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上帝的祕密》連載之三:《聖經》的邏輯架構

要用水籍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以弗所書5:26》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三:《聖經》的邏輯架構

《聖經》是世界上流傳範圍最廣,對人類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大的一部書。它不僅是基督教的神聖經典,而且與古希臘文明一道,構成整個西方文明的基石,對西方社會、政治、教育、思想、民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學者,以至普通百姓,不管有無宗教信仰,都喜歡傳誦閱讀《聖經》,把它作為精神食糧。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讀《聖經》,可以增廣知識見聞,從中吸取上帝啟示的生存智慧;信徒讀《聖經》,則把它當作善人進天堂的導引手冊,惡人下地獄的審判依據。它能讓冷漠的人學會愛人,叫汙穢的人變得聖潔,讓迷惘的人變得自信,使憂煩的人尋到喜樂,讓詭詐的人變得正直,使怨憤的人學會寬恕,讓貪婪的人變得知足,使狂傲的人學會謙卑,教身陷困境的人學會忍耐,使懶惰的人變得勤奮,叫軟弱的人變得剛強,教幸運的人學會感恩……《聖經》是上帝醫治人類心靈的一劑良藥,它對人類靈魂的無私救贖,是它神聖權威的根本來源。

一、《聖經》的來源

《聖經》中各卷的作者無不聲明,他們所寫的一切話,都是照著上帝的吩咐而記述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而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德後書1:21)。“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著名華人牧師唐崇懷博士,更是從《聖經》中統計出“上帝說”之類的字眼超過3800次予以佐證。這些《聖經》研究者提供的關於《聖經》來自上帝的啟示的所有證據,全部採用了加爾文主張的歸納推理法,並全部從《聖經》中尋找證據來證明《聖經》的來源。為打消人們關於《聖經》來源自圓自證的疑慮,唐崇懷博士在《基要真理》中提出了5種體認的方法和證據:

1、聖經主題與內容超域距、超時距的統一;

2、聖經真理的恆慣;

3、聖經預言和應許的準確與可靠;

4、科學、考古和歷史對聖經記載的證實;

5、聖經使人歸正皈依上帝的奇異功用。

概括起來則是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作者所記的經書都貫通了上帝的真理,內容前後呼應,完整一致,預言和上帝的應許得到證實應驗,科學、考古、歷史也提供了聖經可靠性的證據,聖經導人向善歸於上帝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果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聖經》所弘揚的上帝之道,而不是按照人類的尋常經驗把上帝理解為人格化的客觀存在物,對這些問題大可不必太在意。但作為以神為本的神學,《聖經》的來源卻是基督教真理有效性的根源性問題,而不得不特別在意。按照人本主義的思維,人們通常以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唯物的、歷史的方法來解構世間萬事萬物,這些方法全部可以用歸納推理的方法統稱為實證經驗主義。由這個邏輯出發,人們把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恐懼和敬畏,當作是巫術和原始宗教的起源,把宗教視為對巫術、原始宗教的繼承和揚棄,而其中的神秘主義則是神聖性和思維正確性的來源。(想深挖的讀者,可參閱弗雷澤的《金枝》。)。

不單基督教認為《聖經》來自其信奉的獨一真神——上帝的啟示或默示,世界上其他宗教和世俗的統治者,也多宣稱其真理和權力來自於神啟或神授。伊斯蘭教宣稱其信奉的《古蘭經》和聖訓集,來自於宇宙間獨一真主安拉的啟示,雖然他們也承認古代先知所傳的《舊約》、《新約》等為啟示經典,但又認為有的已經失傳,有的已被篡改,只有《古蘭經》是最完善的經典。中國道教的經典非常龐雜,包括《老子》、《莊子》、《公孫龍子》、《墨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太平經》、《正一經》、《上清經》、《般若心經》、《孝經》等等,後世出現的一些道經往往被神化,並冠以各種堂皇的神奇名字,如“去篆”、“龍章”、“玉策”、“瓊札”之類,有的甚至宣稱“出自然虛空之中,結氣成字”,或“忽有天書,字方一丈,自然懸空”,或“神仙口授”等等,以強調經文的神聖性。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四大宗教中,除了佛教,其他三大教派均宣稱其經典得自神或仙的啟示。而佛教是無神論者,佛祖和諸多大德高僧的得享西天極樂世界,靠的不是神的恩典,而是“佛在心中,莫向外求”的幡然開悟。

如果侷限於四大宗教,按照歸納推理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出“有神論宗教的經典均來自其所信奉的神(仙)的啟示”的結論。但若把這個結論作為前提,按照演繹推理的方法推及世間所有的大、小宗教,則難保結論的正確性,因為人們無力遍查所有宗教的教義及經典。頗有意思的是,被新教斥為異端的安息日會、耶和華見證會、摩門教等同屬基督教派別的教主,也均宣稱其核心教義來自神的啟示。

回到人間,眾多封建皇朝的君主均自稱天子,以表明自己的君權乃自神授,於是陳勝往鯉魚腹中塞紙條而“陳勝王”,劉邦作為赤帝之子斬了白帝之子(蛇)而成了漢高祖,程咬金膽大包天探地陷撿王袍而成了瓦崗寨的混世魔王。可惜的是一生受牛皮癬困擾的湘軍領袖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手握數十萬重兵的有利形勢下,不聽謀士“身有龍鱗”的勸誘,坦承只是牛皮癬而最終沒有稱王,放棄了改寫中國歷史的機會,卻得以成為明哲保身的清末名臣。

《哥林多前書》中說: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但是按照人本主義所推崇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利益主導行為的學說,對一切託權於神的宗教和世俗治權,我們很容易得出兩條看似正確無誤的解析性理由:一是眾皆昧昧信神而必託於神,一是無從考證之事只能也最好託於神。這是因果律和概然律主宰下人神行為的必然選擇,否則的話,巫師式的神和人在概率事件面前,便會失盡權威,丟掉麵包,甚至自由。

於是我們據此又可演繹出另外一個結論,那就是科學昌明之際,神道沒落之時。證據是四大宗教中最晚產生的伊斯蘭教肇始於公元6至7世紀,相當於我國隋唐時期,而西方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以來,再也沒有產生過影響較大的新宗教,僥倖產生的舊教新派或諸如天神教、摩門教等,往往被正統教派或世俗治權斥為邪教或異端。

反對者們或許會說,當今科技昌明,經濟繁榮,傳統四大宗教的傳播和信眾都呈擴張之勢。事實似乎確實如此,但我們必須看到,這一大群如細菌般滋生的所謂信眾,一部分是未得利者求利,一部分是已得利者求安,一部分是得小利者求大利,他們大多數是把神作為工具的迷信者,而不是靈魂歸於神的信仰者,更不是以神道為人道的實踐者。

人們拼命尋找上帝時,往往已經失去了上帝。因此,判斷一部經書是否來自上帝的啟示,其重要標準只能是是否始終如一地貫徹了上帝的思想靈魂。正如我國古代先秦諸子的文集,多數並非一人所作,但只要融貫了某子的思想靈魂,一律彙編而託於某子,諸如孔子的《論語》,莊子的《南華經》,荀子的《荀子》,墨子的《墨子》等等。上帝啟示的《聖經》是為了牧養人這個羔羊的,有誰比上帝更瞭解祂所造之物——人的秉性和思維行動習慣呢?人道如此,以上帝的慈愛就必然俯就,一如耶穌的退讓所作的挽回祭。

事實也正是如此。耶穌在世時,以上帝獨生子的身份欽定猶太民族的三十九卷經書為舊約正典;新約經典則是主後170年編定,經主後363年老底嘉基督教大會,以及主後397年迦太基大會考察印證,認定我們現在看到的二十七卷為上帝默示的正典。而他們考察印證的核心標準,無疑是是否符合上帝的思想靈魂,符合的則為正典,大體符合但有瑕疵的則為次經,不符合的則為偽經。

至於使徒約翰親覲基督和得到重大啟示後宣稱:“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上帝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上帝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份。”(約翰啟示錄22:18—19)。我認為,有上帝在,信徒和非信徒都可以理解為,這是聖約翰宗教式的虔誠和宗教式的恫嚇,它與聖靈的核心教義崇拜並不那麼合拍,更與新約“印在人們心裡的喻意”存在一定距離。

更何況,耶穌基督創立基督教後,以千年以來的猶太教經典為舊約經典,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張道陵創立道教時,以相隔數百年即春秋末年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已經很大程度上證明了宗教尋找經典服務於宗教的基本邏輯與事實。

因此,《聖經》來源的重要性在於上帝之道的一貫性,上帝之道的重要性遠超上帝本身,只有上帝之道堪稱基督教的寶血和靈魂。

二、《聖經》的邏輯架構

《聖經》全書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合計三十九卷,新約二十七卷。按體裁和內容劃分,其宣揚的上帝之道的邏輯架構如下:

(一)邏輯架構

1、舊約部分

(1)律法書,包括摩西五經。

主要記載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並創造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因亞當與夏娃抵擋不了魔鬼的化身蛇的引誘,違反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並帶著上帝的詛咒艱難地生存繁衍,上帝本著慈悲的心,授予亞當的後代摩西十誡,並與亞當的後代立約,只要人守上帝的誡命便會蒙福得救,不守則遭懲罰。自上帝造天地萬物並造人始,人類便被上帝恩准為上帝之下萬物的統治者,並被賜予上帝的形象,分享上帝的靈性智慧,但人卻以自我為中心樹立自己的權威,並經常在守約與違約間徘徊,人類在上帝眷顧和懲罰的輪迴中散佈全球,生息繁衍。

(2)歷史書,猶太民族的發展史,計十二卷。

主要闡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用猶太民族家族、邦國守戒則興,違約則亡的史實,證明上帝真理的正確性和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在永在、公義和慈愛。

(3)詩歌 ·智慧書,計五卷。

主要闡明作為上帝的選民,只有敬畏、謙卑、聖潔、忍耐、剛強、自信、寬恕、勤奮、節慾、節儉、誠實、守信、平等、公義、正直,忠誠於上帝和上帝之道,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強調俗世的一切都是必朽壞的,唯有上帝之國是永恆的安樂,人應把俗世視作寄居客旅,追求靈魂的永恆不朽。恩典可賜予也可收回,一切歸於上帝,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始,在一切所得中必要智慧,便是經典的上帝智慧。明白遵行上帝之道得救,信靠上帝得完全,便是上帝的教訓。形式上用詩歌、箴言、哲學思辨等宣揚上帝之道的理性,而這些智慧靈性正是上帝選民、信徒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4)先知書,計十七卷

主要記述歷代先知對上帝現今的喻旨、未來將發生的事實和上帝的應許作出宣告和預言。先知的功能並非只是預言,而主要是先接受知道上帝的喻旨,按照上帝的意圖向人宣告。在全書中的作用主要是闡明上帝的全知全智、全能全在,上帝之道是超越時間空間的絕對真理,上帝對人類的獎勵懲罰是信實可靠的,進而督促人們謹守上帝之道,併為耶穌基督和福音的降臨做出預表,指引上帝選民靈魂救贖的道路。令人唏噓的是,先知們對猶太民族千年的苦難卻不幸言中,幸運的是以色列枯骨復生實現了復國,期待的是上帝與安拉能夠實現和解,使阿拉伯民族與猶太民族化干戈為玉帛,從此世界和平。

2、新約部分

(1)福音書,包括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四卷

主要記載上帝獨生子耶穌基督的生平事略。在舊約時代,上帝與其選民猶太民族不斷立約,人類在守約與毀約之間徘徊,上帝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卻深知所造之物的靈肉掙扎,於是在猶太民族實驗的基礎上,展開現實可行的頂層設計,派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受洗、受難、被釘十字架、死亡、復活、昇天,擔當了世人的罪惡,使凡信耶穌基督而悔改的人,便能得到上帝的寬恕憐憫,得與耶穌一道成為上帝的兒女,分享上帝之國的產業,得享永生安樂。人有原罪,並不免犯本罪,照舊約除非有上帝的特別恩典,否則,人類永遠難以成聖,將永遠活在上帝的懲罰中,上帝以他的慈愛悲憫眾生,使凡信靠耶穌基督而悔改的人可以免罪昇天,這便是人類得救的最大福音。三位一體,因信得救是新約的核心,也是最大的福音。舊約裡上帝是辛苦勞碌的牧羊人,新約裡耶穌成了史上最偉大的替罪羊。耶穌用他的血為人類作了挽回祭,與上帝立了不再更改的永約,這永約便是三位一體的信、因信得救的福。聖子以他的寶血,籍著聖靈,成全了聖父與人類的和解和永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新約契合現實人性,實事求是,設身處地同情悲憫人類,使不完美的人得以完全,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為基督教的創立和發展,為上帝對人類的救贖計劃從猶太民族拓展到整個人類,奠定了現實、方便、可行、高效的基礎。正由於此,舊約是新約的預備,新約是舊約的完備,而福音是《聖經》的核心和靈魂,全部《聖經》的主題全在耶穌基督的替罪、奉獻和擔當。不管三位一體的自圓其說如何玄妙,是聖子耶穌挽回了上帝的權威,成全了上帝的全能。

(2)教會歷史。即使徒行傳,共一卷。

專門記載初期教會的形成和發展,重點記述了彼得、約翰、司提反、保羅等聖徒對上帝之道的忠誠和信心,對傳播上帝之道的堅持、隱忍、勇往直前,以至於壯烈殉道。尤其是保羅的悔改歸主,精進勇猛地傳播上帝之道,值得大書特書。作為上帝揀選的傳道者,初期的使徒是基督教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上帝之教言傳身教的偉大導師,值得所有信眾和非信徒的景仰。因信而行,因行得果,既是上帝之道,也是古往今來俗人成事的人道。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及巴西聖保羅的特大城市稱謂,我們便可以一窺聖徒的遺物,乃至文明。

(3)書信。共二十一卷,其中保羅書信十四卷。

主要是使徒與使徒、使徒與教會間的書信來往,重點是對舊約、新約的經文釋義,闡明新舊約之間的承繼和揚棄,宣講上帝的本質和上帝之道,就靈與肉的交戰,三位一體,因信稱義等現實人性和核心教義展開論述,強調信徒的品格和得救成全的門徑並互相勉勵。正是由於保羅等聖徒對《聖經》的系統精到釋義,使得俗人們對充滿象徵、比喻、隱喻的上帝之道能夠心領神會,使得上帝對聖徒們的啟示,變成了對普通人的開示。而聖徒們基於上帝啟示而強調宣講的信徒品格,則融貫於基督徒的生活,形成習俗,成為既符合神道,又符合人道的基本道德操守,更是俗世的生存智慧和靈魂救贖的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上帝是公平的,世間所有浪子都有浪的本錢,那就是強大的自我意識能力,一旦浪子回頭歸於正道,其堅韌和成就並不是順服的羔羊能夠望其頸背的。基督教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回頭浪子,一是聖·奧古斯丁,一是聖保羅。前者是世不二出的偉大神學家和哲學家,其傳世名著《懺悔錄》至今仍然令人振聾發聵,撼動靈魂心魄;後者是基督教早期傳播柱石般的奠基人,其英名正如巴西的特大城市聖保羅,永存於世併為後人紀念頌揚。

馬太福音書裡說,一個人有一百隻羊,丟失了一隻,會把那九十九隻晾在一邊,去尋找那丟失的一隻,若是找著了,他為失而復得的羊的歡喜,比為那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羊還大。

人大體上是迷失的羔羊,籍著上帝基督的悲憫和博愛,一個也不能少。世間只要有一個迷失的羔羊未曾找著,我就不停下尋找的腳步,更不會先上天堂。曾經是浪子的保羅正是這樣傳道救人的。因此,於俗世之家,若有浪子,沒準正是上帝對你們家族的祝福。

(4)約翰啟示錄,共一卷。

專門記述教會的歷史情況和預言末日上帝的審判,重點在預言。時候滿足,末日和審判來臨;莊稼熟了,上帝要收割了。麥子收在倉庫裡,稗子放在爐裡焚燒;信靠基督耶穌悔改向善的人進天堂得永生,與魔鬼同道頑冥不改化的罪人下地獄受永死。代表罪惡淫蕩之城巴比倫傾覆,代表聖潔公義之城新耶路撒冷降臨,撒旦完敗,上帝完勝。在新天新地的上帝之國,霞光萬道,一片安樂祥和,國中的生命河長流不息,生命樹生機勃勃,每月都結果子,完全對萬民開放,與《創世記》中基路伯和噴火焰的利劍守護生命樹的情景首尾呼應,預示著從創世到末世,只有信靠上帝悔改向善的人飲甘露吃果子得永生,罪惡不悔改的人挨火刑忍飢渴受永死。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是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

上帝在啟示錄的最後說:“看哪,我必快樂。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始,我是終。”

從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犯罪開始,到上帝的末日審判,上帝以慈愛的聖父,嚴厲的審判者雙重神格,引導人類走一條到達天堂的、不善始也能善終的、永恆的靈命之路。這便是《聖經》的根本邏輯。而這個邏輯成立的唯一前提是,上帝就是上帝。

(二)新舊約的區別與聯繫

按照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姑且把新舊約理解成新舊協議合同,或原合同協議與補充合同協議。合同屬於民事的範疇,其核心五要素為立約主體、標的、權利義務、價款與酬金和違約責任,其立約原則是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和等價有償。

從合同的五要素來看,立約主體是上帝與人類,標的是人行善去惡,上帝的權利是鑑察人類的善惡和獎懲,義務是引導教訓人類去惡向善,人類的權利是在行善的前提下獲得獎賞恩典,義務是謹守上帝的誡命,人類的價款與酬金是世俗的利益(包括土地、財富、權力、人丁、康樂、長壽等)和天國的永恆,上帝原則上沒有價款與酬金,勉強可以界定為被造之物增添造物主上帝的榮耀,人類的違約責任是失去世俗利益並下地獄,上帝沒有違約責任,因為上帝沒有酬金,只有恩典。上帝既是立約者又是審判者,人類在協議裡沒有申訴的渠道與權利,而且沒有解決人類與上帝分歧的協議安排與獨立的第三方。

至於立約的四大原則,對於信徒來說,它雖然不平等但卻是自願的。既然信靠上帝皈依於主,因此也是協商一致和誠實信用的。但上帝與人不是交易的關係,在協議裡只有上帝的恩典與懲罰,因此說不上任何等價有償。對於非信徒來說,四大立約原則任何一條都不符合,但以上帝審判者的至高地位,不管非信徒是否願意,上帝與人類所立的靈魂救贖之約,一切人都無可推諉。

上述人本主義的分析,暗含了人本主義者企圖與至高無上的上帝平起平坐的狂妄與野心。但也只有通過人本主義的分析路徑,我們才能理解上帝與上帝選民所立的舊約、上帝與全人類所立的新約,實際上是上帝與人所立的、民事附帶刑事的贈與合同,是上帝無私、憐憫、慈愛人類的大恩典,它覆蓋了人類的世俗生活和靈魂的兩極去向。這是循著人本主義思路的第一層見解。

看似多管閒事的上帝,本質上是作為造物主對被造物人類的慈愛,規誡引導人類去惡從善,歡歡喜喜地繼承分享天父的產業,增添聖父的榮耀,這和俗世的父親管教兒子,讓嘉行之子繼承產業,把不肖之子趕出家門的道理是一樣的。所羅門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叫母親擔憂。”上帝與人類所立的約,本質的本質是慈愛而又嚴厲的父親為兒女所訂的家規。這是關於立約的神人合一的最終見解。

確立了這個前提,理解舊約與新約的區別與聯繫就容易多了。大致來說,新舊約的區別是:

1、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舊約的內容側重於獨尊上帝,獨愛上帝的禁止性規範。採用的是列舉方式,諸如:<1>除了我(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上帝;<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並跪拜它;<3>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4>要守安息日,尊為聖日;<5>當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可姦淫;<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佔他人的人財物。強調的是守誡命蒙恩得救,違背誡命受罰。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埃及記21:24),上帝在舊約裡是拿著鞭子與糖果、快意恩仇、奉行江湖規則的牧羊人和嚴厲的審判者形象。

新約的內容側重於愛上帝並愛人如己的鼓勵性規範。採用概括的方式,用了上帝獨生子的生命獻祭和復活,使一切因信靠上帝耶穌基督而悔改的罪人蒙恩得救,不信不悔改的人下地獄。主張寬恕、悔罪、因信得救,諸如“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馬太福音5:39-41)。上帝在新約裡是為了兒女的福恥而妥協的慈父形象,甚至讓自己的獨生子充當了人類的替罪羊,擔當世人的罪惡。

總括起來就是:舊約中上帝是牧羊人,新約中是替罪羊;舊約江湖,新約福音。

而從舊約列舉的禁止性規範(你還小,只要記住那幾件事不許幹就可以了;聽話沒有幹壞事,可以送玩具;不聽話幹了就要打屁屁,沒收玩具且不許玩遊戲等)到新約概括的鼓勵性規範(你長大了,我只給你一個原則,凡事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就可以了,你有自由選擇權,自己判斷並行動,自己對自己負責,但審判和報應在我,替你兜底是有條件的。),不單體現了人類從矇昧時代(人類的嬰兒期)到開化時代(人類的成人期)的教化倫理方式的變遷,也充分體現了上帝教化人類的智慧、嚴厲、仁慈及尊重人類成人期的自由選擇權。這和嚴厲又慈愛的父親,教育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是一樣的。

2、立約的主體和次數不同。

舊約中立約的主體是上帝與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聖經》中較明顯的記載有四次,分別是上帝與挪亞立約不再因人的罪過毀滅地及地上的一切,與亞拉伯罕立約承諾守誡命則賜與土地、人丁、權柄、國度、康樂、長壽、財富,與摩西代表的猶太人立約承諾守誡命則蒙恩,在摩押與以色列人立約確立神與選民的身份,強調只要猶太人謹守上帝的誡命,上帝就永遠作猶太民族的守護神,否則就是嚴厲的懲罰和報應。

新約中與上帝立約的是人類整體,承諾只要人悔改信靠上帝和耶穌基督,籍著上帝愛子耶穌的生命獻祭所作的挽回祭和中保,人類便能成為上帝的兒女,與上帝的愛子耶穌一道分享聖父的產業和永恆的榮耀,一次立約則是永生之約。

3、立約的形式和憑據不同

舊約的重點在摩西十誡中的上帝誡命,刻在石版上,珍藏在約櫃中。立約的憑據有三樣,與挪亞立約的憑據是掛在天上的彩虹,與亞伯拉罕之後的選民立約憑據是動物的血和人的割禮(割包皮)。彩虹之約有濃厚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教色彩,血與割禮之約則是生命之約。因為血裡有生命,所以能贖罪,歃血為盟是信實可靠的,重點體現的是肉體之約。

新約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只憑耶穌受難、死亡、復活的身體和寶血作為憑據,使信靠基督上帝而悔改的人把得救的信息和恩典刻在心裡,成全了因信稱義的心靈之約,靈魂之約。後世基督教各派別的洗禮、聖餐、聖事,便是這一形式的象徵性再現。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說:“受割禮算不得什麼,不受割禮也算不得什麼,只要守神的誡命就是了。”保羅又在《羅馬書》裡說:“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唯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面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的替身,作了贖罪祭。”“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保羅又在《希伯來書》裡說:“那前約若沒有瑕疵,就無處可尋後約了。”

保羅的精到解釋,說明舊約是管轄肉體的,新約是教導心靈的,應該重實質而不是重形式,一如中國人常說的:合同防君子而不是防小人。舊約裡記載的猶太人抬著約櫃過約旦河,河水為之斷流,抬著約櫃去打仗則得全勝,寓意也是與上帝之道同行,沒有什麼能夠抵擋。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新舊約的聯繫,那就是嚴厲的審判者是出於愛,妥協退讓的替罪羊更是出於大愛。正如經上所說,最大的誡命是盡心、儘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並愛人如己,這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但信徒或應謹記,新舊約有衝突的地方,當以新約為準。

自人類的始祖亞當與夏娃犯罪並被放逐出伊甸園以來,上帝啟示的《聖經》,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都只為引領浪子回到慈愛而又嚴厲的父親懷裡。

值得強調的是,在全部摩西五經的律法條例中,帶領猶太民族擺脫埃及人奴役的偉大領袖摩西,他的哥哥亞倫及子孫被上帝指定為世襲祭司,亞倫的族人利未人被指定為會幕聖所(安放約櫃並敬拜神的地方)和祭司服務的僕人,並在經濟和財物分配的條例中給予祭司階層和服務於祭司的利未人豐厚的賞賜。這些賞賜在《利未記》中有關祭司的條例,《民數記》中有關利未人的份,利未人的什一奉獻、分戰利品、分給利未人的城邑,《申命記》中有關祭司當得的份等章節中有明確的規定,舉凡獻祭給耶和華神的財物大部分都歸祭司階層所有,利未人則按10%向以色列人徵稅,其中的10%獻給耶和華也則獻給祭司。僅在《民數記》以色列人戰勝米甸人的一役中,除了分得牛、羊、驢等牲畜無數,千夫長、百夫長獻給耶和華,並由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摩西的侄子,亞倫的兒子)代收的金子就達16750舍客勒。此外,按照頭生的牲畜、頭生的兒子、初熟的農作物、新釀的酒,要獻給耶和華的規定,除了牲畜、農作物、酒直接奉獻外,頭生的兒子要折成銀兩獻給耶和華,而這一切神又賞賜給祭司階層,也即由祭司階層代收。

專門侍奉神的祭司階層由此得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成為專門的知識生產者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進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主宰者。不管祭司階層是否以神的名義興起,事實上祭司階層卻因神而興起。由此看來,被神本主義所鄙薄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也不是什麼捕風捉影。其認識路徑雖然是以有限猜測探究無限的神的意圖,但是在俗世,祭司階層卻是上帝與人類立約的最大受益人。

儘管新約因信稱義的教義和新教運動大大降低了教會組織作為靈魂救贖媒介的作用,併力圖以耶穌基督的身體作為連結信徒的教會,主張“要用水籍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以弗所書》5:26),恢復教會“基督教教派信徒聚會”的本來面目,但只要俗世的罪人存在,只要俗人對於永恆的渴慕存在,只要俗人的偽善存在,在多數聖潔的信徒和教會組織中,就必然存在俗人行賄求救獲利、個別教會和神職人員借神斂財的醜惡行徑。前有引發新教運動的羅馬教皇發行“贖罪券”的滑稽鬧劇,後有看空塵世卻瘋狂斂財的佛門僧人,其富可敵賈,可謂一僧百萬金。

本來,“牛在場上踹谷的時候,不可籠住它的嘴。”(《申命記》25:4)所說的作工的得工價,其寓意是守神的誡命必蒙神的眷顧,卻不幸成為個別無良的祭司、傳教士、僧道斂財的藉口。

令人慶幸的是,人的智慧理性乃是神所賜,人們並未因一個撒旦的存在而否定神的全在永在,得以繼續尋找上帝和上帝之道,直到上帝的末日審判來臨。

囉嗦半天,究竟《聖經》說了些什麼?答曰:世界宇宙萬物的起源;人類的本性,生息,救贖標準、方式及過程;世界宇宙萬物(含人類)的最終歸宿。《聖經》中的舊約及新約,就是上帝(造物主與聖父)與人類(奴僕與兒女)所訂的、民事附帶刑事的新舊贈與及救贖合同。

只有從宏觀上俯視全局,找到聖經的邏輯原點及邏輯架構,我們才可能真正全面高效地理解聖經和上帝之道。否則,即便窮盡一生讀聖經,我們也只是讀了一個個小故事,記住了片言隻語,而無法理解其中的隱喻及含義。

我不反對神秘感性主義的信仰者及傳道者,但竊以為理性的信仰者傳道者,更加能夠準確高效傳播上帝之道,救贖靈魂!

願我們共同努力,尋找並傳揚上帝之道。祝大家勇猛精進!

阿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