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遠去的場景——碾場

遠去的場景——碾場

碾場,是一件相對輕鬆的農活,不像割麥那樣緊張,分秒必爭。

麥子割完後,用架子車一車一車的拉回來,在場裡碼成麥壘,然後再擇天氣晴朗的時候,一場一場的碾。

記得小時候,天剛麻麻亮,母親便早早的一個人起床,悄悄的扛著掃把,躡手躡腳的從家出去,生怕驚醒熟睡的家人。母親一個人到了場裡,把場齊齊的用掃把掃一遍,掃去地上的雜物,等母親忙完這一切,天已大亮。母親這才返回家中,把我們姐弟全部叫起來,去攤場。

碾場,其實就用四輪車或手扶拖拉機帶著石碾,在均勻的平鋪在場上的麥子上面一遍又遍的碾過,直到把麥粒從麥穗上全部碾下來。看似簡單的活兒,其實並不像我說的這麼簡單。場碾的效果如何,完全取絕於攤場。攤場是一件看似簡單,其實還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的活兒,人人都可以幹,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幹好的活兒。麥攤得厚了,在碾的過程中,既容易把麥擁到一起,影響了速度,也影響了效率,費時費工;攤得薄了,容易把麥粒碾碎,也容易把場碾爛,既浪費了糧食,又不出活;麥穗和麥杆摻得太淺,又攤不了更多的麥,同樣的碾一場,出不了活;麥穗和麥杆摻得太深,又容易攤厚,往往碾不淨。所以,攤場的時候,既不能厚,也不能薄,既不能摻得太深,也不能摻得太淺,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母親是個攤場的好手,攤出來的場薄厚深淺適中,記得在生產隊的時候,母親經常被派去攤場。

遠去的場景——碾場

我們姐弟幾個,隨著母親到了場裡,母親給我們簡單的分工之後,我們就按照母親的分工,忙著各自的活路,攤場的事母親從不讓我們插手。我的任務就是將姐姐擺在場上的麥捆,一個個解開,好讓母親順手攤開。攤場不能蹲下,蹲下速度慢;也不能站起來,站起來夠不著;只能彎著腰,半蹲姿勢,從頭到尾。一個場攤下,我都覺得自己的腰疼得受不了,母親一直彎著腰,半蹲著,將要承受多大的勞累,我都想象不出。但母親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縐過一個眉頭,說過一個累字!母親這種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記憶深處,一直在影響著我!

場攤好後,就等著叫人碾場了。

那個時候,農村剛剛實行承包責任制,經濟條件不好,村裡能買得起手扶拖拉機的人很少,全村的人都把場攤在那兒,等著那個幾個車來給自家碾場。車少人多,碾場往往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競爭。那段時間,開手扶拖拉機的人,成了個人物似的,走在村裡,神氣得很,人人見了又是敬菸,又是陪笑臉,還不時的說上幾句奉承的話,為的就是能在有車的人跟前提前排個隊,好讓自己先碾。

遠去的場景——碾場

只要天氣好,其實碾場遲點早點都是無所謂的事情,只是農村人都比較虛榮,好面子,把能趕在別人之前碾場,看成是一種榮耀,一種能力,一種人緣。這樣一來,本來只是碾場這麼簡單的事,無形之中給披上了世俗的外衣。很多人,為了能先給自己碾,往往是提前做工作,又是送煙,又是送吃喝,無形之中,給有車的人養成了一種不好的毛病。這就是中國人身上最大的缺點,往往經過這麼一番折騰,把本來很正常的事也給弄得不正常了,其實到頭了害了的往往是自己,自已給自已套上了枷鎖。別人都送了,你不給送,人家就有意把你排在最後面,無形之中,既增加了每家每戶的負擔,也顯得你不合時宜。

我清清楚楚的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家場攤前,我已在有車的一個堂兄那兒排好了隊,他說給我們的鄰家碾過之後,就給我們碾。那天,天氣特別的好,太陽火辣辣的,天空萬里無雲,我家把場攤好後,全家人就坐在樹蔭下,等著車過來給我們碾。直到快中午的時候,堂兄才開著車過來,先給我們鄰家碾。這時,天突然變了,遠處秦嶺山頂湧起陣陣烏雲,烏雲就像倒在宣紙上的墨汁似的,瞬間便佈滿了整個天空,眼看一場雷雨水就要來臨。我眼巴巴的看著堂兄的車在鄰家的場裡一圈又一圈的轉著,直到把麥杆碾得稀爛,堂兄才依依不捨的開著車,從鄰家的場裡出來。正在這時,不知從那裡鑽出村裡的會計,攔住堂兄的車,要去給他碾。我一看急了,趕忙前去阻攔,結果我還沒有走到車跟前,堂兄開著車,已揚長而去。會計站在車後面,朝我揮了揮手,完全一副勝利者的姿態。我眼睜睜的看著堂兄的車從我的眼前開走,車揚起的灰塵早已將他們的身影湮沒,我因憤怒而握緊的雙拳,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眼裡充滿怒火,但卻沒有淌出一滴淚水。

遠去的場景——碾場

看著陰沉沉的天,一直沒有發話的母親,很果斷的說了一句,先把場收起來,省得一會兒淋雨。就在我們準備開始收場的時候,突然颳起風來,天空的烏雲也像敗下陣來的士兵,做鳥獸狀四處潰散,天空漸漸變得明亮起來,太陽又從雲縫中露出了笑臉了。似乎笑看人間剛才那醜陋的一面。

後來,村裡的歲友,開著車從我們場邊經過,我根本沒有指望著他能停下給我家碾場,只是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攔他的車。他看到我揮手,便把車停了下來,我問他能不能給我家碾場,他說不是我堂兄有車嘛!我說堂兄的車,在雨來之前,被會計給叫走了。說完這話,眼淚不爭氣的如兩股清泉,刷的流了下來,歲友二話沒說,就把車開進了我家的場。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這件事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裡。再一次讓我深深的明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錦上添花的不一定可以信賴,但雪中送碳絕對是可以信賴的人。

隨著經濟條件漸漸好展,村裡的車也多起來了,碾場已不存在任何問題,只要把場攤好,車是隨叫隨到。後來,人們嫌碾場麻煩,直接用脫粒機脫。再後來,隨著大型收割機的出現,人們再也不用割麥,再也不用碾場,只管拿著袋子,站在地頭等站裝脫淨的麥粒。先進的技術把人們從艱苦的勞作中解脫出來,使得人們不再飽受夏收之苦。

遠去的場景——碾場

現在夏收,已經被過去輕鬆了許多,但人們還是不滿足,仍然覺得夏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人性退化的一種表現,每一項發明創造,在減輕人們勞動強度的同時,也培養了人們的惰性。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