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想吃烤山藥”,他把網絡熱詞寫在防護服上,一頭扎進隔離病房

“想吃烤山藥”,他把網絡熱詞寫在防護服上,一頭扎進隔離病房

長沙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黃康是一名有著 10 餘年重症醫學工作經驗的 " 老兵 "。在別人看來,重症監護室是特殊、神秘、令人生畏的地方,而在黃康看來,那是他與死神作戰、為患者贏得生命的主戰場。

" 十八般武藝 " 在身,當仁不讓

" 黃康,立即做好準備,同裝備好呼吸機的救護車趕往救治中心開展救治工作 ",剛剛查完房準備下一步治療計劃的黃康接到了醫院領導的電話,他被選拔為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第一梯隊隊員。此時是 1 月 19 日 9 點 30 分,距離 1 月 21 日凌晨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長沙市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一天半的時間。

黃康是重症醫學科的骨幹力量,主攻重症循環方向,擅長血流動力學監測及治療,是湖南省重症超聲組成員,紮根重症醫學十餘年。PAC、picco、重症超聲、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動靜脈置管、血液淨化、床旁纖支鏡、床旁胃鏡等等,十八般武藝,他樣樣精通,科室裡有難度的操作只要 " 康哥 " 在就不怕。所以醫院領導和救治中心病區負責人周志國在第一時間想到了黃康。

重症醫學就是與死亡進行時間賽跑,黃康曾經為了穩定危重患者病情,扎守床頭進行精準治療長達 6 小時以上直到患者轉危為安。重症患者在其他科室病情惡化加重時,他會診接收二話不說,立刻協助搶救和組織轉運,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他身上有一股鑽研刻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事和患者家屬對他倍加信任,出現問題經常第一時間就找到黃康,即使他不當班,很多危重患者的家屬也迫切希望黃康擔任主管醫生。他就是這樣一個靠譜的人。

黃康在電話裡簡短地跟家人交代:" 這段時間媽媽就拜託你們照顧了,我會平安回來的。" 他沒來得及當面跟家人告別,就隨著救護車進入了救治中心。黃康是家中的獨子,母親今年 65 歲,妻子在疫情嚴重的武漢工作、暫時不能離城。他把媽媽安排好後,第一時間趕到了長沙 " 小湯山 ",開始收治第四病室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重症醫學的 " 排頭兵 "

黃康進入隔離病房的第一天,收治的病例病情惡化。當時,這名患者還未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診為新冠患者。黃康來到患者身邊,認真詢問、仔細檢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綜合進行病情評估,與呼吸科專家一起制訂了重型患者的診療方案,積極開展科學有效的救治,使第一位重型患者順利轉危為安,為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治療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連續作戰,黃康和所有一線人員一樣,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一班下來幾乎全身溼透。尤其是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有創治療,對於醫務人員來說更是一種挑戰和考驗。他們必須戴上防護鏡和笨重的正壓頭罩,做好三級防護,再精準地進行動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及支氣管鏡等高風險操作。

新冠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危重病人的傳染性特別強。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支氣管肺泡灌洗等操作,會導致氣道分泌物的氣溶膠或飛沫散落傳播,醫護人員感染風險高出平常 6 倍多。2 月 15 日凌晨三點,一位重症患者病情惡化需要緊急進行氣管插管,而此時的隔離病房中只剩下一個防護正壓頭罩了。黃康讓同事們離開,自己戴上頭罩,一人熟練地為患者進行給氧、麻醉誘導、氣管插管、上呼吸機、支氣管肺泡灌洗等治療,在確認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後,才走出隔離病房稍作休息。

隨著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數量增多,隔離重症病房的醫護力量也不斷增強。作為最早到達隔離病房的重症醫學科醫生,黃康把重症醫學的理念和自己積累的臨床經驗結合起來,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來的戰友們。詳細地講解了在治療過程中如何通過床旁超聲對患者容量狀態進行評估,做到精細化管理;親手示範如何優化呼吸治療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狀,不斷降低氣管插管率。但是,在進行高風險操作時,黃康又總是對戰友們說:" 我經常鍛鍊,身體強壯,經驗豐富,讓我來吧。"

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他擔負起了多次培訓任務,在傳授經驗的同時,還不厭其煩地提醒戰友們要加強自身防護、規範進行操作,反覆叮囑大家要加強營養,多多休息,種種安慰。隔離重症病房的老兵帶著新兵,一起衝鋒在最前線為更多的患者帶來了希望和生機。

貼近病痛,卻溫暖備至

重症醫學科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和死神搏鬥,見慣了生死。可黃康卻說,越貼近患者的痛苦,越覺得遇到的不僅是人的 " 病 ",更是病的 " 人 ",人的眼淚,人的微笑,人的故事,人的心!他用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溫暖的愛心托住他遇到的每一位患者。

" 想吃烤山藥 " 這是黃康防護服背後的代號,他和同事們將 " 雙擊麼麼噠 "" 這條街最靚 " 等 " 網紅詞 " 寫在防護服上,讓原本緊張的氛圍,因為這些代號變成輕鬆一刻,患者情緒好了,醫護人員的身心也隨之舒緩。

隔離病房中有一位 60 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部感染情況比較嚴重,入院後一直需要高流量氧療,稍微一活動就會感覺胸悶氣促。經過一週的精心治療和護理,病情逐漸好轉。為了增加患者肺通氣,黃康建議張阿姨可適當進行肺部功能恢復訓練,張阿姨卻不敢下床,怕自己又呼吸困難。

當班的護士也滿心擔憂,這是一項有執行難度的醫囑,身著防護服行動不便,扶患者也怕出現閃失。

" 不怕,有我在!" 黃康一邊說,一邊伸出雙手。擔心阿姨受涼,黃康彎下腰麻利地給她再加穿一套棉衣棉褲。半小時後,黃康又將阿姨扶上床,陪她聊了一會兒,確認病情穩定後,才放心離開。對於隔離病區而言,這種操作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但是對於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康復這是有利的,黃康願意克服困難去付出、去關懷。

見證過生命的複雜和來之不易,黃康更加珍惜每一次救治的機會,因此他總是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對待每一位重症患者。他說,看到患者轉危為安,成功得到救治,就是他行醫的價值所在。

通訊員楊玲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