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問: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一、為什麼雛鴨前五天死亡多?


商品肉鴨育雛前期死亡主要是指育雛第一週的死亡。肉雛鴨生命中第一週十分重要,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牽扯苗源的質量鑑定、運輸責任、飼養管理計劃調整、養殖效益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孵化場、養殖場都十分重視第一週的死亡率參數。搞清楚導致肉鴨前期死亡的原因在實際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1、苗弱:種鴨感染疾病或孵化室感染是導致苗弱的主要原因。另外種鴨缺乏營養也會導致苗弱。常見病源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鴨疫李默氏桿菌、流感病毒、呼腸孤病毒等。此類弱苗表現為:腿部發暗,腹部鼓脹發硬,黑臍,氣囊炎,腸胃空虛,卵黃吸收不良等。

2、苗小:種鴨開產前期的種蛋,蛋重小,孵化出的鴨苗體重小,生活力弱,前三天死亡率高。

3、飼養管理水平低。主要是由於育雛溫度低、不均衡,密度大,聚堆、擠壓,缺水等原因導致的。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a冷應激導致。死亡雛鴨皮膚皺縮,弱小,腸道後部,尤其盲腸中有水氣(腸道和盲腸內物質成水狀和氣態)。.

b熱應激導致。俗稱“出汗”“悶鴨”。死亡雛鴨羽毛溼亂,嗉囊和腸道上部有水氣;糞便較稀且出現粘肛現象。

c煤氣中毒。雛鴨大片均衡死亡,死鴨群中間或精神不振、頻死活鴨。

二、雛鴨採食量偏低是什麼原因?


肉鴨採食量的準確測定是肉鴨飼養管理工作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準確掌握肉鴨每天採食量的高低快慢,便於管理者掌控鴨群,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1、鴨苗自身的原因。如小苗;苗源不純等。

2、飼養管理因素。溫度低,不均衡;缺水;密度大等因素導致雛鴨“老了口”,消化道發育不良,採食不旺盛,採食量低於正常數據。

3、疾病因素。“大舌病”前期感染或“大舌病”疫苗免疫不當;苗源帶毒等。

4、飼料因素。雜粕多,粉料多,適口性差;黴菌毒素超標等。

三、如何減少後期大鴨的死亡?


大鴨後期死亡率高低在肉鴨整個飼養週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是檢驗飼養管理者前期飼管水平和肉鴨養殖效益的標誌性參數。如何控制大鴨的後期死亡呢?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1、30天左右的藥物設計是關鍵。腸炎藥+呼吸道藥。

2、呼吸道病的預防是重中之重。呼吸道病的預防不在於藥物,在於飼養管理細節。

3、嚴禁30天后使用毒性較大的藥物,如痢菌淨,喹乙醇,喹烯酮,金剛烷胺等毒性較大的藥物。或大劑量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

4、嚴格控料,防止飼料黴變。

5、多用保肝護腎的藥物,減輕肝腎負擔。如電解多維,健力素,微生態製劑等。

四、有的鴨場鴨肝炎、漿膜炎病為什麼批批發生?


在長時間的肉鴨養殖服務工作中,往往見到有的養殖場肉鴨傳染性肝炎,漿膜炎病批批發生,對此養殖場主亦習以為常了。但這增加了養鴨場疫病防控費用,降低了養殖效益,挫傷了養殖積極性。更嚴重的是,養殖場為了控制這些常見病,多方尋找一些“特效藥”,“好藥”來使用,而那些所謂的“特效藥”往往都是一些國家明令禁止食品動物使用的違法藥物。這些違禁藥物的亂用無疑為冷藏廠控制無藥殘鴨源提高了難度,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因此控制這些疾病不應把希望放在“好藥”上。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1、養殖環境汙染,病源循環感染致病。鴨肝、漿膜炎病源能垂直、水平傳播,抵抗力特別強,環境中不易清除,往往在鴨場中循環感染而致病。

2、鴨場預防技術不過關,存在僥倖心裡。有的是抗體質量問題,有的是藥物敏感性問題,有的是預防不徹底(藥物劑量不夠)問題導致的。

3、飼養管理粗放導致。溫、溼、氣、料、水等管理失誤,應激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激發鴨肝、漿膜炎。

4、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導致。


養好鴨,需要關注養殖過程中這些常見的問題


根據養殖的飼養人員來說,我們每天的記錄和細心是必不可少的!

問: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點擊關注 關注或私信我,回覆“在”,獲取終身養殖管理技術指導,

用易懂的語言,一線的養殖管理技術,為您分享更多養殖知識,祝您養殖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