是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元宵节期间,嘉定人有举行舞龙活动的习俗。小青龙舞龙会由“东门之小青龙”改良而来,源于清末,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舞龙时间以夜晚为主,元宵夜,街巷张灯结彩,龙灯游街穿巷,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整个舞龙的地方被色彩绚丽的龙灯萦绕着,分外美丽,颇具年味。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江桥白切羊肉加工技艺

江桥白切羊肉加工技艺是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江桥地区水草丰盛,解放前当地居民几乎家家养羊,江桥因此还被称为“湖羊之乡”。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江桥白切羊肉的特点是形好、色美、肉嫩、食糯,加工技艺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四代传人朱冬明,传承了白切羊肉的烹制技艺,还开发了采用炒、烤、煎、煲、汤等不同手法烹调的羊肉菜肴。

鸿怡泰精茶制作技艺

鸿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艺是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鸿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于南宋,是目前沪上仅存的茶叶加工手工艺技能遗产瑰宝。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鸿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艺秉承“锡甑火蒸,旁置窍甑,以器贮液,以叶渍香,其花露尽矣。”提香谱诀,结合上海近代花草提香技技术,以拼、提、蒸、裹、扎、矸、解、检、包等工序,对传统叶茶进行提香精制。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鸿怡泰精茶手工制作技艺适合制作中国传统的各类花茶精茶,从其取香功能来分,可以分为桂香精茶、玫瑰精茶、菊香精茶、薄荷精茶、茉莉精茶等;也可以各种植物花香混搭;使用这一技艺,还可以制作浓香型茶。

石担石锁

石担石锁是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石担石锁,原本是村民用于强身健体的锻炼器械。民间玩转石担石锁的运动盛行于明清时期,以“武举之乡”徐行为中心,今南翔地区较活跃,已逐渐发展为体育竞技项目。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担石担的花式很多,有头花、肩花、腰花等。石锁是一长方形石块,凿有一个把手,练习者手持石锁举、接、掷、抓,以锻炼臂力。这个项目对环境等条件要求甚低,单练结伴均可。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石担石锁粗犷古朴又内涵丰富,充分展示了农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

茶担舞

茶担舞是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茶担舞是茶担职业者经创造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嘉定为江南水乡,民间常用彩船迎娶新娘,彩船抵达女家和返回男家水桥边,船上搭起跳板,茶担就手托茶盘在跳板上边走边跳舞,向迎亲宾客和新人献上茶水、点心,并接引新人下船、上岸。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舞蹈表现了敬老爱幼,相敬如宾的传统美德,也是嘉定民风和生活喜庆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嘉定的风俗习惯。

徐行风筝

徐行风筝制作起源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风筝样式大多含有吉祥祈福之意,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四季平安”等,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徐行风筝是嘉定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历代从事扎制风筝的艺人都是来自民间的平民百姓,徐行风筝将浓郁的乡土风情、流动的生活气息、柔美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荷花灯舞

荷花灯舞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是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荷花灯舞是一种道教职业者在祭典仪式上的祭祀性法事舞蹈,是道士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制作发展而成的宗教信仰舞蹈。它将唱、吟、表、舞融于一体,体现人们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传承人石季通

嘉定锡剧

嘉定锡剧是嘉定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锡剧团前身为“芳和林记”锡剧团,创建于1948年,创建人濮阳、汪和金、林月珍。作为嘉定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种,嘉定锡剧在众多的锡剧样式中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锡剧唱腔高亢、嘹亮,发声浑厚、遒劲,抒情流畅、圆润。嘉定锡剧除唱腔颇具特色外,兼以做功见长,吸收了中国京剧、昆剧中的武打动作,尤为精彩。

黄渡沪书

黄渡沪书是嘉定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它采用安亭镇黄渡地区人们喜爱和熟悉的语言讲故事,这种表演形式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上海郊区流传甚广。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黄渡沪书的创作和演讲在当地有着良好传统和坚实基础,老少市民参与面广、普及率高。

嘉定传统龙舟

嘉定传统龙舟赛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多在端午节举行,是嘉定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少大泽宽河,因而传统龙舟赛会不以竞速为主,重在展示龙舟的独特船型以及船上表演者的技巧。嘉定龙舟龙舟船型较短、船体较宽,有大青龙、小青龙、大黄龙、小黄龙、白龙、乌龙、绿龙、百子龙等八种。龙舟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打抬、蛇形、变速的比赛,也有锣鼓音乐、打击乐、江南丝竹的比赛,还有船头老大的各种特技表演,场面热闹、观者众多。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旧时,嘉定城内的汇龙潭是主要的龙舟表演地,另有南翔镇的“太平竞渡”被称为“槎溪十景”之一。嘉定的地理环境、河道的特殊状况等因素,形成了嘉定龙舟具有独特型态和制造技艺、独特的赛会方式和独特的竞技特点。

嘉定盆景(盆树)技艺

嘉定盆景(盆树)技艺是嘉定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制作技艺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明代朱小松、朱三松均是盆景高手。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盆景侧重于盆树栽培,以模仿著名画家的画意而闻名。盆景以盆树为主要栽培对象、通过剪扎纠型等手段,缀以小石、小巧模型,将山水美景浓缩与盆景,通过盆景展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嘉定传统游戏

嘉定传统游戏是嘉定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传统游戏起源很早,曾有近百种,如滚铁圈、弹珠子、弹弓、跳房子、打棱角等都是人们喜爱的游戏。人们通过各种游戏,动手动脑,互结友谊。

徐行蒸糕

徐行蒸糕是嘉定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徐行蒸糕是江南水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郊区乡村和集镇上普遍存在的年俗习惯。其历史悠久,可追朔至南宋时期。当地衙门为讨好皇上,把各乡镇最好的民间食品集中展示。最后选择了象征吉祥如意的米粉糕,将其做成圆形,呈上朝廷。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终日品尝山珍海味的皇帝一尝到如此香甜可口、韧劲十足又不沾牙不伤舌的好食品,顿时龙颜大悦,下旨将米粉糕作为过年的贡品,每年春节前进贡。自此以后,蒸糕在民间大为流传,一直流传于当代。民间也出现了好多蒸糕高手,为人们送去一份份过年的传统技艺和祝福。

古琴制作

古琴制作是嘉定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斫(zhuó)琴,就是古琴制作。历代文人不仅把弹琴作为修身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质、漆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完成一张琴需要通过选材、造型、槽腹、合琴、刮灰胎、打磨、定徽、髹漆、安足、上弦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完成。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随着古琴演奏技艺和演奏人员的减少,斫琴技艺也面临着消失,但它在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斫琴技艺科学、有序、准确、丰富地传承下来显得尤为重要。

嘉定捏作

嘉定捏作是嘉定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捏作”起源于人类文明之初,在出土的殷墟古建筑遗存中已有“捏作”制作工艺品,至明清已大规模运用。“捏作”集雕塑、绘画、泥塑于一身,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戗(qiàng)角、影壁、牌楼等部位上的一种传统装饰技艺。灵活运用在古建筑的相应部位,能起到整体提高古建筑艺术效果的作用。“捏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灰、砖瓦、稻草等,到了近现代,也采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用材,其色调主要有青、灰、黑、白等。其功用除美观之外,尚能体现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影响的部分功能。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嘉定地区的“捏作”主要分布在嘉定城区,南翔、马陆、安亭、方泰等区域。民国初期,王家在嘉定已颇有声望。解放以后,潘允星师从王家三子,得其传承,成为现存的当代江南“捏作”技艺的重要一支。目前,潘允星弟子秦通、顾华其等均已能独当一面。

土生土长的上海嘉定人,都不一定知道这些!

“捏作”的主要用途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走进历史,但它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等级制度、礼仪宗教、艺术欣赏等诸多领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价值。

在做整理这些的时候

发现很多自己也不知道

然而,嘉定

科技不断在发展

经济不断在前进

生活不断在变好

那么,嘉定的小伙伴们!

为了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嘉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