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陶寺陶器上的文字

本文为转载,意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上古遗迹,从而逐渐产生正确认识。有删节。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

真知堂注:相当于黄帝到夏朝初年,夏建立之后废弃了。

在陶寺类型居住址中发现很多小型房址,周围有道路、水井、陶窑和较密集的灰坑。房址分地面、半地穴式和窑洞三种,以后两种居多。室内地面涂草拌泥,经压实或焙烧,多数再涂一层白灰面居住面中央有柱洞和灶坑。水井为圆形,深13米以上,近底部有用圆木搭垒起来的护壁木构。陶窑为“横穴式”,窑室直径在0.7~1米。

真知堂注:史料记载大舜下井,被父母填土,从陶寺水井底部的圆木来看可信。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陶寺遗址出土玉器

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东南,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发现墓葬1000余座,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个别俯身葬外,一般是成人的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南,排列整齐。①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②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这类墓占墓葬总数的近10%。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③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石制的斧、锛、凿、铲、刀、镞,骨质的铲、锥、镞,陶纺轮和制陶用具陶拍、陶垫等。扁平长方形石铲数量最多,晚期出现有肩石铲。石铲和木耒是当时两种主要的起土工具,灰坑壁和墓壁上留有它们的痕迹。

随葬的陶器有灶、罐、壶、瓶、盆、盘、豆,个别墓有鼎和觚。凡泥质盆、罐、壶、瓶、盘、豆,均施彩绘,都是烧成后着彩,以黑陶衣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色为地,上施黄、白彩。纹样有圆点、条带、几何形纹、涡纹、云纹、回纹、龙纹、变体动物纹等。斑斓绚丽的彩绘陶器,构成陶寺类型文化一大特色。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其中最富特征的器物。这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从出土情况判断,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一些彩绘纹样与商、周青铜器花纹颇为接近,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真知堂注:此时还属于新石器时代,铜器出现了,但还是稀罕物。传说中蚩尤冶炼金属为兵器,黄帝采首山之铜造鼎,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龙的崇拜在此时应该已经出现很久了。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铃形红铜器,长6.3厘米,高2.7厘米,壁厚0.3厘米。含铜量为97.8%。遗址早期文化层中,曾发现过同样形制度陶器。这件铜器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早期铜器的冶铸,提供了又一证据。

龙山文化时代陶寺先民过着长期定居的农业生活,掌握了较高的建筑和凿井技术,有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

由之推断,氏族、部落内部已经出现阶级。早期大型墓的排列方式,还提供了部落首领或许已经实行世袭制的材料。目前,一种意见认为,陶寺早期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即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主义阶段;另一种意见倾向于认为,陶寺早期已产生国家或国家雏型。

根据古史传说,晋西南素有“夏墟”之称。从遗址的年代、地望、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龙盘所提供的族属信息诸方面,有人认为,陶寺遗址以及主要分布在晋西南汾、浍流域的陶寺类型龙山文化,很可能就是夏人的遗存。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帝尧陶唐氏的都城?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