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出書、寫公眾號、辦網站,很難想象,這個如 KOL 般存在的人同時還是一家 RISC-V 公司的創始人。

胡振波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曾就職 Marvell 的 CPU 高級設計工程師、Synopsys ARC 系列處理器內核研發經理,面對在外人看來「枯燥又硬核」的處理器行業,胡振波卻笑著自稱「CPU Guy」。

由於一直身處 CPU 行業,外加對新事物的敏感度,2018 年胡振波乘著 RISC-V 的機遇,成立了國內首家提供專業 RISC-V 處理器 IP 和解決方案的公司。至今,成立時間並不長,芯來科技已推出 IP 核 100 系列、200 系列、300 系列、600 系列,預計明年推出 900 系列,涵蓋從低功耗到中高性能全系列嵌入處理器 IP 整條產品線。

「目前國內芯片公司有幾千家,但對於處理器內核這一芯片的心臟,ARM 和 x86 架構在處理器生態上處於壟斷地位,因此行業需要多些本土的處理器 IP 公司,為行業提供底層基礎芯片平臺。本著這個理念,芯來便是從 RISC-V 處理器 IP 作為切入點,充當這種基礎平臺的角色,為產業賦能,助力本土產業抓住國產處理器內核逆襲的 『最後一次機會』」胡振波這樣說道。

撰文 | 凡雪

提到半導體行業,「枯燥」、「硬核」、「理工男」恐怕是關聯性最強的詞語,而芯來科技創始人胡振波卻是一個「另類」理工男,外人眼裡「又苦又累」的行業,胡振波卻樂在其中,除了自封為「CPU Guy」,寫書,推公眾號、辦網站,胡振波一樣沒落。

除此之外,胡振波還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專業 RISC-V 處理器 IP 和解決方案公司,目前已推出從低功耗到高性能全系列嵌入處理器 IP 系列產品,具備高性能、低功耗和易使用的特點,是首家實現多款 RISC-V 芯片量產的本土企業。

1 CPU Guy 胡振波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在芯來科技創始人胡振波身上有很多「第一」的標籤,作為國內 RISC-V 社區技術領袖之一,完成國內第一顆 RISC-V 開源處理器核蜂鳥 E203 的開發,組建了國內第一家商用 RISC-V 處理器核公司芯來科技,同時出版了國內第一本 RISC-V 處理器設計書籍《手把手教你設計 CPU——RISC-V 處理器篇》。

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胡振波曾在 Marvell 擔任 CPU 高級設計工程師、Synopsys ARC 系列處理器內核研發經理,自稱「CPU Guy」的胡振波對這個專業有一種執著的感情。

CPU 內核是芯片的心臟,是軟件能夠在硬件上運行的基礎。但國內真正掌握 CPU 內核開發技術的人很少,即使有也通常存在於體制內,例如龍芯、飛騰、申威等。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是,ARM 和 x86 架構已形成擁有絕對影響力的生態,體制外的商業公司自研處理器投入產出比低,如果是自研的是非 ARM 和 x86 架構的處理器還要揹負高昂的生態建設成本,因此自研不如買。

國內企業能夠掌握處理器核心技術的公司屈指可數,這種核心技術缺位本質進一步鞏固了 ARM 和 x86 架構的市場地位。「國產芯」進入一個「死結」狀態。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2010 年,David Patterson 帶領的加州伯克利分校團隊開發出 RISC-V 架構,該架構是基於精簡指令集原則的開源 CPU 指令集架構,可以自由地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 RISC-V 芯片和軟件,以更低的成本、更靈活自主的方式進行定製化芯片。2015 年該架構正式開始由國際基金會維護,經過短短 5 年,便迅速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超過 360 家會員,其中包括谷歌,西部數據,三星,谷歌,華為等國際國內大廠。

指令集架構第一次擺脫了歸屬某家公司的私產的命運,成為一種國際標準。由於不再是某一家公司揹負生態建設,基於 RISC-V 的生態會比以往的 CPU 指令集架構更加活躍和健壯。

「它很有可能是中國處理器產業最後一次機會」,胡振波這樣形容 RISC-V 的問世。

從主機時代到 PC 時代,成就了 Intel 這家 CPU 芯片公司;從 PC 到移動時代,成就了 ARM 從事 CPU IP 業務的公司;而從移動時代往 AIoT 時代,RISC-V 則是以一種標準的形式出現。本質是隨著不同時代的需求,計算形態發生改變,處理器越做越薄,越做越開放,在這種變革的時候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但一旦在這種開放環境下的市場格局一旦形成,這種機會就會喪失,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 RISC-V 所帶來的這次機會。

帶著這樣的願景,2018 年,芯來科技團隊首先在武漢光谷成立,隨後在北京、上海、西安設立公司,成立時間雖不長,芯來科技卻備受青睞——獲得芯原、晶晨和兆易創新等國內領先 IC 設計公司投資或合作,目前已完成 Pre-A 輪融資,團隊實力不斷增強。

目前芯來已經推出 100 系列、200 系列、300 系列、600 系列,預計明年推出 900 系列,到明年年中,將全面覆蓋從超低功耗到高性能的產品線,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芯來 IP 核產品線

N100 系列適合傳統的 8 位或 16 位內核升級需求,廣泛應用於模混合、IOT 或其他超低功耗場景。

N200 系列 32 位超低功耗 RISC-V 處理器,為物聯網 IOT 終端設備的感知,連接,控制以及輕量級智能應用而設計,適合替代傳統的 8051 與 ARM Cortex-M 系列內核。

據悉,N200 系列已經過量產驗證,以商用 RISC-V 處理器內核 IP 形式推向全行業。

N300 系列 32 位超低功耗 RISC-V 處理器,面向機制能效比且需要 DSP,FPU 特性的場景而設計。

此外,芯來還嘗試將傳統的處理器 IP 授權業務將轉向技術服務模式,發佈「IoT 隨芯包」,內包含芯來科技 N100、N200、N300 系列內任意處理器 IP 及可選特性(擴展、DSP、浮點)。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IoT 隨芯包

據胡振波介紹,以嵌入式領域為切入點,芯來科技提供 RISC-V 處理器內核 IP、軟件工具鏈的綜合解決方案,目前已有超過 100 家客戶進行了評估或授權。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合作企業代表

MCU 市場是芯來非常重視的市場,國內這個市場兆易創新是標杆性企業,因此芯來聯合兆易創新推出全球首個基於 RISC-V 內核的 GD32V 系列 32 位量產通用 MCU 產品——GD32VF103 系列,對標 ARM 架構的 GD32F103,經過兆易創新實測同樣頻率下性能可以提升 15%,而動態電流可以降低 50%, 靜態電流可以降低 25%,RISC-V 由於其開放性可以針對不同領域 MCU 對微架構進行優化,使其功能,能效比等充分發揮出來。

「我們主要提供基於 RISC-V 的 IP 解決方案,包括標準 IP、定製 IP 授權。因為 RISC-V 只是指令集架構,RISC-V 架構本身是免費的,但是將 RISC-V 標準實現為微架構後,微架構表現形式是 IP,IP 可以開源免費也可以商業收費,我們都提供」,胡振波解釋道。

2 通用 VS 專用MCU的不同機遇

2019 年 8 月 22 日,半導體供應商兆易創新攜手芯來科技在行業內率先將 RISC-V 引入通用微控制器(MCU)領域,推出全球首個基於 RISC-V 內核的 GD32V 系列 32 位量產通用 MCU 產品,提供從芯片到程序代碼庫、開發套件、設計方案等完整工具鏈支持並持續打造 RISC-V 開發生態。

「MCU 是兆易創新的主要產品線之一,在通用 MCU 領域,ARM 建立了絕對影響力的生態,除了 ARM 之外的所有架構都陸續退出或者消亡,而 RISC-V 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打通通用市場,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事件」,胡振波說道。

MCU 又叫微控制器,是把 CPU、RAM、ROM、定時計數器和多種 I/O 接口,集成於一顆芯片的芯片級計算機。作為嵌入式設備的核心部件,MCU 在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控制有廣泛應用,據 IC Insights 預測,2019 年全球 MCU 芯片出貨量為 269 億顆,到 2023 年該數字將增加到 382 億顆,屆時 MCU 芯片銷售額預計可達 213 億美元。

MCU 分為通用 MCU、專用 MCU。通用 MCU 市場比較成熟,同時生態壁壘也相對較高,32 位 MCU 市場過去基本被 ARM 架構壟斷。而專用市場 MCU 是個泛化的概念,基本上需要程序控制,有輸入,輸出,外設的地方都算一個專用 MCU,因此從絕對數量來講,通用 MCU 的體量沒有專用大;但專用 MCU 是專門用在某個特定領域,話語權掌握在場景方,往往需要根據場景方定製專門技術,此外,專用芯片的表現形式更為敏捷、更低成本、更具差異化,由於生態壁壘相對不高,所以未來定製 MCU 趨勢會向好。

雖說專用 MCU 從市場的角度是 RISC-V 比較適合切入的地方,但 RISC-V 如果想挑戰 ARM 的地位則通用 MCU 領域是不能迴避的,通用領域最大的挑戰便是生態壁壘高,但這個壁壘不是來自於技術,是人。

胡振波解釋道,首先,通用 MCU 不僅僅侷限於專業領域,它的受眾面要廣一些;其次要讓用戶熟悉 RISC-V,解決人的習慣可能需要 1~2 年,因此需要目光長遠一些,未來基於 RISC-V 的通用 MCU 是一個巨大市場,為此,芯來專門設立相關 MCU 的網站——www.riscv-mcu.com,網站上將會提供豐富的案例,使用的教程等。

而在專用 MCU 領域,我們也看到了新變量。

2018 年 9 月,阿里巴巴宣佈合併中天微、達摩院團隊,成立平頭哥半導體芯片公司。中天微成立於 2001 年,旨在發展 32 位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 CPU、以芯片架構授權為核心業務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成立至今,平頭哥已發佈基於 RISC-V 的處理器 IP Core 玄鐵 910、SoC 芯片平臺「無劍」和含光 800 芯片,今年 10 月,平頭哥開源低功耗微控制芯片(MCU)設計平臺,提供快速集成、快速驗證,減少基礎模塊開發成本等服務。

在通用 MCU 領域裡,ARM 架構生態壁壘很高,但是由於採用的是架構授權,這就造成很多廠商產品同質化明顯,導致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弱,而 RISC-V 作為一個開源的架構,各個廠商可以在架構基礎上做自己特定的設計,以實現自身差異化定製,據 GSMA 預測,2025 年全球物聯網設備聯網數量將達到 252 億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場景不斷碎片化、垂直化,這些將勢必推動定製化芯片需求增長。

MCU 市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國內 MCU 市場 2011~2016 年的年複合增長率接近 10%,但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 MCU 企業產值僅佔各自市場的 10%。物聯網的興起、國內晶圓廠的不斷成熟和國家大基金的支持催生了不少 MCU 的初創企業,但想打破國外巨頭壟斷局面難度很大。

國外 MCU 大公司通過多年在基於 ARM 的 MCU 生態上的不斷投入和整合,而國內 MCU 公司往往是以追隨者的形式進入到市場的,要打破這個局面則需要國內 MCU 公司逐漸加強在生態建設上的投入,只有建立新的 MCU 生態,比如說基於 RISC-V 的生態上,才能打破原有的格局。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最多的方案公司,我們有成為生態領導者的基礎。

3 「RISC-V 是一個形容詞,是一個舞臺」

眾所周知,RISC-V 以其開放性,自誕生便得到了諸多關注和青睞。並得到了幾乎全球超過 360 家知名半導體和互聯網等科技企業的支持。據瞭解,全球第一大硬盤廠商西部數據已宣佈把每年各類存儲產品中嵌入的 10 億個處理器核換成 RISC-V;Google 利用 RISC-V 來實現主板控制模塊;NVidia 也將在 GPU 上引入 RISC-V;印度政府也正在大力資助基於 RISC-V 的處理器項目,使 RISC-V 成為印度的事實國家指令集。

根據 Tractica 的預測,基於 RISC-V 的 IP 和軟件工具的全球收入將在 2025 年增加到 11 億美元,高於 2018 年的 5200 萬美元。

出書、做公眾號、辦網站……「另類」理工男的造「芯」之路

RISC-V 發展概況

從全世界來看,RISC-V 非常火爆,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傳統公司,切入點都不一樣,RISC-V 是一個標準,可以用來設計處理器 IP, 研發芯片,也可以做基於芯片模組產品,而芯來科技則是國內最早從基礎 IP 切入的公司。

「因此 RISC-V 是一個形容詞,這個標準充當一個舞臺。公司的切入點不一樣,運作方式、商業模式都不一樣,側重產品與側重平臺生態公司的導向也不一致」胡振波說道。

RISC-V 的開放性和部分基於 RISC-V 的開源硬件項目讓各大企業嚐到架構開源的「甜頭」,硬件開源逐漸成為熱門話題,但在胡振波看來,硬件開源仍處於早期階段,因為這關乎產業形態。

相比硬件開源的躑躅不前,軟件端開源節奏顯然更快,軟件端的軟件算法,軟件工具等都在開源化,由於軟件可以隨時更改「打補丁」,社區活躍度較高,所以用戶的閉源與開源天平會迅速向後者傾斜。

然而,硬件開源在產業鏈端卻面臨很大矛盾——由於製作一顆芯片的生產線非常複雜,大約會涉及到五十個行業、2000-5000 個工序,其中核心硬件的電路、IP 代碼等在成本構成裡只佔 20% 左右,而後期製造、時間成本可能佔到 80%-90%。因此,在硬件領域,商業芯片公司都比較傾向於成熟的閉源產品,因為試錯成本太高,希望選擇有服務跟質量保證的供應方。

「所以目前來看,芯片仍是一個重資產、試錯成本非常高的產業,只要這個行業本質不變,那麼公司、使用者的謹慎性相當一段時間會保持不變,如果說哪天做一顆芯片,就像寫代碼上傳打補丁一樣,那硬件開源自然也不成問題,立即就會實現了」,胡振波調侃道。

由於芯片投入大、門檻高、週期長、知識產權複雜,所以開源芯片發展極為緩慢,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並沒有完全意義的開源芯片存在,基本上都是以開源 IP 的形式出現。

雖有客觀限制在前,但這也將 AI 芯片曾面臨的質疑推向 RISC-V——僅提供基礎核 IP 是否能具有核心競爭力

在胡振波看來,這是一個在短時間無法下定論的問題。首先,AI 本身是一個場景驅動的市場,話語權也是掌握在場景方上的,其次,RISC-V 與 AI 在技術本質上是不同的,AI 是一個依賴應用,依賴特點算法的泛性技術,沒有標準件,差異化也特別明顯,此時 IP 的定義也變得非常困難。但是由於 RISC-V 處理器 IP 是由於其通用性,類似一個標準件,是一個「車輪子」,每家公司自己生產顯然不經濟,況且缺乏差異化,公司自身也沒有動力重複做,所以市場上 99% 的公司都需要提供標準件服務的公司。

但如果將 RISC-V 放到產業的角色來看,本身 RISC-V 是一個標準件,但是標準件的應用形式和場景卻很複雜——就像「車輪子」可能僅僅存在尺寸大小的區別,但是車會很不一樣。所以 IoT 芯片本身是一個場景驅動的市場,IoT 芯片本身差異化的定製化是一個大趨勢。因此,基於市場的容量,市場的特點和需求,RISC-V 處理器 IP 這樣標準件 IP 外加一些差異化的定製需求,是能夠構成核心競爭力的。

4 RISC-V 行業,慢慢來,比較快

據 SiFive 首席執行官 Naveed Sherwani 預測,兩年之後 RISC-V 就會進軍手機市場,與高通、蘋果、三星、聯發科等 ARM 公司爭搶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5 年後 RISC-V 指令的處理器有可能會進軍服務器市場。

在胡振波看來,由於 RISC-V 是一個標準,是一個舞臺,所以未來 RISC-V 技術興起是必然的,而且一定會在主流架構中佔有一席之地。

反之,如果技術開源由一家商業公司主推,結果很有可能不了了之,例如 MIPS,由於 MIPS 和 RISC-V 架構相差不大,因此 MIPS 一直被視為 RISC-V 在 AI 時代強有力的競爭者,但此前 Wave 公司宣佈終止 MIPS 開源計劃,無疑讓這場較量暫時「中場休息」。

「「國產芯」死結問題是擺在我國集成電路從業者面前的「絆腳石」。未來國家要想實現芯片自主可控,必須擺脫對 ARM、X86 架構的依賴,正如胡振波所言,RISC-V 架構或許真的是中國處理器產業最後一次機會,因此必須抓住。

目前芯來的定位是一家 RISC-V 處理器 IP 和解決方案公司,計劃這 2-3 年聚焦基礎 IP,到明年年中形成完整的產品線,為客戶提供優質無縫的技術服務。同時,芯來也會聯合生態合作伙伴針對開發者生產通用型的生態測試芯片,不斷加強生態的建設。未來,芯來將依據領域,針對系統或終端公司客戶,形成更加敏捷的芯片定製化平臺,這是芯來第二階段想做的事情。

RISC-V 生態依然和 ARM 比有差距,生態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芯來先從基礎 IP 服務做起,逐漸向解決方案平臺過渡,畢竟慢慢來,比較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