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中秋月圓,聽聽習近平的“家常話”

中秋月圓,聽聽習近平的“家常話”

又到中秋月圓時。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承載著國人對團圓和睦的美好追求,更蘊含著濃濃的故鄉、家國情懷。習近平曾為海外僑胞送上家鄉的中秋月餅,在他看來,“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他對家風的培育十分重視,在與家人的相處中,他也用行動作出表率。這個中秋,一起來重溫習近平的這些“家常話”和“家常事”。

中秋月圆,听听习近平的“家常话”

談團圓和睦:當今社會快速變化,但不能忘了人間真情

“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2015年中秋節前,習近平在西雅圖出席美國僑界歡迎招待會。他特地為當地華人帶來故鄉的月餅:“這是祖國人民的一點心意”、“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在同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深情吟誦了家喻戶曉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聲聲含情,令人動容。

家團圓、人和睦是中國人傳統而樸素的願望。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連用三個“不要”提醒大家,再拼也不能忘了人間真情:“不要在遙遠的距離中割斷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遺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習近平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不同時期和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合照:他推著輪椅上年事已高的父親、他牽著母親的手散步、他與夫人彭麗媛合影、他騎著自行車載著年幼的女兒……

中秋月圆,听听习近平的“家常话”

談家風家教: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

習近平歷來重視家風和家教對人的塑造作用:“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習近平的寶貴財富。在給父親習仲勳的信裡,他深情寫道:“從您身上要繼承和學習的高尚品質很多”。他也記得兒時隨母親買小人書《岳飛傳》的細節:“其中一本就是講‘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

“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習近平這樣說。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習近平不止一次敦促各級領導幹部帶頭抓好家風:“要留留神,防微杜漸,不要護犢子”、“防止‘枕邊風’成為貪腐的導火索”。他還發出嚴詞告誡:“不要以為是幹部子弟就誰都奈何不了了。”

十八大以來,多地先後試點“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也都對領導幹部的家風問題提出了要求,將家風建設提到制度高度。

中秋月圆,听听习近平的“家常话”

談“小家”與“大家”: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天下之本在家”。習近平談家風家教,說的是小家,著眼的其實是“大家”。

“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反之,“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2012年11月,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強調,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為了“大家”的幸福,習近平有時要捨棄“小家”的團圓時刻。2001年,家人為父親舉辦88歲壽宴,是難得一次的大團聚。當時的習近平公務繁忙,實在難以脫身,於是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深情款款的拜壽信。

習仲勳聽完來信,非常理解兒子,向家人、子女和親朋們說:“還是以工作為重,以國家大事為重”,“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懷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習近平把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美好生活作為奮鬥目標。早年任職地方時,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到任浙江後,他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

十八大以來,他數十次到國內各地考察。在菜市場中,他細細瞭解菜價和節日供應情況;在鄉親家裡,他關心屋頂漏不漏、取暖怎樣,看鄉親鍋裡飯菜、吃得好不好……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這是習近平對黨員幹部的要求,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