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揭開巴拿馬運河被美國控制百年之謎

日前,巴拿馬前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出席了在中國揚州舉辦的“2019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暨世界運河大會”,他來到揚州,深切感受到了京杭大運河以及長江在這座城市當中的地理位置以及發揮的作用,也讓他聯想到巴拿馬運河對自己國家的重要意義。他說,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而巴拿馬運河,卻連接亞洲、美洲、歐洲等,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貿易通道。

揭開巴拿馬運河被美國控制百年之謎

然而,百年以來,巴拿馬運河區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後花園。美國不僅擁有巴拿馬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而且還可以駐軍,儼然一幅“國中國”的狀態。直到1999年,經過漫長的談判,巴拿馬政府才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控制權。但由於戰略位置重要,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一直被美國所把持。那麼,巴拿馬運河究竟是如何誕生,又如何被美國控制的呢?

眾所周知,巴拿馬是個面積很小、人口很少的國家,但卻擁有著一條世界聞名的運河,即巴拿馬運河,它是一條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生命線,是世界上最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工水道之一,也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國家,它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世界橋樑"。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寬150米至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船舶通過運河一般需要9個小時,可以通航76000噸級的輪船。

在全球貿易的80%仍靠海運完成的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巴拿馬運河的變遷,更顯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巴拿馬運河開通100週年後,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這都意味著對舊的海權格局提出挑戰。

西班牙最早提出開鑿運河設想

說起巴拿馬運河的異常曲折的歷史,不能不提到法國、美國、英國、哥倫比亞等列強,他們深深懂得誰拿到了運河控制權,誰就扼住了運河連接地區的咽喉。因為,在這些具有重要經濟戰略意義的運河當中,有兩大運河被並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捷徑,一個是蘇伊士運河,另一個是巴拿馬運河。

蘇伊士運河是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巴拿馬運河是世界橋樑,位於埃及東北部,由於聯繫亞非歐三大洲,並溝通印度洋及大西洋,所以它的開通,能使歐洲及地中海各國不必繞道好望角就能到達印度洋,大大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程。

而巴拿馬運河,位於南、北美洲的交界線,它的存在大大縮短了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間的航運距離,使來往的船隻不必再經使麥哲倫海峽,就能用最短的時間抵達目的地。

不管從經濟貿易還是軍事價值上看,它都是一條必不可少的國際航道。經濟方面,它不僅縮短了通航時間,還節省了運輸成本,降低了航運風險,增加了貿易利益。

軍事方面,它能讓軍隊快速往返東西兩岸,二戰時期的美國就是巧妙利用這一點去擴張艦隊的,所以它也是一條重要的海上軍事戰略要道。正是因為其地理的特殊性及軍事戰略的重要性,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才會成為列強之間的逐鹿。

首先應該說,是稱霸拉丁美洲的殖民帝國西班牙發現了地峽,最早提出了開鑿運河設想。當時的西班牙探險家巴斯蒂達,為了將美洲大陸畫進世界地圖裡,自掏腰包尋了兩艘帆船前往新大陸探險,結果就在南、北美洲的連接處發現了巴拿馬地峽。

巴拿馬地峽曝光後,西班牙軍官巴爾沃亞便前往該地建立殖民地。他在翻越地峽最高峰時,偶然發現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竟只隔著地峽彼此相望,所以便提出了開鑿中美洲運河(巴拿馬運河)的設想。

西班牙的運河開鑿過程可以說是幾經波折。因為他們在確認完巴拿馬地峽,就是開鑿中美洲運河的最佳地點後,發現以當時的技術能力並不能解決海洋潮汐、陸地海拔等問題。

再加上資金、人力以及時間成本,都是西班牙皇室不能負荷的。所以他們只是草草開了個頭,修築了穿越地峽的石板驛道,而沒有將“人工水道”付諸實際行動。

之後,運河計劃還遭到了質疑。有人認為它會給別國帶來利益,間接為葡、法等國家開通拉美的便利之門,所以提出反對意見。當時的統治者出於對反對意見的考慮,終止了這項工程的推進。

雖然在18世紀末時,西班牙又重新提起了運河計劃,但這次卻沒有趕上好時機,因為他們遇上了拉丁美洲爆發獨立戰爭。

西班牙皇室在奴役美洲殖民地期間,早就沒有了繼續擴張的野心,他們把精力全都放在剝削打壓拉美民族身上,不僅壓榨掠奪其財富,還實施壟斷貿易,使整個拉美的經濟受到嚴重損害。

長期積累下來的磨難,滋生出拉美對民族自由的嚮往。所以當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拉美受其影響萌發出民族獨立意識,再加之美國的獨立給了很大的動力,所以便全面爆發了獨立運動。

巴拿馬就是在這一時期,擺脫了西班牙統治,並加入大哥倫比亞聯邦的。而西班牙的運河計劃,也只能隨著巴拿馬的脫離而流產。

法國最先奪得運河開鑿權

雖然說開鑿運河的設想是西班牙提出的,但將這一設想付諸實際行動的,卻是首個奪得開鑿權的法國。

在法國著名外交官費爾南德·雷賽布領導下,法國洋際運河公司經過數年的準備,制定了8套施工方案,最後定於1883年2月,正式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整個工程由雷賽布本人親自主持,這使歐洲的投資者深懷信心。雷賽布是職業外交家,1825年以來,歷任駐里斯本副領事助理、亞歷山大領事、開羅領事、巴塞羅那總領事,最後升至駐馬德里公使,因為曾在埃及、突尼斯長期工作,雷賽布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相當高的威信。

1854年,埃及總督賽義德帕夏授權雷賽布開鑿蘇伊士運河,雷賽布詳細研究了拿破崙遠征埃及期間,法國工程師勒佩爾對蘇伊士地峽的考察報告,定下了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開闢直接通道的施工方案。由於準備充分、資金到位,運河的工程進展順利,1859年4月25日動工,到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就正式通航了。蘇伊士運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賽布的聲譽達到頂峰,他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得到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和印度星形勳章,英國皇室授予他倫敦榮譽市民稱號。往昔的成功令雷賽布十分陶醉,他機械地照搬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成功經驗,而對巴拿馬的特殊地形估計不足,在沒有詳細調研的基礎上草率地制定了施工方案,結果釀成了一場災難。

巴拿馬地峽是熱帶雨林氣候,潮溼悶熱、叢林密佈、交通閉塞、地形複雜,基礎設施落後,缺乏起碼的施工條件,當來自55個國家的4萬施工大軍進駐之後,人們才發現那裡簡直是一個人間地獄:參天的密林中毒蟲遍佈,令人難以容忍,炎熱的天氣使可怕的疫病蔓延開來,奪走了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命,在加通水閘附近的希望之山上,林立的墓碑令人不寒而慄。

比炎熱氣候和惡劣環境更可怕的是人為的失誤,起初,雷賽布照搬蘇伊士運河的經驗,認為可以利用巴拿馬地峽眾多的湖泊修建一條海平式運河,誰知施工四年之後,傲慢的法國人才發現巴拿馬地峽臨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低出20多釐米,根本無法修建海平式運河,這個過遲的發現給法國洋際運河公司以致命的打擊。

最令雷賽布煩心的還有美國人的拆臺,運河的設計走向與美國人經營的巴拿馬鐵路平行,這主要是為了便於運輸物資,但美國人根本不予配合。鐵路部門對運河物資的配送百般設障,消極對待,最後逼得法國運河公司不得不以255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這條僅值750萬美元的鐵路,但留用的美國員工繼續搗亂,破壞怠工,致使鐵路根本無法正常運營。

最後,法國運河公司在經營管理上也出現了問題,以雷賽布為首的高管層在工程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卻大肆侵吞公開發行的運河股票資金;為掩蓋真相,繼續增發債券,公司動用大筆金錢賄賂官員,法國政府先後有150名部長和議員接受了賄賂,然而紙包不住火,到1889年,法國洋際運河公司山窮水盡,不得不宣告破產,雷賽布本人也上了法庭。

1894年9月,為了收拾這個爛攤子,法國政府牽頭另組了一家公司,接手運河工程,決定將原來的海平式運河改成水閘提升式運河,但是由於雷賽布的工程僅完成了三分之一,預算超過原計劃一倍以上,剩下的三分之二又是最艱難的地段,而距離原定的竣工日期只有6年了。眼看無法按期交工,1898年11月,法方不得不請求哥倫比亞政府將工期寬限至1910年10月,為此法國願意支付2000萬法郎作為補償。2月,哥倫比亞政府派代表尼科拉斯·埃斯格拉來到巴黎,他充分體諒法方的困難,提出只要補償500萬法郎即可,這樣,法國人就以比較有利的條件得到了延期4年竣工的權力,雖然如此,完成巴拿馬運河仍然是杳然無期。

美國控制並確立運河霸權地位

這時,接力棒交到了美國手裡。但其時,美國剛從英國手中獨立出來,雖有獨佔野心,但對手實力強大,無奈之下只好和英國簽訂了《克布條約》,這個條約是當時美國國務卿亨利克萊和英國駐美公使布爾沃簽訂的,因此條約就以他們兩人名字命名。條約規定:美英雙方不能在巴拿馬運河修建的問題上互相排擠,運河建成後兩國可平等使用,保證運河中立自由。

條約是簽訂了,但美國轉手就搞起了小動作。首先是立刻在巴拿馬開工建設了一條鐵路線,讓紐約到舊金山的航程一下縮短了2倍。隨後,在另一個法國人布諾瓦利亞的遊說下,使美國的投資人們相信:只要克服工人流行病的難題,巴拿馬運河的修建就會順風順水,而且回報豐厚。最後,美國索性策動巴拿馬地區獨立,脫離了哥倫比亞的控制。

可憐的哥倫比亞,在傳奇人物玻利瓦爾建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之後,就不斷分崩離析,已經無力阻擋美國的步伐。當哥倫比亞政府軍前往巴拿馬鎮壓叛亂時,卻發現美國正在巴拿馬做軍事演習。表面雖然是軍事演習,可實際卻是武力威脅,哥倫比亞最終迫於美國施加的壓力,被迫承認了巴拿馬的獨立。

巴拿馬在獨立之後,為了感謝美國的幫助,與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海布諾瓦里條約》,條約中以1千萬美元的低價,將運河區的永久租界權賣給了美國。

當時,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還同運河開鑿的法國公司簽署了一份條約。條約規定,美國繼承法國人在巴拿馬修建運河的權力,同時享有在運河區10英里寬的區域內行使“名義上的主權”。巴拿馬新政府上臺不到半個月,敵人哥倫比亞軍隊隨時可能入侵,極其需要美軍援助。

在這種情況下,巴拿馬人只能默認了美國敲竹槓的不平等條約,得到了1000萬美元的所謂運河購買款。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將修建巴拿馬運河,作為自己最大的功績,並宣稱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事情。不過,修建運河也不是這麼容易的。美國人花費了10年和高達100億美金,才完成了修建。

美國終於在獲得運河租界權及開發權後,確立了自己的運河霸權地位。但他的“奪權之路”其實並不容易,而且可以說是頻繁受挫。因為在這條角逐地峽利益的道路上,英國才是他的最大障礙。

美國當初修建巴拿馬地峽鐵路時,英國擔心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既得利益受損,所以開始與美國爭奪運河權。當時的美國與英國相比只是一個新生國家,經濟實力無法與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海上霸主相抗衡的。

在懸殊的對比之下,美國認為只有保持運河中立,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對英國提出了運河中立化,並向其他列強一併開放的建議。英國在衡量利益得失之後同意了美國的請求,兩國為此簽訂了《克萊頓—布爾瓦條約》。

對英國來說,他是海權霸主,所以對自己的海軍實力有足夠自信,他認為即使是運河中立化,也不會影響自己對運河地區的控制。而且還能順道解決運河工程的籌資問題,吸引更多的投資。

而對美國來說,好像是為開鑿運河做的妥協,但從長遠價值上看,他才是條約裡的最大獲利者。因為中立化等於把他放在了與英國平等的位置上,並且動搖了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霸權地位。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及軍事實力都有了飛躍的增長。經濟方面,其工業生產總值已超過英國,並取代英國成為了新的經濟霸主。軍事方面,其海軍力量僅次於英法,進入了世界前三。

美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讓他對拉美的侵略慾望變得更為濃烈,所以便把目光放在了老牌帝國西班牙身上。在美西戰爭的爆發期間,美國因軍艦足足行駛了48天才到達目的地,更加確立了想要徹底控制地峽的決心。

而當時的英國國力,正好因為布爾戰爭被削弱,美國便趁機對其提出廢除條約的要求。英國攝於美國的經濟實力,只能做出讓步,同意廢除條約,並重新簽訂了1901年的《海—龐斯富特條約》。

條約中雖然保留了運河中立化原則,但也同時宣佈了美國是運河中立的唯一保證者,享有建造運河的一切權利,這意味著中立化將徹底變成表象。所以該條約的簽訂,是美國打敗英國拿下運河控制權的關鍵。

解決掉英國之後,美國開始用障眼法“戲耍”法國。先是成立運河委員會,假裝研究運河的設計路線,最後放出消息要在尼加拉瓜境內開鑿運河。法國擔心賣公司的事情會黃,便同意以4000萬美元的低價將公司所有資產轉讓給了美國。

美國就是在相繼清除西班牙、英國、法國、哥倫比亞四大絆腳石後,才最終確立了巴拿馬運河的霸權地位,保證了自己在運河區的既得利益。

美國在奪得開發權後馬上啟動了運河工程。他們在法國原先的“爛尾工程”上,重新設計了適合巴拿馬地峽的水閘式運河方案。最後經過10年的修築,完成了這條長達約80公里的人工水道。

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後,徹底淪為了“國中國”。美國開始對其實施軍事管制及經濟控制。軍事上,將運河委員會成員全部換成海軍,並且修建軍事基地派遣士兵駐軍。經濟上,不僅一家獨大運輸、工礦及農業等行業,還將運河的所得利潤都收入了自己囊中。

揭開巴拿馬運河被美國控制百年之謎

尾聲:

時至1964年,一名巴拿馬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抗議,攜帶著巴拿馬國旗進入運河區內升旗,結果卻遭到了駐地美軍的殘忍殺害,徹底激起了巴拿馬民族的憤怒。

巴拿馬政府先是宣佈廢除運河條約,並與美國斷交。然後,數萬巴拿馬人民開始加入收回運河的正義鬥爭當中,他們用罷工、示威遊行的方式反抗美國的暴力,並贏得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尤其是拉美國家)。

美國迫於國際譴責及輿論壓力,與巴拿馬重新簽訂了美巴運河新條約。條約規定先歸還運河區的70%給巴拿馬,並撤出美軍在運河區內升起巴拿馬國旗,而剩餘30%需在1999年底歸還。

1999年12月,美巴舉行巴拿馬運河交接儀式,巴拿馬運河正式迴歸巴拿馬共和國。自1920年運河向國際開放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60年中,美國從運河過往船隻中收取的費用高達450億美元,而巴方僅得11億美元。為此,巴拿馬想方設法試圖收回這隻下蛋金雞。而美國人遲遲不撒手,冷戰期間美國在這裡最高駐軍達7萬人。

上世紀70年代,巴拿馬政府一度要藉口維修,強行關閉巴拿馬運河。由此,美國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說了一句名言:“如果巴拿馬政府試圖這樣關閉、維修運河,那麼美國軍隊就會進去關閉並維修巴拿馬政府。”期間的1990年,還爆發了著名的巴拿馬戰爭。在修建巴拿馬運河中,一共失去了3萬工人,包括至少上千中國人。

19世紀末期,大約有上萬名廣東福建的所謂“豬仔”(白人對華人勞工的蔑稱)來到巴拿馬修建運河。據說活下來的中國勞工,只有3000多人。運河修建成功以後,一些中國勞工選擇留在巴拿馬工作,有的繼續打工,有的則做小生意。

1908年,根據《巴拿馬共和國百年》一書記載,華人勤勞肯幹,他們控制了零售業的79%。他們從擺攤、沿街售賣開始一步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時至今日,巴拿馬300多萬人口中,有華裔血統的約有30萬人。2004年,巴拿馬國會甚至通過了一項特別提案,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華人日”,向華人對巴拿馬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巴拿馬歷史上也出現過華人的部長、國會的副主席、主席。

巴拿馬運河是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多少年來,帝國主義一直試圖控制拉美國家,包括這些國家的主權領土、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經濟來源。處在這一地區的巴拿馬共和國曾經就是一個受到擴張、侵佔的國家,巴拿馬人民在歷史上總是陷入複雜的國際角逐,巴拿馬運河就是最好的見證。

(作者系中國水運報 程永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